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是最适合居家办公的职业吗?

做書小酒馆 做書 2023-03-01


做書按:坦白地讲,这又又又是一期录垮的播客,主题为“编辑在家办公,靠谱吗?”


故事要从两年前的“事故”说起,当时做書办公室厕所被拆,员工们被迫居家办公了几个月。作为老板,刘松一直认为居家办公是个糟糕的“下策”,大家的工作和沟通效率都被拉低了。但随着疫情反复,它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唯一的选择,我们也被迫重新思考居家办公这把“双刃剑”。


我们邀请到了常年居家办公的乐府编辑展小猫、离线编辑不知知,还有与刘松站在同一阵线、更支持在办公室工作的一頁主编恰恰。他们分别从老板与员工的身份出发,谈了谈编辑居家办公的利与弊、对心态的影响,以及探讨了如何提升编辑居家办公的效率和幸福感。


虽然播客录垮了,但我们整理了文字版供大家观看!希望下一期能顺利产出!(已去雍和宫祈福)


在小宇宙app关注@做書小酒馆

收听播客不迷路



一位编辑居家办公的必备条件:

散漫的老板/公司


刘松:乐府文化在居家办公方面最有代表性,他们是全员在家办公。


展小猫:首先我们老板就不在北京,他在成都。我们大概有一半的同事分散在全国各地,比如大理、成都、杭州、扬州,还有的在上海。其实乐府公司一开始结构就松散。创办之初就异地办公,最早在大理和北京只有三四个人,后来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慢慢扩散到各地。


刘松:你们的老板是一个比较散漫的人吗?


展小猫:其实我对他不是特别了解,我们很多同事至今都没在线下见过老板。他一般线上面试新员工。我跟他的面试直接是微信聊天搞定的。


恰恰:我们一頁在疫情时应该是居家办公时间最长的。倒不是因为疫情严重,我们也同样有一个非常松散的老板。在公司我们一直都是弹性打卡,上班期间午休或者出去打球,玩一个小时都行,上班时间本身就可以弹性调节。


不知知:我们《离线》是一个非常小的科技科普类杂志,现在一共只有三个人,所以也没有开一个办公室的必要了。我们大概是从14年开始一起工作,彼此知根知底,虽然中间停刊过两三年。大家对彼此的工作方式极其熟悉,做稿子的思路都比较一致,所以不需要长时间的见面,每天线上同步思想就行。我们兴趣爱好也比较接近。


编辑适合居家办公的原因:

工作和生活本来就无法分开


恰恰:编辑是那种没有办法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的职业。因为编辑是项目制的工种,以在固定时间内出一本书为一个项目来推进,比如一年大概要出多少本书。我们是这样来管理编辑的。很多编辑都习惯把稿子带回家看,因为上班没有安静看稿的环境。回家看稿不算加班的,如果这也能算加班的话,那加班费就赚疯了。在家看稿这部分的工作时间也没有办法计算。不过与此相对,编辑上班一定会摸鱼,一百个编辑里就有一百个编辑上班摸鱼。但我们偷工作时间也是用来刷豆瓣、找作者或看插画,说不定还能刷出个选题来。编辑的工作和生活结合得太紧密了,可能这也是编辑比较容易在家办公的原因之一。


居家办公摸鱼与坐班摸鱼,有什么不同


不知知:坐班会摸鱼,在家办公也摸鱼,摸的是另一种鱼。当然两种摸鱼都能摸出一些不同的产出。我在家写文案或看稿子,累了就开始玩别的,上网随便看看东西,这时就可能摸出一个选题。有时很长一段时间不想工作,比如有一两个礼拜都在玩游戏或出去吃饭,出去吃饭时和别人聊天也会聊出一个选题。


居家办公的好处No.1:

能有完整的看稿时间+自由安排运动健身


恰恰:居家的好处是你的时间是完整一块的。我们公司有个编辑说,他居家时效率变高了,因为有了连续的、不受干扰的时间去整理稿子,甚至连饭都可以不吃,整个人完全扑在稿子上。


不知知:在办公室时需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沟通,各种琐碎的事都会打断编辑看稿,所以大家都把稿子带回家看嘛。事实就是如此,编辑在办公室会优先处理沟通的工作,毕竟你需要顺着其他人的工作时间,而看稿这件事只需要自己一个人做。


居家的话,我会单独安排健身时间,否则运动量和上班时比会大大减少。上班时,上厕所、吃饭、去地铁站都算运动量,可我在家如果不遛狗,一天都走不到一千步。自由安排健身时间的好处是,我可以错峰运动,我现在就经常中午十二点去游泳。


