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速看!独家放送(一)

观八闽 2023-12-18

独!家!爆!料!


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记协主办

人民网福建频道执行的

福建省新闻战线融媒体业务能力竞赛

已进入尾声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作品创作期

队员们不仅遇到了一系列美丽的“意外”

更收获了一连串成长的快乐

点击观看35支参赛团队作品


今天

福建日报社、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共6支队伍的

参赛花絮独家放送

一起来围观!


1

福建日报社方婷团队


点击观看视频↑


11月1日采访科技特派员刘国英。欧阳梦莹摄

11月2日在万里茶道起点下梅村采访结束的合照。

花絮


记者手记丨“一片绿叶”天地宽

碧水丹山绿意浓,风过武夷茶香远。阔别两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盛事重启,集中呈现出“一片叶”带来的两岸交流、茶旅互动、全链发展,搭建了一个叙茶缘、促合作、共发展的平台。


茶叶,是南平的生态优势特色产业。遍布全域的68万亩茶园,涵养着闽北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金叶”。


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从历史中走来的千年古茶,仍旧蓬勃生长,始终是推动国际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


如何把“一片叶”保护好、发展好,是一个系统工程,考验着当地人的智慧。


近年来,南平市牢固树立“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把一片“叶”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生态优势产业之一,全力打造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相关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在“三茶”统筹发展理念首提地武夷山,我们看到,一片茶叶,是一门传承发展的技艺、是一种枝叶关情的文化、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从山场到会场、从茶农到茶企、从制茶间到茶空间、从民间斗茶到茶王争霸……11月以来,福建日报团队成员循着茶香踏访武夷山多个地点,向多个采访对象叩问茶事,寻找人与茶之间生生不息的金线,力图以新发现、新表达讲好“一片叶”的生动故事。


在采访拍摄期间,我们拍摄了茶王赛、斗茶赛等茶事活动,在挖掘茶文化的同时,收集整理茶文化、茶故事、茶历史。我们采访了科技特派员刘国英、茶农范雄俊、茶文化传播推广者江佳道。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在“万里茶道”起点下梅村拍摄时,偶遇了一群非常热情、可爱的外国朋友,我们和他们谈论了关于茶的话题,他们也为我们采访拍摄的收尾工作准备了一个“彩蛋”。


由于大家分隔四地,所有的后期制作剪辑等工作都得通过线上联系,所以我们又开启“特种兵”模式:微信24小时在线、群聊999+。我们在各地、各自电脑上完成着一项又一项的工作,制图、剪辑、编稿、排版、修改,再通过“云空间”交换着彼此的意见,一遍又一遍地打磨……11月18日,我们在最后截稿前提交了全部作品。推文以及短视频《斗鸡、斗牛、斗蛐蛐……宋朝小姐姐带你斗点别的!》,以90后的独特视角,用最“网感”的表现形式,带读者领略“一片叶”穿越千年,仍旧蓬勃生长,不断沿“路”延伸的故事。


何以继续做香一片“叶”,需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建圈强链,做好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大文章。我们期待“茶和天下”的愿景图能够变为实景图,让世界共享福茶味道。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2

福建日报社林霞团队


点击观看视频↑


采访现场。

雷树功正在拍摄。

花絮


记者手记丨这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这次融媒体竞赛对于我们来说,充满了意外。


意外一,背包丢了。刚来到平潭第一天,我们与一位台胞去海边拍摄,拍摄结束时天已经黑了。从海边走回来,有一位同事发现自己的包落在海边。于是借了一辆电动车骑回海边找包。包很快找回来了。感恩我们身处如今这个路不拾遗的时代。


意外二,司机也是摄影师。我们在拍摄的时候,突然发现司机也带着他的长枪大炮跟我们一起拍摄,快门声按得唰唰响。司机本身就是一位摄影爱好者,自己花了大价钱购买了很专业的报备,也有过为一拍一张照片蹲点好几天的经历。我们有些花絮画面,就是司机给我们的。他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视角,也给予我们不一样的感动。


