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烨等 | 虚拟集聚、知识结构与中国城市创新

刘烨等 财贸经济 2024-03-17
立即抢购  2023年




作 者   刘 烨  王 琦  班元浩

内容提要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集聚平台赋能城市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技术选择模型将表征产业组织数字化的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考察了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通过知识结构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路径。研究发现,虚拟集聚促进了城市创新发展,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虚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识溢出的空间阻滞问题。异质性分析发现,虚拟集聚对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促进知识结构相关多样性提升是虚拟集聚影响城市创新绩效的重要渠道,并且虚拟集聚的创新增长效应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此外,城市虚拟集聚水平越高,引致的创新促进作用及创新模式越偏向于渐进式创新。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产业组织数字化和城市创新方面的文献,为探索产业数字化及中国城市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拓宽了视角。

关键词  虚拟集聚  知识结构  数字经济  创新模式  Bartik工具变量

作者简介 

刘烨,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100876;

王琦(通讯作者),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100876;

元浩,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100875。

刊  期  《财贸经济》2023年第4期





长摘要


(一)研究主要内容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创新驱动既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力量,也是打造城市新增长极的内生动力。然而创新要素的流动与知识溢出效果受创新主体之间地理距离的约束,使得创新活动对地理空间集聚趋势有着较强的依赖(寇宗来、刘学悦,2017)。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先进数字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业组织发展形态,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演变,由地理空间集聚向以数据和信息实时交换为核心的虚拟集聚新模式转变(陈小勇,2017;王如玉等,2018)。这种虚拟集聚新形态不仅具有传统地理集聚的正外部性,还有利于打破地理空间限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知识信息共享联动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优越性(赵春明等,2022),进而逐渐成为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新引擎。因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窗口期,探索虚拟集聚水平深化能否有效促进创新绩效,明晰其中的作用机制与影响路径,对于提升城市创新活力与质量、助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首先将空间距离衰减指数引入虚拟集聚水平的指标测度,同时考虑到虚拟集聚的特殊性,进一步使用OECD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经济普查微观数据,基于份额移动法(Bartik)构造工具变量探究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虚拟集聚可以有效赋能城市创新增长,且赋能效果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同时推动知识结构相关多样性提高是虚拟集聚赋能城市创新的重要影响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虚拟集聚对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制造业。此外,虚拟集聚的深化使城市创新更偏向于渐进式创新模式,沿用并拓展原有知识网络实现“价值共创”,进而有助于解决“聚而不集”与空间集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

对比已有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在研究视角上,本文立足数字经济背景下城市内部知识结构演变,首次较为系统地检验了表征产业空间组织形态演变的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当下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占据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在分析框架上,本文借鉴Bustos(2011)的技术选择模型,将虚拟集聚引入主体创新行为中,揭示虚拟集聚通过区域知识结构多样化发展促进城市创新绩效提升的内在机制。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传统的集聚衡量方法中考虑“距离衰减”测度城市虚拟集聚水平,并利于数字要素中间投入通过份额移动法(Bartik)构建工具变量以及“智慧城市”作为外生政策冲击,较为清晰地识别虚拟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为后续评估虚拟集聚的影响及其经济效应奠定了基础。

本文的研究为探索产业数字化及中国城市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拓宽了视角,具有如下政策启示:(1)持续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多场景中打造数字生态与数字化平台,助力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各城市要积极引导具有数据要素禀赋优势的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与本地“链主”企业融合发展,率先在重点产业集群打造虚拟集聚平台,增强多主体在虚拟空间的集聚与协作,推动“价值共创”并赋能城市创新;(2)提高创新体系的包容性和灵活性,结合城市发展进程,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推动打造城市产业标签、城市创新标签,引导创新要素与本土产业有效融合,充分发挥知识溢出的正外部性,实现城市高效高质创新;(3)拓宽城市知识结构,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动态知识交互与创新赋能作用。虚拟集聚跨时空、无边界衍化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基础薄弱的中小城市可能会造成知识结构的狭窄与单一,因此要推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充分发挥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鼓励小城市主动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外部地区多样化产业与知识,丰富本地知识结构,驱动创新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

(二)研究心得体会

虚拟集聚是以集成数字技术域定为基础、以优化要素配置为导向赋能传统集群网络形成的产业组织新形态,因其在知识信息共享联动方面独特的优越性,给区域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者团队长期关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结合当前区域协调发展重心逐渐向创新要素协调配置转移的背景,本文将虚拟集聚新形态的创新效应研究作为进一步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镜鉴方向。文章在投稿和修改的过程中,期刊编辑部老师、审稿专家皆展现了专业性与高效率,论文逻辑严谨性、方法科学性、语言规范性在审稿修改过程中有了极大提升。在此由衷感谢编辑部老师与审稿专家专业、高效的工作,感谢对本文的帮助与贡献。在虚拟集聚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中,不仅要聚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还要关注要素替代、产业转化以及组织变革中的利益协调,探索形成新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创新,才能够在第三次科技浪潮中拔得头筹,在与大国竞争中取得战略立足之地。


欢迎关注







征订信息

微店订阅



备注:请在汇款留言栏注明刊名、订期、数量,并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



银行汇款

户 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开户行:工行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账 号:0200010019200365434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合作热线:010-59366565

传 真:010-59366566


点击名片 ·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