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文·105周年特辑】四方合流——建国后的“中文第一系”

四方合流建国后的“中文第一系”

文|韦楚祎 邓诗彦

编|赵晨蓉 江 禾


序言

战火纷飞,山河踏遍,西南联大征途已尽;乱世渐定,学术重兴,红楼遗梦余韵犹存。

1949年,北平解放。这是一个疲乏困顿的时代,也是一个涅槃新生的时代。经历了战争的旷日持久与迁徙的颠沛流离,北京大学终于觅得一处长久栖息之地。1952年,伴随着教育部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北大从红楼沙滩迁至西郊燕园。等待着它的,将是大刀阔斧的重整和从无到有的完善。至此,在这片钟灵而陌生的土地上,北大中文系的历史终于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1955年中文系师生在文史楼前)

改变——随时代而行
彼时,战争初定,百废待兴。于初生的共和国和焕然一新的北大而言,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1952年,以苏联的教育体制为模板,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展开。在吸纳了清华大学的中国文学系并迎接燕京大学的中国文学系和新闻系加入后,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正式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  坐拥敞亮的文史楼,举目秀美的蓊郁林木,新系址有一番新气象。中文系设立中国语文学、新闻与编辑两个专业,任命杨晦先生为院系调整后的第一任系主任。同时,中文系的教师数由复员后的7人增至49人。尽管原中文系教授唐兰、杨振声等人遗憾地被调出北大,但此般阵容,星光已足够璀璨。
(1950年的中文系系主任杨晦与中文系同仁合影)

而改变,远不止于此。
当教授学者穿着“列宁装”登上讲坛,当马恩列斯成为行文规范,“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向苏联学习的风潮横扫学界。站在时代路口的共和国,选择追随苏联的强国之路;新生的北大中文系,亦改头换面,按照苏联的教育经验调整专业设置,改变治学方法。1954年,苏联文艺理论专家毕达可夫等访校,中国文艺学新的体系也随之建立。
(中文系师生与苏联专家毕达可夫在一起)

这样的剧变,于北大中文系,于中国文艺界,正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尽管路途坎坷,过程艰辛,先辈们仍然带着满腔热血与无限憧憬,无惧跌跌撞撞,唯念一路向前。  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系并入北大中文系,中文系成立了语言专业。学科门类日渐齐全的同时,一代大师纷沓而至。

坚守:一代雕龙手,三千倚马才
“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系,是培养语言文字工作者的系。”1955年秋,中文系新生开学典礼,身形瘦小的杨晦教授目光炯炯。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时任中文系主任杨晦是一位固执的夫子。在“专门化”教育盛行之际,他坚持文学与其他学科存在有机联系,强调文艺与社会、与时代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学创作不是孤立的”,杨晦先生的思想薪火相传,影响了一代代中文系师生。
(1955年学生毕业照)

在中文系,固执的人从来不止这一个。

1954年8月的清晨,一位神情微倦、亲切慈祥的老人站上了中文系的讲坛。这是王力先生来到北京的第三天,一家人还在招待所暂住,行李尚未启封。  在此后漫长的时光里,这位固执的老先生将汉语史建设成一门综合性课程。他白手起家,废寝忘食,数易其稿,完成《汉语史稿》,奠定了后来汉语史教学与研究的框架模式;编订《古代汉语》,成为一代经典教材。  与此同时,王瑶先生以人文学者的现实关怀和批判思维,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基;袁家骅先生四处奔波,多方考察,撰写《汉语方言概要》;魏建功先生深入古音系研究,1959年主持创立古典文献专业;高名凯先生发起引起巨大轰动的学术讨论,奠定语言学学术独立的地位……  群星闪耀,才人辈出。面对奔涌不息的时代大潮,中文系的夫子们,选择做海边的礁石、浪中的灯塔,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
(1958年中文系第一届语言研究生毕业师生合影)


热血:沸腾青春与伤痛记忆

曾记否,五四时火烧赵家楼的豪情,征途中投笔从戎的壮志?中文系的骄子们从不甘愿只做象牙塔中的一介书生。


1954年,由批判俞平伯在《红楼梦》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开始,一场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批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胡适的实证主义也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一石激起千层浪,中文系的师生纷纷参与研讨会,在座谈会中结合认识自我检讨。1955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声讨胡风反革命集团。不少师生纷纷发表文章,要求镇压反革命集团的主要罪犯。


政治运动披着进步的外衣,深深伤害了北大的自由传统。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一些受到鼓舞的知识分子要求对之前批判唯心主义重新作出评价。中文系也增设了“美学”等选修课。


教授们终于畅所欲言,游国恩先生批评教学中存在教条主义,王力先生也发文批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错误倾向。


年轻气盛的学生们亦纷纷响应。中文系学生张元勋、深泽宜联名贴出诗歌体大字报《是时候了》呼吁“让思想冲破牢笼”;撰写“墓志铭”,公开指斥某些左倾党员。他们不知道,这些过激言论都将在日后成为其被错划为右派的“证据”。

(中文系1955级学生编《中国文学史》)





编者按:


十年波折渡,万世辉煌启。院系调整后,从泥沼中直起身来昂扬的北大中文系,终于走上了正轨,文化之龙的潜质尽显。她睁开了洞若观火的厉眸,历经五六十年代的岁月峥嵘,开始展望大劫初平后的荣耀未来。

 

同时,新的征程也开始划下注脚,她开始在代代大师莘莘学子的辛勤耕耘下蒸蒸日上。她就是“中文第一系”,也将永是。没有能摧毁她的劫难与变故,她用涅槃重生完成了一段新的诠释与证明。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1910-2010》,温儒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北京大学中文系简史(1910-1988)》,马越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国文通才——王力》,王缉国、张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北京大学校刊》,1954-195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