意外三,报纸人如何痛苦地写电视稿。主视频剪辑需要有稿件的支撑,作为报纸人,写稿虽是兵家常事,却从未写过电视稿。拿转场来说,以报纸人的理解,转场就好比过渡句,那这个过渡句怎么写才比较自然呢?比如,当我们视频的主人翁从赛车的画面到骑自行车的画面,这个过渡句就死活想不出来。结果,做过电视稿件的记者一句话说我们哭笑不得:从汽车的轮子到自行车的轮子就是转场啊。就这么简单吗?一个轮子就可以过渡?当然,其实也不简单,这里面充满了画面构图的巧思,也考验着摄像与团队其他成员的配合。其实,无论是过渡句还是一个轮子,都是新闻的语言,我们也有幸体会到了不一样的语言。


意外四,忘记拍宣传片。直到最后一天,来自各地的小伙伴要回家了,才想起我们原来还有宣传片没拍。不是因为懒,而是真的没时间。看到各个队伍的宣传片都很震撼,我们也要拍个更加震撼的才好。可是想了半天,没什么头绪。眼看离小伙伴回家的发车时间越来越近,只好拍了一个“我们真的没空拍宣传片”作为宣传片,就当大家在这段辛苦时间里的快乐记忆吧。


意外五,推翻与重来。按照原本的计划,我们在第一周已经开始拍摄一位采访对象,拍到一半,采访对象要去外地,于是约好第二周的某个时候不见不散。结果,第二周的拍摄时间到了,采访对象又有其他事来不了。这导致这一整个人物的故事全部不能要了,而整个的作品方案也需要推翻。时间只剩最后一周了,只好另起方案。其实,不仅仅是做新闻,人生也是这样,我们不知道下一步会有什么意外还是惊喜,所以,接受意外的到来,准备好plan B积极面对,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其实,于这次比赛而言,作为福建日报的记者,能与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和漳平融媒体中心的小伙伴们一起相识,就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区,从事着不同种类的新闻工作,也可以为了同样的新闻作品而沟通、合作,并且愉快的相处。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技术、作品,观点,还有我们的心。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3

福建日报社江茗茗团队


点击观看视频↑


记者采访来湄洲岛进香的台湾同胞们。林木阳摄

记者采访台胞郑雅萍。当地岛民摄

花絮


记者手记丨走在融合的路上

“忐忑”“挑战”“人情味”“融合”“期待”,说起参与这次比赛的感受,我们团队想用以上的五个词语来总结。


“忐忑”,从接到参与此次的“福建省新闻战线融媒体业务能力竞赛”这个任务开始,我们团队队员们的内心是忐忑的,因为这是福建省首次举办这样的融媒体业务能力竞赛,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加上又是跨地域采访、跨媒介融合,对于刚接到比赛任务的我们来说,一开始的内心充满了忐忑。


“挑战”,忐忑之余,这个比赛对于我们来说同时也充满了挑战。我们团队的四名成员分别来自福州、莆田、厦门三地,相比于其他的六人队伍,如何在人数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顺利且优秀完成比赛,这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无疑是第一挑战。在集结完毕后,我们组立即投入了前期的选题确定、摄制方案策划、采访对象联系等工作。最终我们选定了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湄洲岛作为我们此次拍摄的地点。湄洲岛是大陆吸引台胞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并且已经并获批设立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今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融合”也是我们这次拍摄的关键词。


“融合”,“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湄洲岛始终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积极实施《湄洲岛构建两岸同胞幸福家园实施方案》,全力建设世界妈祖文化核心区,着力打造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幸福家园,为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贡献力量。在确定选题之后,我们马上联系了在湄洲岛上创业的几位台胞,分别是湄洲岛上首家台资餐饮企业入驻者萍姐(郑雅萍),湄洲岛上的义工“夫妻档”和哥和华姐(饶瑞和 王淑华),很庆幸的是他们都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于是我们立马启程,前往湄洲岛,进入正式拍摄。在经历了动车、公交、轮渡、景区电瓶车、小电摩、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后,我们团队也终于进入了湄洲岛。


