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薇: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正在申请紧急使用 | 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2021-07-07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天体物理


高能伽马射线暴观测撼动超新星理论


伽马射线暴的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DESY, Science Communication Lab


一个国际团队使用高能立体望远镜系统(H.E.S.S.)观测到了迄今为止能量最高、持续最久的伽马射线暴(GRB)及其余辉,并对其进行了光谱和光变曲线分析。研究者发现编号为 GRB 190829A 的超高能 GRB 光谱最高具有 3.3 TeV(太电子伏,1 TeV = 1012 eV)的能量,且其中的 X 射线和伽马射线同步消退,与理论预期不符,这一现象可能动摇目前大质量恒星坍缩的超新星理论


现有理论认为大质量恒星坍缩(超新星爆发)产生的超高能 GRB 所包含的 X 射线成分和超高能伽马射线成分具有不同的生成机制:X 射线来自电子在强磁场中的同步辐射,而伽马射线来自快速电子与光子的同步辐射自康普顿(synchrotron self-Compton)。若生成机制确有此不同,则 X 射线应先于伽马射线消退,且两者光谱特征应不同。但对 GRB 190829A 的观测发现,两者同步消退,且伽马射线光谱与 X 射线光谱的外推相吻合,与现有理论不符,因此两者可能具有类似的生成机制。


这一现象显示了对超高能 GRB 余辉发射进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H.E.S.S. 发言人表示,目前正在智利建造的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Cherenkov Telescope Array)等下一代仪器将进行更多的 GRB 观测,有望进一步揭示相关机制。该研究于 6 月 4 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



· 新冠疫苗与药物


陈薇: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正在申请紧急使用


根据《科技日报》消息,6 月 3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出席 2021 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时介绍,其团队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合作研发出吸入式重组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正在向国家药监局申请紧急使用授权。据悉,研究团队关于非注射疫苗的研究论文已于 2020 年 8 月发表,并于 2020 年 9 月在武汉开展了雾化吸入式疫苗的临床试验。陈薇表示,吸入式疫苗采用无痛的雾化给药方式,所需剂量仅为注射式腺病毒载体疫苗的 1/5,有望降低疫苗接种的成本、提高疫苗的可及性。此外,吸入式腺病毒载体疫苗与 2021 年 2 月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的注射式腺病毒载体疫苗在毒种、细胞库、原液生产工艺、制剂生产工艺、制剂配方等均相同,仅接种方式不同。前者采用雾化吸入免疫专用设备进行接种,让雾化的疫苗微小颗粒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激发黏膜免疫;而采用肌肉注射的新冠疫苗通常只能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陈薇表示,研发出非注射、非冷链的双非疫苗,是团队的一大目标。(科技日报,上观新闻)



新型抗体疗法可强效抑制变种新冠病毒


目前用于中和新冠病毒的抗体几乎全部都是 IgG 抗体,难以有效进入黏膜组织,静脉输注后肺部抗体的浓度比血清要低 200 到 500 倍,只能采取高剂量令疗法生效。加之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新变种也正逐渐对 IgG 疗法产生耐药性。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UTHealth)最新研究表明,IgM 抗体中和新冠病毒的效力比常用 IgG 抗体高出 230 多倍,其中一种工程 IgM 抗体 IGM-6268 对于新冠病毒及其多种变异株的中和效力都非常显著。在小鼠模型中,一次鼻腔给药就可以让这种抗体富集在鼻腔和肺部,且能够持续较长时间。通过鼻腔给药的 IgM 抗体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安全性,不但有望为对抗新冠提供新武器,也有望成为其它呼吸道病毒性传染病的潜在疗法。目前,IGM Biosciences 公司正在对 IGM-6268 进行后续开发,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进入临床试验。相关论文 6 月 3 日在《自然》(Nature)网站上线。(UTHealth,Nature,IGMS)



· 材料物理


科学家创造出无需强磁场且能与超导体结合的空穴量子位 


自旋量子位被认为是构建量子处理器最理想的结构之一。奥地利科技学院(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ustria)的研究者使用门控制了固体材料中空穴的移动和自旋,低于 10 毫特斯拉(mT)的场下创建量子位。研究人员将纳米级厚度的硅和锗混合物叠在一起,在中间的富锗层创造大量空穴,将量子位编码成单重态-三重态的双量子点,并通过对孔施加微小的电压精确控制孔的移动,从而产生量子位。从两个相互作用的空穴自旋中创造出的量子位可支持每秒 1 亿次操作,具有 150 微秒寿命。超导体通常受到强磁场的限制,研究者通过使用层状锗装置产生的空穴量子位,可以降低所需的磁场强度,从而允许量子位与超导体结合,有望用于制造半导体和超导体相结合的新型量子计算机。相关论文 6 月 3 日发表于《自然-材料学》(Nature Materials。(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Austria,Nature Materials



· 学术出版


欧洲 880 所研究机构联合呼吁出版改革


根据 Chemistry World 报道,当地时间 5 月 25 日,欧洲大学协会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EUA)、科学欧洲(Science Europe,SE)和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大学会议联盟(CESAER)联合发表声明,要求学术出版商放开对已被期刊接收、但非正式发表版本的论文手稿(accepted manuscripts)的管控,允许论文作者更自由地传播和重复使用他们的学术成果。据悉,学术出版商通常要求论文作者签署独家出版协议,其中包括限制重复使用和禁止将被接收手稿存放在开放获取资源库中。在此背景下,880 所欧洲大学、研究组织和科学资助者在声明中敦促对学术出版的改革,指出平台和出版商的标准立场应该是授权研究人员公布他们的发现,包括数据和数字资产,同时还需保留研究人员的权利,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手稿自由发布,以确保绿色开放获取。(Cesaer.org,ChemistryWorld)



