查看原文
其他

低碳|我们就从“为了开车而开车”说起

方博亮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2020-10-15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低碳”已然成了网络流行热词,“低碳交通”,“低碳旅行”,“低碳建筑”,甚至还有“低碳服装“,“低碳食物”等等。霸屏这么久,感觉都快不认识“低碳”两个字了… 然而,一个犀利的问题来了——如果你有一辆自己的车,你会因为响应低碳号召而放弃开车出行吗? 

“不会,我会继续选择驾车出行。” 大多数人会给出这个耿直又任性的答案。那么,有关于低碳生活这个“小目标”,究竟是什么在阻碍人们实现它?



方博亮 | Ivan PNG Paak Liang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荣誉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领域:管理经济学、创新经济与定价等

世界上,除了一小撮儿顽固不化的人不承认气候变化之外,几乎很少有人反对这样一个观点——大家应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即使不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因素,减少浪费、节能减排、提高能效也具有商业意义。 不过,全球范围来看,削减能源消费的进展仍然十分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兴经济体的抵制,这些国家认为脱贫致富远比节能减排重要。

当然,人们也很少关注到个人行为习惯对减少能源消费的阻碍作用。这些挑战既会出现在新兴经济体,也会出现在像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国家当中。


阻碍之一:沉没投资

                【sunk investment】

“既然已经花钱买了车,那么出行不开车,就是在浪费钱。”

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被经济学家们称为“沉没投资”(沉没投资,已经发生且不可恢复的投资或成本)。


以交通行业为例,该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全球能源消费的很大一部分,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和全球大多数主要城市一样,新加坡政府耗资数十亿扩展地铁线路,以此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政府的这些投入又使得多少民众放弃开车呢? 不久前,新加坡开通了滨海市区地铁线的第二段(这条线穿过武吉知马区的不少名校)。但是地铁新线路开通以后,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放弃乘坐私家车改搭乘地铁上学。 这是因为,许多学生的家庭早已购买了汽车,这是很大的一笔“沉没投资”。学生家长把地铁票价和驾车的边际成本、以及地铁和私家车的通勤时间作了比较,然后,再决定是让孩子自己搭地铁上学,还是家长继续开车送他们上学。 这些家庭为买车和拥车证(译注:拥车证,新加坡政府为控制私车保有量而采取的措施,即让新购车的车主高价竞拍有效期为10年的拥车证,英文简称COE)付出了昂贵的成本,相比之下,驾车出行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而油价暴跌则进一步降低了驾车出行的边际成本。因此,对于很多家庭而言,他们仍然会选择开车送孩子上学。

与此同时,这一行为模式被“沉没成本谬误” (sunk cost fallacy)进一步加强。概而言之,人们通常会认为既然已经花钱买了车,那么出行不开车就是浪费钱。

 


我们访问了一些新加坡私家车的车主。他们买的车大多超过十万新元,这些车主认为,要让投入成本发挥最大的作用,开车出行应当成为首选,即便开车出行并不一定是最好、最便宜或最快捷的选择。他们仍然愿意亲自开车送孩子上学。 显然,用来购车的十万新元,对他们来说,是一笔沉没成本。即便他们的孩子搭地铁上学,这十万新元也收不回来。 我与同事近期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沉没成本谬误”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习惯。拥车证价格的走高,无意中推动了私家车主“为了开车而开车”的意愿,很多人是为了“挣回”当时购买拥车证的成本。

阻碍之二:行为习惯

                【behavioral lock-in】

“一旦买了车,有意或无意间就会做出与开车出行相关的选择。”
阻碍人们向低碳消费行为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行为惯性 

这一现象在交通出行领域表现得也十分明显。人们一旦买了车,他们就会有意或无意间做出与开车的有关的选择,包括居住、就业、就学地点的选择,甚至包括休闲运动的选择等。


比如,有车一族往往会在休息时间到远一点的乡村俱乐部打高尔夫,而不是在社区打羽毛球。

 这些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有着长期的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在新加坡,一辆私家车的使用寿命通常只有十年,但是它对出行选择的影响却远远超过十年。 比如,一个孩子入读了某中学的附小,那就意味着他会在这一系统的学校就读12年。当这个孩子家里私家车的拥车证到期后,他的家长往往会决定买一辆新车,或者更新拥车证,然后继续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阻碍之三:组织障碍

【organisational disincentives】

“每天早晨上班时,都觉得办公室空调温度很低。”
影响低碳行为还有一个挑战,是来自组织的障碍。 在新加坡,许多人都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的时候,往往会发现空调开得很大,室内温度特别低。许多办公室的职员因此都会在办公桌边留一件毛衣或夹克衫来御寒。 晚上,大多数的办公室空调都会关闭,以节省用电成本。然而,第二天早晨清洁工来打扫时,就会发觉办公室特别闷热。清洁工人要做很多体力工作,所以他们会习惯顺手把空调的温度调到最低。继而,办公室的低温就随之延续到了上班的时段。

这看上去其实一件小事,但久而久之,让清洁工在完成工作后,顺手调高空调温度就显得很重要。类似地,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会让工人下班后关闭设备,但是事实上,让机器怠速运转更为方便。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费是关键。但是这并不像杜绝浪费那么简单,而且单单依靠杜绝浪费,无法让我们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实实在在地减少能源消费,我们需要找到方法,以创新的思路克服沉没投资、行为惯性和组织障碍等挑战。



编辑:张俪泽 翻译:张成

原文发表于2016年7月20日新加坡Straits Times

原题为Behavioural Change can Drive Sustainability

作者:方博亮部分配图来自网络英文版,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视角 | 空调与熔炉:新加坡的两种温度
视野|眺望新加坡智慧国


更多详情,请猛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