居家办公的好处No.2:

诱惑应聘者


恰恰:可能所有编辑都想在家办公,毕竟北京的交通太折磨人了。


展小猫:如果有异地的编辑想在乐府工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跟机会。不过我当时应聘乐府并不知道他们可以居家办公,后来才知道。我选择乐府是因为他们的图书调性比较吸引我。当时能否居家办公并不是我主要考虑的,但如果我知道了,这一定算一个加分项。


居家办公的好处No.3:

公司拥有N个发货点


展小猫:公司分散在全国的点位多,其实并不代表管理难度会上升。管理问题实际跟编辑是否靠谱有关,如果编辑本身靠谱的话,他在哪个点位并不特别重要。


不知知:对。一个公司要是在全国已有两个以上点位,它就再有十个点位也跟现在没区别。我们《离线》有三个人,我在北京,另外两位同事分别在西安和常州,我们三个人经常在三个城市同时办公。有一个好处是我们有三个地方可以发货,这样还能节省一些邮费。每个人的家都是一座库房,等于我们在全国有三个仓库,南、北、西南仓库。


有谁反对居家办公?


刘松:去年3月份我们办公室的小厕所因为违建被砸,我们公司的女同事又比较多,上厕所非常不方便,我就说大家干脆每周集中来两三天好了。但后来我觉得这样难以保证工作效率。你很难用数据来表明居家办公工作效率会差多少,但感觉就是差了,也许我身份不一样吧。我还是喜欢大家在一块。


恰恰:其实如果没有通勤压力的话,我还是支持在办公室办公,对我来说这要更舒服一点,因为我是“公司漂”,我之前跟着公司从深圳漂到了北京,公司在哪儿我就在附近租房子。但对后来才求职的编辑而言,他们原来有自己住的地方,通勤就会很折磨。我算是没有经历过通勤的毒打。


刘松:我也是每天骑小电动15分钟就到办公室了。


恰恰:对,如果完全没有通勤压力的话,来办公室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公司咖啡水果都免费。而且办公室里欢声笑语的,我中午经常看到他们在会议室边吃饭边打游戏。小公司会有一种小圈子的感觉,处在这种愉悦的人际环境中还是很好的。


只有两个人却还是租了办公室


恰恰:我之前在重庆去过一个出版机构,叫拜德雅,他们当时是两个人,可能在群岛的一人出版公司出现之前他们是全国最小的出版公司了。我当时去,印象很深,他们在重庆解放碑那里租了一个联合办公的小格子间,刚好容纳两个人,我还特意问他们为什么不居家办公?他们的想法是工作需要远离家庭。家是生活的地方,没有工作氛围,所以哪怕只有两个人也要租个办公室,让工作有个工作的样子。


《离线》虽然一开始也只有三个人,但我们并不打算就这样启动了,我们三个人只是最早到了北京,租完办公室后立刻开始招人。当时租的办公室也比较大。我觉得小公司反而需要办公室,像拜德雅那样,尤其他们在重庆没有太大交通压力,有一个小办公室可以跟你唯一的工作伙伴联系得更紧密。


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居家办公


恰恰:疫情开始时我们居家办公,居家时间都是按月算的,疫情严重时两三个月都在家。但因为编辑是项目驱动的,而且我印象中我们第一次开始居家时正在做十三邀的稿件,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大家那时效率都很高。我明显觉得因为节省了通勤时间,居家办公效率比坐班时高。


可能这也因为编辑手上稿件的数量非常固定。十三邀的稿件更明确,按一篇一个人物来整理稿子,这时我们就能量化工作,比如要在一周时间内整理出一篇稿子。不用管编辑是喜欢在半夜三点还是凌晨五点看稿,反正一个礼拜后能交出成果来就行。有自驱力比较强的编辑,他投入程度更深,居家工作效率更高,因为出版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份带着很强附加值的工作。没有人说我做出版就是为了赚钱,这话也许一些特别能赚钱的民营老板才有资格说。大部分编辑做出版,有的为了存在感,有的为了审美体验,有的为了爱、为了跟更有趣的人接触等等。在这样一种附加值的驱动下,你做这份工作不光只是为了钱,你想得到更多东西,肯定非常希望书能快点出来,这时你的工作效率自然会高。


