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啄木六期 | 王一川•兴味蕴藉:中国艺术品的本土美质

2017-09-07 中国评协 中国文艺评论


兴味蕴藉

中国艺术品的本土美质/王一川


9月5日下午,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六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昵称“啄木六期”)上,王一川老师作了题为《兴味蕴藉:中国艺术品的本土美质》的讲座。


王一川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




王老师以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为引言,他认为“中华美学精神命题”并非突然产生,而是有着深厚的本土美学与艺术理论渊源。对这一命题的重视,可以让我们重新反思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当代意义,重温中国现代美学家对“中国艺术精神”或“中国艺术心灵”命题的探讨。整个讲座由八个部分组成:


  1. 回到中国艺术的心灵传统

  2. 中国艺术品的本土美质问题

  3. 兴味蕴藉:中国艺术品的本土美质之一

  4. 兴味蕴藉与隐喻之比较

  5. 兴味蕴藉的实质与要素

  6. 艺术品层面中的兴味蕴藉

  7. 兴味蕴藉在现代

  8. 兴味蕴藉的批评模式


王老师的讲座出入中西、纵横古今,从朱光潜的“我们也要换个心才好”说到荣格为丧魂落魄的西方现代人探寻心灵拯救途径的努力,强调“中国人的心灵本身就具有艺术性”,而传统为现代生活之魂,现代人应该具有对传统的鉴赏力、传承力和创造性转化力。他认为,中国艺术心灵的特征是感觉方式上的感物类兴、鉴赏体制上的兴味蕴藉、族群结构上的我他涵濡、宇宙图式上的观有品无、理想境界上的三才分合。鉴赏体制上的兴味蕴藉正是他今天讲座的重点。


王一川老师所理解的本土美质即是被视为地道或优秀的中国艺术品所需具备的基本美学品质,它是重“内美”而非“外美”的,它所生成的意义系统蕴含人的心灵或精神品质,兴味蕴藉即是中国艺术品的本土美质之一。兴味蕴藉的实质是中国文化中以传统方式呈现的“类兴”之法,其要素为“身心勃兴”“含蓄有味”“余兴深长”。




王一川老师在波兰现象美学家英加登“文学作品四层面”说的基础上,以“兴味蕴藉”传统衡量艺术品,提出艺术品五层面构造说,即艺术媒介层、艺术形式层、艺术形象层、艺术品质层、艺术余衍层。他还以《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贡警芳心”为例,详细解说艺术余衍层的巨大文化魅力,研讨班的学员们不断点头表示赞同。王老师以“兴味蕴藉”为标准,对电影《十月围城》《集结号》《一九四二》等的评价也引发了学员的广泛共鸣。


文:高方


学员听课心得





摄影:陶赋雯



学员轩小杨听王一川老师的课,如沐春风,会不由自主地跟随他走进一派光明朗润的气象之中。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艺术的批评话语、评价标准等问题,学界始终众声鼎沸。就在人们质疑、抱憾当代中国艺术批评话语缺失之际,王老师以其自身的努力,通过沉潜于中国古代文化,精研中外理论资源,打捞其中的思想智慧、理论珠矶,开掘出中国艺术品的“本土美质”,指示其“兴味蕴藉”的审美品格,构建起一个古今相通、一脉相承的话语范式及批评体系。此番成果具有开疆拓土、铺路筑基的学术价值,对后学启示深远。此番努力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文人心系家国的思想传统,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以及思接古今、学贯中西的大家气派。





学员宋娟:在当代世界多元艺术格局中,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王一川老师融汇古今,援引中西,追根溯源,将兴味蕴藉作为中国艺术品的重要本土美质和美学阐释标尺,探寻兴味蕴藉在世界艺术格局中的普遍性意义,并建构跨越古今、跨越中外、跨越艺术门类的批评模式与批评话语体系,这对于艺术创作与鉴赏、艺术理论批评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对于建立中国公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学员周子牛:王一川老师的课,从中国美学精神的内在精要展开,通过八个方面逐一解析,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著名学者的相关观点,对中国艺术品的本土美质一一梳理,揭示出其兴味蕴藉的实质为“身心勃兴、含蓄有味、余兴深长”三个方面,让人顿感中国艺术品“美”之奥妙。妙就妙在王老师的解读使人体悟到其由瞬间之美到永恒之境界。这种境界便是中国艺术心灵的核心意涵。

中国艺术品具有的本土美质是真实的、浑厚的,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需要用心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同时,通过对中国艺术品本土美质的阐释,人们能进一步坚信中国传统的“美”既有土壤也有渊源。如此,对当下提升文化自信、坚守传承中华之“美”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课后花絮


 



摄影:张荔

 



朋友圈热议

Yr:评协学习班,不仅有大家论美,高朋聚美,还有生态环境美,更有评协老师和会务组老师们精心周到的辛苦劳作之美,美不胜收。


邻座的苏:这次培训班,规模空前哈,又学习又服务,又交到了朋友


平林漠漠:王一川老师的课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需要慢慢消化,经得起也非常值得反复咀嚼。听王老师的课,充满美的愉悦、哲的遐思。尤其王老师念《文心雕龙》《红楼梦》等中国传统经典中的经典段落时的神情和语音语调,真情满溢,于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台下听课的人。在我看来,王老师是一名博学的雅士、睿智的学者。已被王老师圈粉。期待王老师能多为大家讲课



摄影:晓芸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核发:王庭戡



大家都在看

啄木六期 | 中国评协第六期专题研讨班在沈阳举办

啄木六期 | 仲呈祥•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评价标准论述的体会

骨三哈|第七讲·王一川·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王一川:照镜子、传基因和接新环——兼论艺术作为公民文化自信养成的审美中介

第十次文代会丨王一川:做文艺高峰的测峰人  

中国评协、光明日报合办《啄木声声》专栏 征集文艺评论辛辣文章

文艺评论的啄木鸟精神

2016首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之终评专家推荐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