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嘉诚传7:懂取舍,知进退!天下没有非做不可的生意

2017-12-19 齐俊杰 老齐的读书圈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讲李嘉诚的故事,昨天我们说到了他借力打力,借助港铁成为地产界的知名企业,借助汇丰更是完成了蛇吞大象的资本游戏,随后他又看上了一家公司,这就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香港电灯公司,简称港灯集团,当时香港两家电力集团互相竞争,一个是港灯,另一个比他实力强点叫做中华电力,简称中电。

 

港灯一直业务稳定,那个电力的时代,家家户户都离不开他,很多企业都看好港灯的发展,比如怡和置地也要收购港灯,而此时李嘉诚看上了一个人叫做马世民,之前是怡和的人,后来自己创业了,李嘉诚为了得到他,1984年连他的公司一起收归了和记黄埔旗下。

 

在资本市场上,港灯被几家公司疯抢,置地集团高价收购港灯股票,先以6.13元,收了2亿股,接着有用9.4港元,收了1200万股论证股。此时他们觉得胜券在握,李嘉诚对于港灯感兴趣,但对于高价收购却相当不感冒,所以你买你的,我绝不和你争,他继续引而不发,等待机会。

 

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关系再次变化,香港此时又一次躁动起来,移民开始增加,汇率大跌。香港商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地产行业随即再次陷入低迷。刚刚高价收购港灯的怡和置地要命了,他们亏了13亿,再加上花费巨资收购港灯,立马陷入了财务危机。此时李嘉诚又开始出来趁火打劫了,李嘉诚知道,置地出卖港灯是他们自救的唯一出路。但越是想买的东西,你越是不能表现出喜欢,这一点让当时的置地老板都摸不着头脑,难道李嘉诚不想要港灯了?反正就是这么个道理,谁缺钱谁心慌。老李不买港灯顶多就是少赚点,但置地不卖港灯,你就得完蛋。所以咱们就看谁耗得起。缺钱的永远耗不过有钱的。最后怡和置地主动去联系李嘉诚,以低于市场价34.6%的价格,卖给和黄。这一战李嘉诚占了大便宜,他不但没有花比市场高31%的价格去跟置地抢,反而以低于市价34.6%的价格,等待置地送货上门,如此一来,他一下省了4.5亿港元。李嘉诚只拿出29亿港元给置地,而置地还得对他千恩万谢。

 

此时的香港唯一能跟李嘉诚并驾齐驱的,就是世界船王包玉刚了,他也是趁着香港混乱收购了英资洋行会德丰,当时香港人给他们起了外号,一个叫做李超人,一个叫做包大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

 

在李嘉诚手里,港灯果然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李嘉诚此时已经是一个资本超人,他不会仅仅甘心与做生意,他还要化腐朽为神奇,他把港灯的非电力业务给拆了出来,成立了嘉宏国际集团,让马世民当董事局主席,然后单独上市。到此,李嘉诚的资本游戏特别有意思了,他自己控制长实集团33.4%的股权,长实控制和黄36.5%,和黄又控制嘉宏国际53.8%,而嘉宏国际,再控制港灯23.5%,真的跟铁索连船一样,李嘉诚的帝国已经成为了一艘航空母舰。

 

李嘉诚在总结他的生意经的时候经常会举到古董的例子,他说买古董你可能必须得买这一件,错过就没了,而生意不是如此,错过这个还会有下一个,没有一个生意是必须做的,要跟大家去抢的头破血流才能做成的生意,他一般都会放弃。特别是在土拍市场上,竞价激烈的土地,他一般就不要了。正是他这种态度,决定了每次繁荣的顶点,你都会发现,这个老狐狸,早就提前离场了,而当别人都慌不择路的时候,他开始扮演救世主的角色。60年代的楼灾,70年代的股灾,80年代的楼灾加股灾,这些是香港人的灾难,但却都是李嘉诚的机会。每一步他都踏准了节奏。

 

1987年本来是李嘉诚实现梦想,击垮置地集团的时刻,但10月,香港股市发生了再次崩盘,让收购计划泡汤,半年后,以李嘉诚为首的华商大军卷土重来,再次准备收购怡和置地,也就是之前的香港置地。一直在香港有这个说法,先有怡和,后有香港,可见怡和洋行的悠久历史,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成了广州的著名洋行了,随着英国割地香港, 怡和洋行也随之来到这里,随后事业稳步上升。60-70年代,怡和的事业达到顶峰,随即开始了全球扩张,但最后由于战线拉得过长 ,屡屡出现资金困难。后来集团决定,再重新把重心回收香港,于是才有了港灯的购买计划,但后来又出了财务问题,被李嘉诚又给生生抢走了。

 

而当年华商们,纷纷开始蚕食英资的资产,我们讲过的和黄,九龙仓,会德丰和港灯都是原来英国人的买卖,下一步就该轮到置地了。英国人也防着这一手呢,当时英国人给怡和与置地设计了互相交叉持股方案,互相持有40%,形成连环船,防止华商们各个击破。但由于自身的问题,怡和在股市上遭遇困境,总市值只有30亿港元了,这样就很危险了。所以大家的机会又来了,纷纷跃跃欲试,要先吃掉30亿的怡和,进而拿下100亿的置地呢?

