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海波教授与“论文写作的三件事” | 《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第二讲

《中国法律评论》于2014年3月创刊并公开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国家A类学术期刊,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刊号:CN10-1210/D.

订刊电话:010-83938198

订刊传真:010-83938216




12月12日晚,法学院博士生秋季学期系列课程《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第二讲在北大法学院凯原楼如期举行。



本期课程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2001届校友何海波老师主讲。何老师著有广受赞誉的《法学论文写作》一书,惠及众多法科学生;同时作为法学学术期刊的资深编辑、成果丰硕的行政法研究学者以及日常传道授业指导学生的博士生导师,真切了解同学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需求导向展开,直指问题症结所在,对于博士生学习方法、开展研究助益良多。讲座吸引校内外师生旁听者众,报告厅座无虚席。讲座由法学院副院长车浩教授主持。



何教授的授课主题是“论文写作的三件事”,从选题、论证、表达三个维度渐次展开。




一、选题


何老师指出,有的同学找不到问题,多是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对问题尚未完全理解,二是没有掌握找到问题的方法。由于对法学问题的狭隘理解,限制了学术想象力,容易导致思维拘束。


事实上,法学问题包括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对策研究三个层面,打开视角、扩展思路,很多问题可以纳入法学领域的研究范畴。对于既有现象也需要具有质疑精神,这是作为学者的敏锐眼光。


什么能成为一个问题?


最朴素的表达就是“不对劲”,需要解决的才能构成问题。具体有三条标准:一是现有知识不能包容,二是现有规则不能解决,三是现有观点不能成立。总是在别人的论断面前亦步亦趋无法成为学者。


发现问题后,通过浏览最新文献,充分做好既有研究的检索工作;通过关键词检索数据库,发现潜在的可能创新点;自身发挥“抬杠”精神,学习“恰恰相反”的论证方式,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发现研究问题。


什么是好问题?


首先应该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关心程度越强烈就越值得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研究更应该回应社会的实际关切,比如学理上反复讨论的洞穴奇案问题,在实践中是非常偶发的,现实中更经常发生的可能是拆迁过程中或者城管执法过程中面临的利益冲突问题。


其次主题足够鲜明。判断标准是能够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主要观点,只有经过提炼的观点,论证才可能紧凑,才能避免松散、教科书似的论证过程。


最后是问题的大小、难易适中,这需要根据个体的知识结构以及学术训练进行个性判断。擅长法理学抽象思辨的同学可以适当选取较大的题目;如果无法驾驭,可以选择以小博大的写作方法。


从哪里找问题?


寻找问题需要敏锐的洞察和艰苦的追寻,要从生活中找问题,在阅读、听讲、交谈或者辩论中抓住灵感,而后进行理论提炼,在先期调研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论题,罔顾现实的问题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论证


有了清晰的问题以及足够的材料之后,如何展开论证过程是接下来面临的巨大挑战。


如何进行论证?


对于不同类型的论文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对于法律解释类型,采取主要借助制定法、参考学说和比较法的方法组织论证过程,运用各种法律渊源论证法律命题;对于对策研究类型,把握需要、可行、最优三个标准;对于实证研究类型,可以采取定性或者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形式收集第一手材料展开论证。


针对资料收集方面,何老师指出仅仅掌握知网、北大法宝以及westlaw、heinonline等常规数据库是不充分的,还需要针对研究领域拓展古旧文献、外学科文献、以及更深入的外文文献。


什么是成功的论证?


能够让人信服的论证才是成果的论证。主要有两个细化标准:一是知道并回答别人的关切,二是知道并回应可能的质疑。写作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读者可能质疑的问题点,寻找论证支撑自己论证观点,建构完整逻辑框架。



三、表达


何老师从标题、摘要、导论、结论、引注以及排版6个方面讲解了表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标题,要做到明了、新颖、简洁。清晰表述观点的同时,表述不落俗套,让人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关于摘要,“通过……分析……反思……”式的摘要无法准确反映核心观点,是失败的摘要。摘要可以交代基本背景,通过何种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也可以交代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于导论,需要交代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主题,综述文献,介绍文章的观点、方法、结构。篇幅可依据情况具体确定,不必冗长,以讲清问题为要。


关于结论,是对论文论证所得观点的总结,代表论文的主要贡献。结论并非内容简单重复,主要包括问题观点的重申和适当引申。


关于引注,涉及两个问题:首先是哪些地方需要引注。通常涉及到学术观点、规范性文件、案例、媒体报道的内容,需要通过引注的形式方便读者查核。其次是引注的规范问题。目前32家法学期刊、法律出版社以及法律数据库联合制定的《法学引注手册(2019)》,可资参考。


关于排版,细节之处方显品行,关注论文内容的同时,排版格式也值得认真对待,体现学术修养,给读者带来愉悦阅读体验。


最后,何老师对同学们寄语:写作是一门技艺,要去看、去练、去琢磨;学术是一种态度,要用脑、用心、用性情。


授课后,何老师针对“文献综述与论文主体的写作顺序”“引注来源是否决定论文质量高下”“期刊编辑如何审核引用内容的正确性”以及“投稿的形式要求”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特别地,关于热点新型、交叉领域主题,审稿是否存在特殊要求的问题,何老师对于青年学者提出中肯建议:年轻学者要认真做好学术规划,踏实展开研究。建议确定相对稳定的领域和主题,一方面有助于研究深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获得特定领域研究的认可。否则无计划地盲目追逐新鲜事物,占用大量精力,产生学术泡沫的风险较大,得不偿失。


此外,何老师还结合自身实际经历,回答同学提出的“作为青年学者,如何面对学术研究瓶颈期”的问题。学术研究没有捷径,辗转反侧、寤寐难免的磨砺,是学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煎熬中慢慢成熟,踏实研究,坚持下去才会豁然开朗,完成进阶。另外,在独自苦思冥想之外,与老师同学交流也是必要的。同学之间针对论文进行相互评议,对于评议人和被评议人都有帮助。有时甚至误解和错误批评都是有价值的,说明作者没有清晰表达。


课程尾声,车老师对于课程内容进行了回顾总结,感谢何老师的精彩报告,同时勉励同学们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综述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文婧



推荐阅读

张新宝教授做客北大法学院: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中国法律评论》投稿邮箱:

chinalawreview@lawpress.com.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