“人情味”,此次的拍摄持续了三天两夜,我们和台胞们一起感受了湄洲岛的日出、日落,一起走过了他们常去的莲池沙滩、农贸市场,一起去了湄洲岛的妈祖祖庙,感受两岸同根同源、同心同行,一起喝了台湾红茶、奶茶,也一起品尝了湄洲岛的小吃,我们一起聊生活、聊家人、聊工作。这些让我们团队觉得,我们像是记录者,记录着两岸融合发展的过程,同时我们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一部分。在分别的时候,我们也和萍姐(郑雅萍)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希望她有机会可以来福州走走逛逛,这份牵挂也让我们有了新的期待。


“期待”,湄洲岛的融合新路,未来可期。同样作为一线记者的我们,也期待通过这次比赛、通过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意识到新时代多种媒体有机融合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己在新媒体业务能力上的不足。今后,我们团队的大家也将在提升原有传统媒体业务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全媒体综合业务能力,用好的作品传递正能量,用好的作品讲好新时代的福建故事。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4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一队


点击观看视频↑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一队在霞浦信访局了解信访接待下基层工作情况。邓怡虹摄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一队在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旧址拍摄。邓怡虹摄

拍摄


记者手记

35年来,“四下基层”为何保持着鲜活生命力?作为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萌新”采访队伍,该如何理解并呈现这项工作制度?带着思考,我们数次前往“四下基层”的重要发源地——霞浦县,走进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旧址,探寻“四下基层”的缘起故事;走进县信访局、海岛、滩涂,了解新时代里“四下基层”的创新案例。


我们首站来到了霞浦县委党校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旧址,“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中的信访接待下基层,便是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而在旧址的二楼,还有一间主访室,原来,自1988年起,这里就坚持每个月有一天由县里的书记、领导接待群众来访,至今未变。从这一刻起,“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好像突然具体了起来,它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四句话,而是一代一代干部的坚持与为民奉献。很快,我们便决定了采访的方向:以往的主题报道,最后的落点大多是为人民办成了什么事,群众们又有了多少的获得感,这次,我们想把镜头更多的给到我们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如何为群众办事的,又是用怎样的态度为民办事?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接连走访了霞浦县委信访局、海岛乡西洋岛、牙城镇虎屿岛等地,在实地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鲜活的例子:为了方便群众信访,打造群众的“信任局”,霞浦县委信访局把大厅的窗口全面打开,面对面与群众沟通交流,还通过网络等建立网上信访局,通过网络不用出门就能传达自己的诉求。群众少跑路,但党员干部们常往群众身边跑。因来自海岛乡村的群众反映出行难的问题,宁德市派出多个工作组详细调研37个有居民海岛,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支持海岛振兴的九条措施》,不但要修码头,还要修微电网、蓄水池、环岛路……出行难、用水用电难等问题一应而解;为了让牙城镇的赶海群众能够安全赶海,宁德市道安办、交警支队、高速公路集团宁德管理分公司、霞浦县领导、县交通运输局、县道安办、县里的交警部门都来了,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样小小一辆“赶海专线”能开起来,有多么的不容易,群众诉求解决的背后,有多少党员干部都在努力……


作为记者,我们要践行“四力”。在看到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党员干部们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生出一份亲切感,因为他们为了人民时时走在一线、下到基层,正如我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充满力量。为了能够尽可能全面的展示我们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我们希望将我们采访到的故事一一串联起来,让观众们看到党员干部从过去到现在不变的初心,我们最终决定利用h5等技术手段,将整个采访的过程作为作品,制作成了互动短视频,希望网友通过点击视频中的道具或触发点,即可跟随记者视角沉浸式体验,更深刻理解“把心贴近人民,得到的就是人民的心”的作品主题。


正如我们故事的结尾所述,见面时手掌紧握传来的温暖,是键盘和鼠标无法传递的;眼神里的关切、交谈中的语气,是官方答复里看不见、听不着的,这是党员干部们“四下基层”,在一次一次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实地体会中才能感受得到的,把心贴近人民,得到的就是人民的心,而这样的“双向奔赴”,不正是这项制度源源不断的活力来源吗?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5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二队