 

英国人也不傻,一看怡和这边露出了巨大的漏洞,马上就来亡羊补牢了,在金融专家的策划下,将置地旗下的牛奶国际和文化东方国际分拆上市,然后组成一家新的公司叫做怡和策略控股,接着就是一连串炫目的操作了,让怡和持有怡和策略19%的股权,反过来怡和策略持有怡和26%,怡和与怡和策略分别持有置地11%15%。牛奶国际还由这两个公司分别持有9%27%,怡和策略持有文化东方35%。这样一来怡和就如同穿上了防弹衣,更是将这几个公司,完全捆绑在了一起。

 

但是聪明人,碰上了更聪明的人,李嘉诚1971年就励志要干掉置地,他现在有这个实力,不可能错过这个机会。李嘉诚的第一个方案是17元每股的价格,收购置地25%的股份,这个价格比市价高出了6块钱,但被怡和方面拒绝了。于是李嘉诚就趁着股灾的机会,逢低开始吸纳置地的股票。大概买入的区间只有6-8元,远低于他提出的收购价格。然后他联合郑裕彤和李兆基等富豪,一起收购置地的股票,最后在股灾的第二年6月,突然宣布他们手上的股票已经超过了怡和公司。

 


当然英国人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利用精心设计的股权结构开始反击,怡和策略接收文化东方增发10%的新股,这样怡和策略就持有文华东方的股权从35%,增加到了41%。这其实就是开枪示警,告诉华商们,如果你们乱搞,我就可以分分钟把持有的股权比例提高。而此时双方陷入僵局,谈判重新开始,此时华商这边提出的收购价12港元一股,这已经比市价高出了40%,而英国人不干,他们说至少要回到你原来的开价17港元。

 

最后双方又一次谈崩了,但也苦于没有打倒对方的办法,于是各让一步,怡和策略以每股8.95港元的价格回收已经被华商吃下去的置地公司的股权,占总股份的8.2%,市值18.34亿港元,这样一来,怡和集团持股上升到了33%,更加稳固了。于是媒体的报道纷纷导向了英国人,称这是一次失败的收购,华南虎简直不自量力。

 

有人要问,为什么李嘉诚会突然撤军,英国人设计的股权结构确实高明,他们通过怡和策略和文化东方唱的双簧,一下子把持股比例提高到了41%,这就是告诉华商,不要再靠近,否则我随时可以加过50%,那么你们在上面耗费再多的钱也是徒劳的,到时候你将进退维谷。而李嘉诚他们退一步的同时,也测出来置地公司的总价值,换句话说18.34亿港元,吃下8%,这也就是说置地至少值200亿港元,那么收购一半股份要花费100亿,当时华商军团还真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来,另外,如果双方当时同时发力,显然怡和更占优势,他当时已经持有置地26%了,所以与其弄个鱼死网破,两败俱伤,还不如各退一步,况且真把自己的老底搭上也未必能吃下对手。英国人不光有怡和撑腰,在全世界还是有相当实力的。所以知荣辱懂进退,恰恰是李嘉诚高明的地方。不逞一时之快,才让他们保存了实力。丢点面子和赔大笔的钱比起来,李嘉诚觉得还是钱比较重要。

 

80年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开始展开谈判,而香港人心惶惶,移民者众多,很多海外国家纷纷向香港富人敞开大门,希望他们带着财产过去。而香港的财富确实也在外流。各行各业都开始陷入低谷。楼市也是如此,又是满大街的房子都没人要了。有人也劝李嘉诚,赶紧把企业迁走,那么李嘉诚为什么会拒绝呢?他又在别人恐慌的时候,看到了怎样的机会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李嘉诚传6:贵人相助!上演蛇吞大象 成为超级富豪


李嘉诚5:楼市暴跌 哀鸿遍野!超人却成了人生赢家


李嘉诚传4:转型地产 借楼灾弯道超车


【郑重声明】

老齐从来倡导价值投资,鼓励大家长期投资,稳健投资,老齐和老齐的团队,绝不会收钱指导别人炒股,这不符合我们的理念,也没那个本事,所以凡是打着老齐名义的实盘指导都是骗子,大家千万不要上当。

 

麦肯锡思维

如何找一个人生导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