爱思唯尔发布 2020 年期刊评价分数 CiteScore


6 月 4 日,爱思唯尔发布学术出版物影响力评价分数 CiteScore 2020。与目前学术界广泛使用的科睿唯安 SCI 影响因子(IF)类似,CiteScore 也被用来反映期刊论文被引情况,反映学术成果影响力。最新一期的 CiteScore 2020 使用 2017-2020 年出版物的论文引用总次数除以出版物论文发表总数得出。在期刊总排名中,《CA:临床肿瘤杂志》(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位列第一,《自然综述-材料》(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排名第二,《自然综述-分子细胞生物学》(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排名第三。《自然》(Nature)、《科学》 (Science)、《细胞》(Cell)分别排名 19、37 和 12。(公众号“爱思唯尔科研医学服务”)


图片来源:公众号“爱思唯尔科研医学服务”



· 航天发射


SpaceX 龙飞船将水熊虫与短尾鱿鱼带上国际空间站


SpaceX 于 6 月 3 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39A 发射台成功完成了今年的第 17 次发射,执行22次国际空间站再补给任务。本次发射载有 3311 公斤补给,包括两个新太阳能电池板、5000 只水熊和 128 只会发光的短尾鱿鱼。此前科学家已知水熊虫是地球上生命力最强的物种,这次将水熊虫送上国际空间站,就是要寻找缓步动物在高压力的环境下适应和生存的相关基因。而短尾鱿鱼体内有一种特殊器官,这一器官一旦被一种发光细菌占据,鱿鱼就可以在黑暗中发光。实验将利用会发光的短尾鱿鱼研究太空飞行对有益微生物和其动物宿主之间分子和化学相互作用带来的影响,有助于确定太空飞行是否会改变互利关系,也有利于制定保护和缓解措施,保护宇航员在长期太空任务中健康。(网易科技,澎湃新闻)



· 分子生物学


超高分辨率的人类胞内蛋白质图谱诞生


胞内蛋白质图谱网站截图:https://humancellmap.org/


一个加拿大研究团队通过对人源 HEK293 细胞的所有主要细胞器进行采样,使用近端生物素酰化技术(Proximity-dependent biotinylation techniques)“BioID”创建了迄今分辨率最高的人类细胞内部蛋白质图谱,相关研究成果于 6 月 2 日发表在《自然》(Nature。该图谱基于 192 种亚细胞标记物,定位了 HEK293 细胞内的 4,145 种蛋白质,准确性较高。鉴于其可扩展性,该团队还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分析门户网站,用户可以查看上述亚细胞标记物的详细信息,还能将自己的蛋白质定位数据与人类细胞图谱中的预测数据进行比较。此外,该图谱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细胞内部的组织结构,还能用来了解处于疾病状态时细胞内部蛋白质定位情况。(Lunenfeld-Tanenbaum Research Institute,Nature,Human Cell Map)



· 气候与环境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淡水湖泊正在迅速失去氧气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研究者分析了自 1941 年以来从全球近 400 个湖泊中收集的超过 4 万条氧浓度和温度分布图,发现自 1980 年以来上述大部分湖泊的含氧量迅速下降,且含氧量下降幅度与水温上升程度正相关。温带湖泊含氧量下降最为迅速,表层水含氧量平均下降了 5.5%,深层水含氧量平均下降了 18.6%。这一下降速率是海洋含氧量下降速率的 2.75~9.3 倍。研究者指出,深层水含氧量下降更快会导致氧气浓度梯度降低,将使深水吸收氧气的能力进一步下降。研究还发现,在一些水体中随着温度上升反而出现了含氧量大幅上升的现象。研究者认为这是水温超过一定阈值后蓝藻大量繁殖导致的,这也是温度上升导致的水生生态系统破坏。研究者指出,水生态系统中含氧量的变化会在加剧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营养生物地球化学(nutrient biogeochemistry)过程等众多方面产生影响,最终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该研究 6 月 2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 疫情通报


6 月 3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24 例,其中本土病例 9 例(均在广东)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通报,6 月 3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24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15 例(上海 5 例,广东 2 例,四川 2 例,云南 2 例,北京 1 例,内蒙古 1 例,浙江 1 例,陕西 1 例),本土病例 9 例(均在广东);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21 例,其中境外输入 20 例,本土 1 例(在广东);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3 例(境外输入 1 例)。截至 6 月 3 日 24 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91194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6 例。


根据广东省卫健委通报,6 月 3 日 0-24 时,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7 例,广州报告 6 例,佛山报告 1 例;另有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 2 例,广州报告。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1 例,广州报告。


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6 月 3 日 17:18(北京时间 6 月 3 日 23:18),过去 24 小时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471,828 例,新增死亡病例 130,021 例:其中印度新增确诊病例 134,154 例,新增死亡病例 2,887 例;巴西新增确诊病例 78,926 例,新增死亡病例 2,408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171,292,827 例,累计死亡病例 3,687,589 例。(国家卫健委,广东省卫健委,世卫组织)


编写:刘恺、许楚楚、顾晨月、武大可、奚奇、魏潇

编辑:武大可、魏潇

封面图片来源:Unsplash


——END——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