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土文献》丨郑子良:定县汉简《论语》校读三则

郑子良 出土文献 2023-07-28

定县汉简《论语》校读三则*


郑子良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要:本文结合定县汉简保护与信息提取项目重新获取的图像,对定县汉简《论语》篇三例字词进行探讨,认为原整理者所释简1666“”当是“亡”字俗体;所释简1586“”当是“栈”,系“柴”音近而讹,“献”“遮”分别为“喭”“庶”音近通假,“居”可能为“屡”字省形。此外,简2053“亦”字,则体现了《鲁论语》与《古论语》在文字上差别。


关键词:  定县汉简  论语 校读

1973年在河北定州八角廊村40号汉墓中发掘出土大量竹简。根据发掘报告,其中初步被认为是《论语》的汉简有620多枚,残简居多,录成释文的共7576字,不足今本《论语》的二分之一,并指出简本和传本有不少差异(多达700多处)[1]。由于这批简碳化严重,资料公布时仅有张守中先生摹本,并无竹简图像照片。虽然《文物》及文物出版社先后发布了相关材料,但因材料所限,关于定县汉简《论语》的相关探讨难以深入[2]。2019年以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启动定县汉简保护与信息提取项目,重新获取了较为清晰的原始图像,为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即结合此次新获取的图像,举代表性的三例进行探讨。[3]



二八五/1666:与君子者乎状者

此段文字应属《论语·先进十一》。《十三经注疏》本作:“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4]“色庄”两字颇为难解,历来有不同的阐释,且出入较大:

何晏集解:“色庄者,不恶而严,以远小人。”

邢昺疏:“色庄者乎者,言能颜色庄严,使小人畏威者。”[5]

朱熹《四书集注》云:“为色庄者乎,言不可以貌取人也。”[6]

《论语集释》“别解”引《论语意原》曰:“色庄者,不践履其实也。”[7]

定县简此两字较为清晰,后一字显系“状”字。有学者认为“状”“庄”古音相近,时有通混[8]。前一字左旁为亻,右旁作“”,与今“亡”字形似。《定州汉墓竹简<论语>》隶为“状”(51页)。有学者指出,“”字通“亡”,“亡状”乃秦汉时期常见词,多指不善、不贤、不法、无功、无德等[9]。《说文》乚部:“亡,逃也,从入从乚。”作“”。战国秦汉时“亡”多作形[10]。从出土资料来看,出现类似“亡”这种字形较晚,如(罗福颐《汉印文字征》“长毋相亡”)、(熹平石经)、(曹全碑)等[11]。但在定县汉简其他篇章,亦有“亡”字,如(数术类文献08/简号0392)(《儒家者言》04/简号0794作,此简虽裂,但字形应与上字相同)。因此,在定县汉简中“亡”字多作形。平壤本《论语》此二字作“色状”[12],前字与现传世本同,后字则与简本同。有学者认为,“色”与“”字有可能形近而讹;[13]也有学者认为“”实为“色”之变体,因隶定而变形。[14]从字形上看,《说文》色部:“色,颜气也。从人卪。”楚秦文字至汉代早期,“色”字构形也有作“从人从卪”[15],然与在字形上差距更大。从辞例及文句内容来看,释为“亡(无)状”,意思上也讲得通。据此,有可能是“亡”的一种俗体,系定县汉简书手传抄时采取的一种书写形式。



二八二/1586:·栈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献孔子曰回也其遮乎空。赐……货殖焉意则

此段文字由若干残片缀合而组成,对应现通行传世本,应属《论语·先进十一》[16]。《十三经注疏》本作:“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类似的记述:“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二者次序上略有不同。“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文句略有不同。[17]两者相较,明显的异文有:


1.“栈”与“柴”

简文“”字,左旁为木,右旁上下均为“戈”,即“戋”字,与马王堆(《经法》23下)、(《纵横家书》69)形同,故可释为“栈”。《定州汉墓竹简<论语>》释为“”,字形不合。《十三经注疏》本作“柴”,指孔子弟子高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高柴,字子羔,小孔子三十岁”[18]。《孔子弟子目录》郑玄注:“高柴,字子羔,卫人,少孔子三十二岁”。[19]平壤本亦作“柴”[20]。

“栈”与“柴”古通,《公羊传》哀公四年:“揜其上而柴其下。”何注:“揜,柴之者。《周礼•地官•媒氏》《春官•丧祝》郑注均引“柴”作“栈”[21]。为此,“栈”应是“柴”音近而讹。