所以居家办公,首先这要是一份能让人有自驱力的工作,而不是那种说,我混过去一天领导也不知道我干吗,能混一天是一天的工作。螺丝钉式的工作就绝对没法居家。


螺丝钉是没法居家办公的


恰恰:最近有本书很火,叫《毫无意义的工作》,作者认为现代工作的本质就是奴隶制。你交出你的时间,换来金钱。不过即使是奴隶制,你也需要获得一些金钱之外的东西,这份工作才做得下去。如果只是应付,那真就是一份毫无意义的工作。


刚才小猫说得很好,其实编辑都是有责任感在背后驱动的。我对作者、译者有承诺,对自己手头在做的事情有承诺,这种责任感会一直驱使编辑往前。


《毫无意义的工作》里“监工”就是被明确归进“狗屁工作”中的。作者认为所有管理型的工作都毫无意义,因为你在去管理一些根本不需要你管理的人。我在出版社当主编时对此感受特别强烈,在出版界做一个监工的角色,太难了。编辑很难管理。我特别讨厌开会,但作为管理者我会有管理的压力,我就想过要不大家都写周报,结果后来也没坚持多久,现在已经没人回我了,我在群里敲一下所有人也一片沉默。


做出版公司,我觉得你只能让这个公司变成一个所有人都有自驱欲望的公司,它才能活下去。这一点对小公司来讲更重要。你需要给编辑足够多的空间,比如在品牌打造、公司管理的氛围上让编辑觉得我可以做主,让他有决定权、自驱力,让他对这份工作有承诺感,用承诺来约束他,这样他才会自己推着自己往前走。监工的角色在小出版公司基本是失效的,管理工作很难推进。


虽然长期居家办公,

但见到“活人”还是很重要


不知知:《离线》办公室没了后,我们同事也经常见面。彼此住得远,就找一个中间地方见,一周抽几天时间出来,有时不聊工作,就单纯吃饭或者交换一些东西,随便聊聊天。


刘松:即使是在家办公的公司,也需要一个办公室或固定据点来保持某种见面的频率是吗?


展小猫:对,我觉得轮值的状态是最让我满意的。大概一周有一到两天的时间去公司和同事见面,处理事情,其余时间居家办公。这样既能节省大部分通勤时间,每周又保持跟同事交流的频率,可以亲眼见到大家。如果没有任何见面的机会,心理上会有孤岛的感觉。毕竟微信沟通与实际见面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不知知:每次见面也不用非组织一个由头。有时我们就去主编家里吃饭、喝咖啡,也没什么具体的议程,咖啡喝着喝着突然聊起了工作,就地开启选题会。这很正常,本来我们每个人脑子里都有想法在转,见面就是为了同步一下,互相交流选题。不是什么机械的事,选题会自然而言就开起来了。

没有办公室,彼此如何沟通?


不知知:我们偶尔也有长时间沟通的需要,就是开选题会或审计会。我们会找一个地方喝酒吃饭,饭吃完后就在那个地方打开电脑原地办公。有时选题会时间很长,我们可能会开到吃晚饭的时间,顺便再把晚饭吃了。出去开会,一般是在三四个小时内把最近攒的事情集中解决一下,如果没有实质进展就不走了。我们最高记录是开了整整八个小时的选题会。所以对编辑来说,开会肯定还是要开的,因为它是属于团队协作的部分。


展小猫:是的,不过出版界倒不需要开太多会来沟通。如果某个项目需要跟同事或作者接洽,我们就会单独约时间去见面。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是自己去弹性把握的。我们经常有同事通宵工作,因为他就喜欢晚上工作,晚上干扰特别少。他早上很晚才起。每个人的时间都不一样,只要你的项目在沟通时不掉链子就行。如果一定需要某个开会的时间,大家都会在微信上提前约好。不过这也有遗憾的地方,就是工作和生活无法分开了。我会把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尽量分得明确一些,不然我整个人会觉得很累。


恰恰:能不能约时间也看情况。我们需要和设计师对接,在营销阶段跟营销对接,等等。我和营销同事对接时就完全没有办法约固定时间。营销编辑的工作碎片化和流动程度相当高,它是需要全天待命的,甲方、乙方、合作方等等随时找你,你就得回复。如果不开选题会的话,编辑想什么时间完成手上的任务都行,所以也不需要约好在某个时间段内大家一起完成工作。


视频会议有存在的必要吗?


