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塞罕坝,不仅仅是一个地名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济日报 Author 金卯刀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随后,习近平来到尚海纪念林,实地察看林木长势,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8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这是23日下午,习近平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考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八月的塞罕坝,林海苍翠连绵。林场始建于1962年。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点赞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就在那一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在哪里?
塞罕坝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林场的名字。塞罕坝林场是我国北方第一个机械林场。塞罕坝位于北京以北的坝上高原,此处是大兴安岭的余脉,浑善达克沙地的边缘。
塞罕坝有什么?
简而言之,这里有一棵树,一片林,一群人。树是“功勋树”,林是“功勋林”,人是“功勋人”。

2021年6月27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功勋”树


“塞北一棵松,独立天地中。年轮二百岁,长啸八面风。”在塞罕坝,挺立着一株树龄近200年的落叶松,这是塞罕坝林场的第一棵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塞罕坝远远看去只有这一棵松,这棵树也被塞罕坝人称为“功勋”树。(资料图片)

59年前,它给了第一代林场建设者“这里可以栽树”的启迪;59年来,它见证了塞罕坝从“千里黄沙蔽日”到“百万亩林海涌绿”的变迁;今天,它已成为一代代林场建设者执着精神的化身,被誉为“功勋”树。
1961年冬天,第一代林场建设者在千里雪原中发现了这棵孤独的落叶松,他们激动地说,“这棵松树是活的标本,证明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
1962年春,塞罕坝林场组建,奇迹开始上演。


“功勋”林


今天的塞罕坝,森林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
塞罕坝人具体种了多少树?林场工人这样形容,如果把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12圈;如果把树木分给全国人民,平均每三人可以分到一棵树。


王尚海纪念林是塞罕坝的第一片人工林,是塞罕坝万顷林海的精华,更是塞罕坝精神的结晶。(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林科院曾经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倍至10倍。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名副其实。
塞罕坝林场设立的初衷——“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已经完全实现。


“功勋”人


“功勋”树、“功勋”林的背后是“功勋”人。
今天的塞罕坝,许多林场员工的名字都带有“林”“树”“松”“山”等字,他们是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第二代、第三代,正所谓“造林筑梦不停顿,献了青春献子孙”。


第一代塞罕坝人如今都已退休,但他们每年都会上坝去看看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那是他们一辈子的骄傲。(来源:经济日报)

林场设立之初,国家林业部门从18个省份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27名毕业生,和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起塞罕坝林场。据了解,这支造林大军的平均年龄当时只有24岁。
地处偏远,物资匮乏,气候严寒。第一代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回忆,他们当时吃的是全麸黑莜面加野菜,住的是仓库、车库、马棚、窝棚,冬天还要忍受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
“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乐在其中”,这是当年贴在塞罕坝地窝子门框上的一副对联。第一代林场建设者的精气神,激励着一代代塞罕坝人攻坚克难,造林逐梦。
林场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塞罕坝最初造林成活率不到8%。林场科研人员改进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改进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摸索植苗技术……攻坚克难,创新实践,塞罕坝林场一天天“炼”成。


森防站的科研人员为了塞罕坝的一片绿,刻苦攻关。(来源:经济日报)

国家森林公园建起来了,游人多起来了,森林碳汇交易运作起来了——塞罕坝的奇迹仍在延续。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谁说天地不仁?天地何曾辜负每一份豪情与担当。谁说山川无改?山川向来成全每一份执着与坚韧。

一棵树,一片林,一群人。扎根的不止是树木,还有砥砺奋进久久为功的执着理念;涵养的不止是水源,还有一代接着一代干的“钉钉子”精神。

一路奋斗,一路拼搏,新时代的塞罕坝林场已经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生动实践,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这也许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林场的深意之一吧!


  2021年6月2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2021年6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来源:新华社)

塞罕坝机械林场(2021年8月23日摄)。


往期推荐
夜读|“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夜读|红军为何改名八路军?这个回答让人肃然起敬
夜读|两次组织7名同志成功越狱,他自己却没能脱险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官微综合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新华社等
记者|刘亮

本期编辑|王珂园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