点击观看视频↑


队员张笑弛、王德锋、陈从先(从左到右)讨论采访对象的拍摄机位。

队员连君(最右)在采访农民合作社人员;队员陈从先在拍摄;队员涂雪婷在拍工作照

花絮


记者手记丨“星星果”经济致富惠农 点亮富民强村之路

用活一枚地标,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素有“花果之乡”的美誉的云霄县近年来大力实施商标兴业富农战略,发挥地理标志带动效应,通过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成为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下河村就是全国杨桃种植“第一大村”,依靠这个颜值形似五角星的“黄绿果果”,在九年前还是“省级贫困村”的下河村已逐渐蝶变为如今的“全国亿元村”,成为乡村振兴一大典范。


下河村杨桃种植已有百年历史。早期的下河村里因缺乏产业布局,果农们大多各自为战、各谋营生,“散沙”般的营商环境也让村里的杨桃产业陷入困境,不少年轻劳动力外流,渐渐地只剩村里老人在苦苦支撑。从原本的“空心村”到如今5000多人口大村。如今,科技特派员指导种植,年轻人开办农家乐、线上线下销售杨桃,一到杨桃收获的季节,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农户们开心的笑容,大家纷纷收获幸福和满足。


在下河村,云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站长张明理介绍说,以前下河村都是种植本地杨桃品种,质量一般,农户的栽培技术没有进行改良,经过多年农业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校的努力,引进了新品种香蜜杨桃进行嫁接、示范、推广,整体种植效果非常好。


随着本土杨桃产品的种植效果进一步提升,吸引了不少原先在外务工的本地青壮年回乡创业,蔡泽群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当天,在蔡泽群的杨桃基地内,我们看到他正忙碌地进行套袋作业,他家每年种植杨桃产量大约有十多万斤,每年会有十多万元的收入,不需要去外地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有丰厚的回报,他觉得杨桃产业让他实现了家庭事业两手抓的良好愿望。


走在下河村的小道上,到处都能看到下河杨桃的地标元素,村里精心打造的“星光大道”下,下河村原党支部书记兴奋地聊起了杨桃地标对于当地产业的发展给予重要的力量支撑,他说,从种植、销售、生加工甚至电商等方面,下河村全方位打包杨桃这一注册商标,让下河杨桃这个品牌名声在外,让小杨桃做成一个大产业。这一枚小地标提升的可不仅是产品含金量、地域知名度,有了“金字招牌”便能给整个乡村振兴创造出了更多拓展延伸的可能性,同时也拉动杨桃产业全链条向高质量发展进发。


放眼整个云霄,通过探索实践“地标产品+食品制造+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以建设云霄地标馆、下河杨桃驿站、云霄枇杷驿站、马铺百草园地标驿站等“一馆三驿站”,充分发挥一些食品制造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延长“种、加、包、储、销、旅”一体化发展的地标产业链,让地标产品真正成为当地民众致富的有力载体。眼下,脱贫致富“星星果”依然照耀着下河村的富民强村之路,同时也为点亮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下河样本。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6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三队


点击观看视频↑


在五通客运码头开机。

花絮


记者手记丨到厦门,来一次见证闽台融合的Citywalk

9月1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赋予厦门与金门加快融合发展、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融合发展示范效应不断呈现的特殊使命和重大利好。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11月6日,国家出入境管理局出台十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以下简称“十项措施”),并将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进一步促进闽台人员往来、便利台胞在闽居住生活,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11月的一个周末,厦门海风拂面,犹如这座城市温柔有力、兼容并蓄。来自金门大学的厦门大学交换生谢甫键等候在人潮涌动的五通码头,迎接从金门来厦门游玩的朋友林松逸,同时也开始一段见证厦金融合发展的Vlog拍摄。


30分钟的船程说到就到,朋友相见,就是这么方便。今年以来,“小三通”复航,为两岸往来交流吹来暖风。其中,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今年出入境旅客已突破50万人次。《意见》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加密福建沿海与台湾本岛及金门、马祖客货运航线。今后,“小三通”码头的人来人往,将越来越热,越来越火。