2.“献”与“喭”

简文作,右旁“犬”形完整,左旁残,但从残存笔划可看出,应为“献”字。整理者释为“献”字。平壤本亦作“献”字。[22]现通行本作“喭”。

阮元指出:“案《说文》有谚无喭,喭乃谚之俗字。”[23]“喭”之义,依据古书注释,指跋扈或刚猛而失容仪。《论语注疏》引郑玄注曰:“子路之行,失于畔喭。”[24]焦循《论语补疏》:“《大雅·皇矣》‘无然畔援’,笺云:‘畔援,跋扈也。’《韩诗》云:‘武强也。’《汉书叙传》注作‘无然畔换’,《文选·魏都赋》云‘云撤叛换’,刘渊林注:‘叛换犹恣睢也。’换、援、喭音近相通。……皇疏:王弼云:‘喭,刚猛也。’说与郑君义同。邢本‘喭’作‘畔喭’,沿俗改字。而疏云:旧注作‘喭’。《字书》:‘喭,失容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喭失于礼容也。”[25]

从字义讲,《说文•犬部》:“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从犬鬳声。”段注:“献本祭祀奉犬牲之称,引伸之为凡荐进之称。按《论语》郑注曰:‘献犹贤也。献得训贤者,《周礼》注献读为仪。’”“喭”字不见录于《说文》,《说文》言部段注:“按此与《尚书》乃逸乃喭、《论语》由也喭,皆训喭者各字。”根据简文上下文可知,“喭”与“愚”“鲁”“辟”分别为孔子对子路与子羔、曾参、子张四位弟子性格缺陷的精到点评,《论语集释》引杨氏曰:“四者性之偏,语之使知自励也。”[26]从《论语》对子路性格特征的描述来看,其缺点就在于刚猛甚至流于粗鲁,比较符合“喭”之义,而“献”之本义与简文上下文意不甚相合。

从字音来看,“献”为晓母元部字,“喭”为疑母元部字,晓母、疑母为旁纽,音近可通[27]。《书•无逸》:“乃逸乃喭。”《汉石经》“喭”作“宪”[28];《隶释一》《成阳灵台碑》“驿宪渔”,洪适释:“宪当读为献也。”[29]故简文“献”字应是“喭”的音近通假字。


3.“遮”与“庶”

简文作,虽右半略残,但确为“遮”字。《十三经注疏》本作“庶”。《说文》辵部:“遮,遏也,从辵庶声。”段注:“《易》:‘用锡马蕃庶。’郑读为‘藩遮’。”两字古音相通。《说文》广部:“庶,屋下众也。”段注引《释言》曰:“庶几,尙也。”此“遮”字应是“庶”音近通假字。


4.与“屡”

简文,整理者释为“居”字,并认为可能是“屡”的省体。但从字形上看,上为“尸”形,下为“而”形,与“居”字字形不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30]《汉书•货殖列传》有类似记述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意则屡中。”[31]均作“屡”。何晏集解也称:“屡犹每也。”平壤本作“屡空。赐不受命如□□焉,亿则居中”,前字作“屡”,后字释“居”[32]。

字应是从尸、从而得声。《说文》新附字:“屡,数也……从尸,未详。丘羽切。”“屡”为见母侯部字,与“而”音相去较远,与“屡”从形上看,有省形的可能。


5.“亿”与“意”

简文作,字甚清晰,《十三经注疏》本作“亿”(皇侃本作“忆”)。邢昺疏:“亿,度也。”为臆测、揣度之义。《汉书•货殖传》引师古注曰:“意读曰亿。”平壤本亦作“亿”[33]。

《说文•心部》:“意,志也。”段注:“志即识,心所识也。意之训为测度,为记。”并引《子罕》“不逆诈,不亿不信”、《宪问》“亿则屡中”,称其字俗作亿[34]。然据《荀子•赋篇》:“君子设辞,猜测意之。”注:“意者,度也”[35]。《汉书•鼌错传》:“臣窃意其冬来南也。”颜师古曰:“意,疑之也。”[36]意、亿两字古音相近,早至汉初,“意”“亿”二字通行。



一五七/2053:以学亦可以毋大过矣

此简虽简首尾残,“以”“矣”均残半,但字形基本完整。此段文字对应《十三经注疏》本《述而第七》:“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两者的区别在于“易”“亦”不同。原整理者释此字为“亦”。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四《论语音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音义》:学易: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37]。

