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文·105周年特辑】从一个世纪以前说起——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门”

从一个世纪以前说起

——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门”


文|陈雅芳 蔡婧怡

编|冯泓宇 江 禾


(“无悔浓茗尘禅几 且喜美人此时来”北大校长严复题字)


从1910年到201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在风雨飘摇中走过105个春秋。百余年的峥嵘岁月的里,北大,只一个煌煌中文系。作为历史的宠儿,北大中文系承载着国家的记忆,延续着民族的文化血脉,为中国命运转变贡献着智慧与心血。身为新时代的北大中文人,让我们拂去拿堆积的烟尘,凝望远去的岁月,回到建系初期那个动荡而艰苦的年代,真切地感受中文系的百年艰辛。



组建——文脉之源



(大学堂校牌)


若要追溯北大中文的源头,还须从京师大学堂说起。1898年戊戌变法如火如荼之时,京师大学堂正是开办。1904年初重定《大学堂章程》,设立“中国文学门”,但没有立即实施。而所谓“学门”,只是一种课程类别,不同于今日的院系。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开办,隶属文科的中国文学门,这时已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了。这便是中文系的初步建立。


汹涌向前的时代浪潮不会怜悯落后者的眼泪。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儒学独尊的局面也被打破。1912年民国成立,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当时,中学研究已经渐退为“装饰品的地位”。在人们追问中学究竟该何去何从的历史性关头,严复先生提出使中学“尽从吾旧,而勿杂于新”。虽然年轻“海归”与“老先生”常有矛盾,文科内部桐城章门争斗激烈,客观上却推动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逐步走向规范。


至此,传统与现代,守旧与新潮,两股势力在北大中文以一种矛盾纠结的方式推动着思想解放与学术精进。新文化运动打响后,北大责无旁贷成为思想启蒙的中心。



五四——黄金时代


北大中文系的每一个时期,都折射出历史的嬗变景观。而五四时期的北大中文系,光芒穿越百年的历史烟尘依旧耀眼,那是中文人最好的时代。这一束光,始于1917年北京大学与《新青年》“一校一刊”的汇合。



(《新青年》书影)


当一位身材中等却面带不凡傲气的青年昂首阔步进入北大之时,谁都想不到他的纸笔会生出多少风云。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主政北大后,锐意整顿学风校政,“多顾茅庐”、重金礼聘才请来这位比他小十来岁,锋芒毕露、志向远大的才子——陈独秀。蔡先生的诚意与气度深深感动了他,一个重大的历史契机由此产生:《新青年》迁至北京,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拉开帷幕。



(文学革命时期的胡适)


这一时期,北大国文系贤才辈出,群星熠熠。另一位与陈独秀其名的新文化运动主将便是胡适。与陈独秀的锋芒毕露截然不同,胡适先生在他人眼中是“温而厉”的典型书生。他提出“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前驱者和代表人物。他的淡定随和,面对谩骂攻击时“老僧不见不闻”的大气品质在明才辈出的时代里光辉不掩。



(辜鸿铭旧照)


相对的,在旧派人物中,辜鸿铭是一位重要代表。辛亥革命后仍旧蓄发留辫,身穿长袍马褂,俨然一位“前清遗民”。新文化运动中,他强烈反对文学革命。然而我们绝对无法否认他在学术上的建树:翻译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与精神并产生很大影响。有新旧之争方有思想火花与文化灵感,对抗与斗争是文化前行中必不可缺的因素。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屈辱消息传回国内,引发群情激奋,五四运动由此爆发。这场在历史上占据极高地位的爱国进步运动中,北大国文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邓中夏,北大国文学生,在五四以前就是一名积极的马列主义拥护者。运动中,他毫不畏惧政府势力压迫,振臂高呼。他,与千千万万爱国有志的青年学子,就是我们国家崛起的希望,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力量汇聚于此,推动着五四爱国潮风起云涌,唤醒着人民胸中那团被忘却的火焰。


恰是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原则指导下,才有既有着长衫者巍巍然挥毫欲留旧文学,亦有新派人物急急乎舞墨欲赴新世界的时代;面对这黑暗与屈辱,也仍有仁人志士不畏强权前赴后继追寻光明的时代。


沧桑百年,有辉煌,也有不光彩的暗影。但五四时期,必是中文人回望时不禁为其振臂高呼的黄金时代。



二三十年代——浪潮中的辉光


五四浪潮后,北大中文系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两撇浓黑胡须,一双犀利眼眸。鲁迅其人,我们再熟悉不过。当时国文系系主任聘请他讲授小说史,他便来到北大任教。他在对小说资料进行大量搜集整理的同时,融入自己“对历史的观察,对社会的批判,对文艺理论的探索”。每周仅一节课,教室时常座无虚席。



(陶元庆笔下的鲁迅 1922年 选自《鲁迅图片集》)


除此之外,刘复的语音乐律实验室,吴梅的曲学研究,钱玄同的古代音韵研究等等,都为北大国文的学术成就再辟新路,再开辉煌,赋予学术一种崭新品格,各自从某方面展示了北大学术特色。风吹书卷,暗香浮动,皆是大师身影。中文系系格,当代代相传矣。





编者按

从1910年肇始,我们追溯文脉之源,欣赏五四黄金年代的华彩,静观二三十年代异彩纷呈的辉光,一一细数那些被烟尘掩盖却仍有温度的人与事。正处历史进行时的人们也许不知今后它会以何种面目呈现。彼时沉睡的中国应未曾料及中文人会以怎样的热血与激情去诠释家国情怀,中文系会以怎样的风骨与责任感去延续民族文化汩汩流淌的血脉。


百年中文充满血泪而又无上光荣的历史,正缓缓显露她的面容。我们即将迎来的是西南联大时期,让我们期待在战火纷飞中,北大中文如何延续文脉,呵护文化之光。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1910—2010》,温儒敏主编,北大出版社,2010《北京大学中文系简史(1910—1988)》,马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