来大陆,第一件事就是绑定办理支付宝和微信。“手机在手,出门不愁。”在谢甫键的帮助下,林松逸用台湾地区发行的银行卡,绑定了支付宝。新出台的“十项措施”,不仅提出将压缩办理台胞证的时限,办理方式更加便捷,也提出来福建短期旅游、探亲、商务的台胞持用台胞证,可享有交通出行、电子支付等公共服务便利。


谢甫键和朋友第一站前往厦门大学。“深化厦门大学与金门大学校际交流合作”,这对于早就对大陆充满好奇和向往的台青来说,是很大的吸引力。谢甫键坦言,当初报考金门大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金门大学和厦门大学的交换生制度。谢甫键说,最近厦大校长去金门大学访问,两校计划推动学分通用,以后过来交换就更方便了!


午间,从厦大校园骑上共享单车,谢甫键和朋友在沙坡尾找了一家台胞开的餐厅用餐。下午,他们坐上跨海地铁,来到集美参观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这是“共促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点”之一。在集美后溪城内城隍庙举办的两岸特色庙会现场,谢甫键和朋友大饱眼福和口福。这场庙会聚焦传统文化和青年群体的融合与创新,邀请两岸青年朋友“打卡”城隍文化主题体验馆,参与闽台民俗晚会。这场特色庙会是台青赖淑珍的团队在运营。“其实金门的民俗风情更贴近厦门,金门也有一个城隍庙。我们想把在厦门的成功运营模式复制过去。”赖淑珍说。


今年已是集美区举办两岸特色庙会的第八年,也是赖淑珍来大陆参与乡村振兴的第六年。《意见》提出,支持台胞参与福建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公益等各项事业发展。赖淑珍说,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她边走边摸索,学会了为人处世,找到了创业方向。这些改变让她欣喜不已,也让台湾的亲朋好友刮目相看。


谢甫键的名字谐音“福建”,正如大部分的台湾同胞,祖先都是从福建出发,渡过“黑水沟”,在宝岛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对此,在集美创办“鹿博士观光牧场”的戴连春深有体会。保存完好的族谱显示,300多年前,戴连春的祖先从厦门同安小西门迁往金门,金门金城镇有个村庄因此就叫小西门,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亲切的同安口音。“我觉得,在大陆非常好的环境,你只要正正规规好好经营,政府和市场都会认同你、支持你。”戴连春对谢甫键道出了许多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创业感受。


担任厦门长庚医院中医师的青年张阳扬是谢甫键的厦大学长,他从金门跨越海峡,来求学到如今就业、成家,已在厦门生活了12年。“我早已把厦门当作我的第二故乡,台湾年轻人应该多来大陆走走看看,才能看到真实的大陆,感受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张阳扬说道。《意见》明确指出“实施金门居民在厦门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对此,张阳扬格外期待,希望厦金“同城生活圈”让金门乡亲在厦门享有同等医疗保障等待遇,并加速推动两地经济、文化交流。


回顾过去,严重的水电危机曾长期制约金门的发展,福建晋江向金门供水,解决了困扰金门发展的缺水问题。放眼未来,《意见》提出,适度超前开展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闽台基础设施应通尽通,探索厦金合作共建基础设施模式,加快厦门与金门通电、通气、通桥,支持金门共用厦门新机场。


闽台往来通道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

厦金大桥大陆侧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厦门第三东通道作为沈海高速联络线G1534厦门至金门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争取今年年底前实现全线动工建设,主线桥力争2026年与翔安机场同步建成投用;


金门近在咫尺的翔安机场加快建设中,将成为4F级海峡西岸区域国际枢纽机场、“海丝”和海峡两岸交流的门户枢纽机场。


11月10日,“台海通道研究25周年”纪念活动在厦门举行。中国交建副总工程师孟丹超表示,两岸民众修建台海通道的心愿完全能实现。“修建的意义重大,必须修,能修成就是我们的底气。”……这些事、这些人,谢甫键都用Vlog的形式记录下来,他说,闽台融合发展,自己不仅是见证者、记录者,也将是参与者、实践者,更是受益者。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

两位90后干部,拟任新职
宁德市政府10位领导分工更新
29位省管干部任前公示


来源|观八闽 综合福建日报社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编辑|陈腾 林诚烨审核|陈欢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