《音义》中的《鲁》为《鲁论语》,《古》为《古论语》。陆氏乃是引用郑玄《论语注》,在敦煌写本《论语郑玄注》中也有类似的记载[38]。由于《论语》通篇涉及《易》仅此一处,李学勤先生曾撰文指出,这处异文意义非常重大,并指出《鲁论语》与《古论语》乃文字上的差别,而不仅是读法上的差别[39]。通过核验新获图版,定县汉简书写为“亦”,正体现了这种差别。

综上,定县汉简《论语》与《十三经注疏》本等传世本在字形方面的差异情形多见,且部分为当今罕见的字形,呈现出较为独特的书写风貌。这为《论语》版本校勘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附记:本文撰写中得到胡平生、贾连翔等先生帮助,谨致谢忱。

注释

* 本文为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定县简为代表的极端性状竹书的整理及其方法研究”(21&ZD306)阶段性成果。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论语>介绍》,《文物》1997年第5期。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论语>释文选》,《文物》1997年第5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3] 本文所引简文参见《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选粹》,上海:中西书局,2023年。

[4]《论语注疏》卷一六,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549-2500页。

[5] 《论语注疏》卷一六,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2549-2500页。

[6] 朱熹:《四书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8页。

[7]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卷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87页。

[8]陈斯鹏:《定州汉简<论语>校读举例》,《简帛研究二〇〇一》,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85-391页。

[9]陈斯鹏:《定州汉简<论语>校读举例》,《简帛研究二〇〇一》,第385-391页关于简牍中的“亡(无)状”,参见徐世虹:《居延汉简中的“毋状”与“状辞”》,《出土文献研究》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10] 曾宪通、陈伟武:《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6319页;何琳仪:《古玺汇编》“王亡鱼”印文“亡”作,参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25页;故宫博物院编,罗福颐主编:《古玺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81页。另,《古陶文汇编》4.110亦作,参见高明编著:《陶文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84页。

[11]罗福颐:《增订汉印文字征》,北京:故宫出版社,2010年,第570页;徐无闻主编, 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903页。

[12] 单承彬:《平壤出土西汉<论语>竹简校勘记》,《文献》2014年第4期。平壤简释文可参见李成市、尹龙九、金庆浩:《平壤贞柏洞364号坟出土竹简<论语>》,《木简与文字》第4辑,2009年。

[13]陈斯鹏:《定州汉简论语校读举例》,《简帛研究二〇〇一》,第385-391页

[14]单承彬:《平壤出土西汉<论语>竹简校勘记》,《文献》2014年第4期。

[15]黄文杰:《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80-181页。

[16] 此简简首有分章符号,但后面具体分章与现行版本有较大差距,即根据现行《论语》篇章,“孔子曰”之后另为一章。此处重点阐释文字文本的问题,分章问题另有文论述。

[17] 《论语注疏》卷一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2499页;《史记》卷六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185页。

[18] 《史记》卷六七,第2185页。

[19] 袁钧辑:《郑氏佚书》卷一八,清光绪十四年浙江书局刊本。

[20] 单承彬:《平壤出土西汉<论语>竹简校勘记》,《文献》2014年第4期。

[21] 高亨:《古文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97页。

[22] 单承彬:《平壤出土西汉<论语>竹简校勘记》,《文献》2014年第4期。

[23] 《论语注疏》卷一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2502页。

[24] 《论语注疏》卷一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2499页;《史记》卷六七,第2185页。《史记集解》引郑玄注:“子路之行,失于喭。”“畔”作“”。

[25]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第778页。

[26]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第779页。

[27] 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编,初师宾主编:《中国简牍集成》第18册,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486页。

[28] 洪适:《隶释》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150页。

[29] 洪适:《隶释》卷一,第16页;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文字通假会典》,第178页。

[30] 《史记》卷六七,第2185页。

[31] 《汉书》卷九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卷91,第3684页。

[32] 单承彬:《平壤出土西汉<论语>竹简校勘记》,《文献》2014年第4期。该释文“居”字可疑。

[33] 单承彬:《平壤出土西汉<论语>竹简校勘记》,《文献》2014年第4期。

[34]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第502页上。

[35] 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58页。

[36] 《汉书》卷四九,第2289页。

[37] 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348页。

[38] 王素编著:《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78页,图版22

[39] 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69-83页。

本文原载《出土文献》2023年第2期,引用请据原文。本刊已收入“中国知网”,欢迎各位读者下载阅读。


排版丨陈陶然

审核丨李举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