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 | 中文系举办第35期党的知识培训班“党委书记讲党课”活动

北大中文人 北大中文人 2023-04-27


活动介绍

3月10日下午,中国语言文学系第35期党的知识培训班“党委书记讲党课”活动在李兆基人文学苑3205室举行。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作为主讲嘉宾出席并进行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学研究》为题的党课讲授,活动由领队辅导员李涵宁主持,培训班全体学员参加并认真学习,收获了知识与思想上的成长。





本次讲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学研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时代意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三种范式、新时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将党的知识和中文系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同学们了解“现代化”的真正内涵,把党课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专业研究结合起来,做到“入脑、入心、入行”。


讲座从邓小平的论述引入,比较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不同,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特征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文明)的本质要求。


贺桂梅表示,中文系学子要有“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时代意识”,意识到“现代化”和“中国式”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次党课的核心。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无论世界认知如何,中国已经成为大国是不争的事实。贺桂梅强调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要求——“文化自觉”、中国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本次讲座还谈到了上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三种范式:启蒙范式、革命范式和现代化范式。贺桂梅阐释了新时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她认为过去的范式主要是强调“现代化”,而对“中国性”重视不够。而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把中国自己的故事讲清楚,如何站在中国立场构建一个带有新文明特征的世界史框架。基于此,她提出了文明研究范式探索的话题,并分享自己的实践与研究,希望在场的青年学生自己要有世界意识,同时要有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既要继承中国文明,也要创造新文明,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本次生动的党课,学员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认识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北大中文人应主动担负起文化自觉的历史使命,培养文明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学员感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的专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更应该对祖国语言文字充满自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的悠久历史和迷人魅力,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级本科生 赵芸溪

                      

贺老师把党的理论知识与中国文学研究紧密关联,不仅从历史角度为我们梳理了理论源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也对我们的专业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和视角上的指导,为我们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路径。新的发展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视角又能够带来新的理论解释,这就能够在中国式的基础上,推动文明向前发展。

——2021级硕士生 石景天


贺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学习党的理论需要做到“入脑、入心、入行”,也即对党的理论加以理解认同并转化为行动。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正在人生热情求知的关键阶段,原典理论中的宝贵思想一直在指引和规范着我们后辈学习的路径。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人传承红色基因、应答时代问卷应当做出的自我要求。

——2021级硕士生 王羽端


本次党课上,贺老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作出的详细阐释使我很受启发。这个概念立足于21世纪大国崛起后的新时代,从文明体的宏观角度进行规划。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个能够落地的概念。我作为当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非常认同贺老师概括的20世纪文学的启蒙、革命和现代化范式。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有赖于对“中国式”和“文明”的重视。这次党课也使我更加有意识地将“中国式现代化”和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

——2020级硕士生 郭子琪


供稿:黄子轩 刘文彬

编辑:钟淋

审核:中文系学工办 李涵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