恰恰:出版界没有视频会议这种脏东西!编辑都很社恐,语音通话足够了。电话会议已经是我们这些出版界的社交天花板了,一般情况都是文字沟通。


不知知:视频本身就不是正常状态,它不是我们当面正常交流的那种模式,它并不能真实表现出你的状态。


恰恰:编辑和人交流,大部分都是跟同事和作者。我们的工作和内容结合,内容又跟每个人的想法息息相关,你与同事、作者,可能本就是兴趣爱好相投的人,相互见面聊一聊还能成为朋友,这就是做编辑的优势。我来北京之后,所有的人际交往都是工作带来的,无论私人还是工作层面。


不知知:这也是工作不和生活分开的好处。


开会的必要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恰恰:大部分时间里,编辑的工作都挺孤独的。编辑不需要很高的讨论频次。很多时候我们没法儿开大会,大会人多嘴杂。开会最多就需要两三个人。编辑工作一定程度上要自己做主,甚至说需要独裁。你的书只能自己做主。很难想象编辑和同事讨论文案跟封面。我尝试过组织所有编辑来跟我一起讨论文案,特别是在对一些市场书把握不准的时候,我想听到更多人的意见,就开这么一个文案会。结果就遭遇了大面积沉默,你需要不断找话头,不断逼他们做选择题,这时你才能得到一些选项。这不是想象中那种头脑风暴式会议。


刘松:有时候不开会反而可以聊出来。


恰恰:是这样。要大家坐一起来看一个封面,说说它的好坏,这很难。很多观点,大家说出口时会感到压力很大,因为要考虑到别人的想法。


坐班,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不知知:在公司肯定不能做一些特别离谱的摸鱼行为,无论如何要给工作起个头。比如,编辑打开一个选题表,心想我今天要写一个文案,即使脑子里空空如也也要继续做下去,毕竟已经起头了。编辑会想着先把这个表打开,把简单的事情做一下,写个作者简介之类的。工作开头之后慢慢就能干下去了。从这个角度说,要完成难度高一点的事情,办公室工作的效率更高。你被动开始一件事后顺理成章能继续下去。很难的事情在家不好展开。


恰恰:最好不要有中间状态,要么就完全居家办公,要么就去坐班,让所有人养成习惯。


不知知:中间状态是这样,如果你不把在家办公当做一个完全态的话,你会始终觉得我在家是临时办公,没办法进入工作状态。


刘松:如果全员在家办公,用结果导向会比较好一点。


展小猫:对,有考核在,就不会特别放任自己。编辑的工作是用每年完成书的数量来衡量的,而且我们还要面对承诺的压力。编辑承诺了作者什么时候出书,作者也一直在期待,如果迟迟不出这本书你想不出来如何面对作者。出书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你没有办法完全按某个时间点来,但起码可以做到不差太多。有经验的编辑知道每个项目进程大概耗时多久,比如看稿子、送审、设计等等,自己心里有一个时间节点。


居家办公的环境是怎样的?


展小猫:我会给自己准备一个小工作室,基本有所有跟我工作相关的东西都在里面,算是一个书房了。如果在卧室工作,我会觉得工作跟生活的界限太模糊了,感觉随时会休息。


不知知:我就是随时会休息的人。我的书桌在卧室,书桌上还有switch,switch跟电脑显示器相连,随时一键切换。有时候工作累了,我就切到switch上打会儿游戏。卧室里还有瑜伽垫,也是随时可以挪椅子铺开。所以居家时卧室就是我工作、运动和打游戏的地方。


恰恰:对出版编辑来说,想在北京拥有一个自己的书房是件很奢侈的事。可以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比如图书馆、咖啡馆。


最后:居家办公提升幸福感的小Tips


不知知:我向大家大力推荐图书馆。我开始做《离线》之后,探索过北京很多图书馆,我最喜欢的一个是丰台图书馆大红门新馆。它离我家近,骑自行车就能到。这家图书馆特别新,硬件很好,厕所里永远都有纸,洗手有热水,座位多,书选得也好。大家其实可以多利用一下自己身边的公共资源,不一定非盯着国家图书馆之类最大的,身边的区级图书馆比如朝阳图书馆,都很好,因为区级图书馆是服务社区的,氛围很舒服。图书馆里人目的都非常明确,比如自习、办公或考研,有很多学生,环境非常好。你还能看到图书馆里大家都看哪些书。有些书明显被翻得多,封面都要没了,有些书就没被人看过。我每次在图书馆工作累了之后,就去书架上随便看看。


恰恰:咖啡馆也不错,它是一个有人但你又不用跟他们发生接触的空间。咖啡馆的声音可以作为一种白噪音,很多记者就喜欢去咖啡馆写稿。


刘松:对,还有做投资、写剧本的。那今天我们这期的话题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