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低成本乡村实践:设计师把这30万花到了点上

2016-06-21 城管先生 城市设计


我们是认识傅英斌这个设计师的,他之前曾是我们在北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朋友。如果你还记得谷德或灵感日报上面发布过的一篇关于中关村附近小花园的文章,你大概也会认识他。


他几乎天生的具备一种“低成本”的气质,但又自带着那种追求生命璀璨的艺术精神。所以,当他满心兴奋的告诉我,找到了一间自带院落的三居室的时候。我就预感这个院子会成为他”大兴土木“的实验场。


介质:20平米的花园试验

扫描二维码可阅读原文



这个不到20平米的院子被他前前后后打理了两三年,文章中叙述的那些关于这个小区公共性的变化确实也发生着。每一个周六周日的早上,都会有大爷大妈带着孙儿女在花园边上聊天。那个看上去仅仅种了些向日葵、小麦、景天或者金光菊的花园,似乎真的成了这片邻里的焦点。即使是这间房子被卖给了新的主人,新的房主到来时,傅英斌也没有放弃与院子之间的情谊。




所以,当他说将几乎不会在北京生活,要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一个位于广州从化区的乡村的时候,我并没有很惊讶。他说其实大城市里的设计公司,总是在重复着一些不接地气的花拳绣腿,闹腾和强调了许多年的“在地”往往因为项目周期和成本压力,瞬间就可以抛弃。嘴上说的和实际干的往往不是一套,根本就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更奢谈设计理想。


在我看来,无论是哪里的农村、哪里的院子,他似乎都会把他当作中关村那个租期一年一签的院子一样打理(并且依然节省),因为这种对平凡生活中美的追求一直就是他的“本能”。


当我们再次见面的时候,我并没有马上认出来他。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个抓鱼的农夫,还是一个修路的石匠。但是让人欣慰的是,他的确成为了一个扎根乡土的设计师,成为当地农民社区的一部分,他在那里生活、体会。这恰好是无数有心乡建的团队、专家一直所强调却往往做不到的一点,“要为乡村设计属于农民自己的新农村”。





城市设计(以下简称“城”):在刚刚接手这个位于广州市远郊从化莲麻村的项目时,现状有什么难题?


傅英斌(以下简称“傅”):现在我们看到的项目其实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岚坞“的这个民宿;一部分是雨水花园和环境改造,包括村委会前已经硬化的场坝及南侧的空地一侧。我们可以先说说民宿这部分。



场地现状:暴露的水管和较陡的边坡


在民宿建筑改造时,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自己的价值观。乡村建设现在如火如荼,我们要不要把中国城市近40年改革开放的扭曲审美直接的运用在农村?是要用瓷砖、罗马柱、水泥盒子等各种中西合璧的奇怪造型,在中国农村的民房建设中开始又一轮创造性应用演变,还是拯救传统乡村崩坏的建筑体系,回归质朴、自然、亲切的传统营造手段。


莲麻村建筑现状


岚坞民宿的建筑现状


我们现在改造的这栋建筑新建于2000年后,从建筑质量上来讲,还尚可使用。


近些年来,立面改造几乎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各种复古、返璞归真和理想桃花源的乡村图景成为乡建的愿景。青瓦、坡屋顶、砖墙、花窗、夯土等“理想中”的乡村建筑符号被各种提取和应用,仿佛一夜之间就可以通过刷墙和平改坡脱胎换骨直溯从前。

我们总是想把农村改造成我们想象中的田园的模样。但面对有限的预算(10W元),面对早已经发展的现代生活和建筑技术,我们的农村、农民房已经不具备传统建筑的空间格局和材料特征。生硬附着的各种传统物件犹如东施效颦,各种假古董、假构件、假图案快速复制粘贴的结果,是只能生产出一个个具有所谓“传统”的新农村。



在这个共识下,我们决定不对建筑的外立面大动干戈,仅仅修改了一楼的落地窗,利用围墙把门前小院的空间感做起来。也形成了民宿的照片和门面。




城:因此我们看到,你们在民宿的视觉形象、室内设计、软装上花了很多功夫?甚至还有一个“广州之北、从化之巅、岚坞栖筑、枕雾时鲜”的宣传口号。


傅:是的。其实现在很多对乡村建设的支持和建设没有考虑到这么细节的程度。认为可能会占用团队太多的时间,造成亏损等等。但中国乡建院的团队始终就扎根在农村,为了节约成本,有很多装置、灯具,我们都是自己动手的,我们也利用淘宝采购性价比高的产品。




在室内花艺和摆设上也基本无成本的利用本地的植物和花材







在摆设和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与农民一起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即使是简单的、廉价的材料,也可以成为民宿内引人瞩目的“艺术品”。我们希望这些过程和方式能成为他们后期运营时的起点。




农村向城市看齐是容易的,充斥欲望与实用主义的建筑风貌已经悄然扎根在了广大农村。在莲麻村民宿改造中,我们在思考,保持现状的时间印记,对建筑内外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直面现状,尊重时间、是否能成为我们在这个乡建浪潮下的基本观点。因为建筑改造的粗暴介入不仅耗资巨大,而且附着的建筑构件由于没有实际功能,对农民的室内环境和日常生活没有实质性改变,很容易就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造假运动。


城:除了民宿部分,外部环境的改造呢?


傅:我们这个项目其实是希望成为莲麻村未来活化的一个起点和示范的。岚坞民宿的北侧,也就是村委会前场地空间这里,是我们在外部设计实施的重要部分。



这个空间当时是局促单调的,缺少活动及休息设施。南侧空地原为废弃鱼塘,由于地势低洼,周围多个雨水口汇集于此,造成常年积水,加之垃圾倾倒遍地,无人清理,成为影响周围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地块。



作为一个村委会的建筑,我们当时也觉得它太“机关化”了。村委会这样的社区中心没有必要如此乏味,造成乡村公共空间的单调,缺少休憩及活动设施,场地空间不具备人的汇聚引力,与周围环境也缺乏联系。我们希望这个公共空间能够成为未来村落的一个聚集地,成为社区的公共中心。


城:为什么要强调乡村里公共性的重要性?


傅:乡村也存在着这样一些可以称之为“公共领域”的空间。所有的民俗都需要乡村公共空间来承载,这些随处可见的场域正是村民交流信息、人际交往、 消磨时光的发生地。


乡村的公共空间,潜移默化着对于乡村人际关系的融洽、社会资本的增加、乡村共识的形成、乡村自治的实现以及地区认同的完善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年城市化、人口迁徙和新农村建设,加剧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在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活力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乡村公共活动及承载它的传统公共开放空间的衰败;土地开发影响下的“迁村并点”进程中,新型开放空间建设又往往不能适应实际乡村公共生活的需要。


重塑乡村公共空间,让本来属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活动得以承载,看似微小,但可能可以成为驱动这个村落活化的火种。


总平面图


城:在这个公共空间,我们设计了什么?


傅:简单的说,我们希望改善之前因为建设造成这片场地雨水横流、生态恶化等的情况,也可以借机在这里塑造一个亲切的滨水活动空间,探索乡村公共空间与生态融合的可能性。我们知道很多豪华的人居空间是靠水作为核心元素的,但这背后需要高昂的建造和运营成本。我们希望乡村依然可以保有这样的池塘、溪流,但也不希望这些水景成为负担。具体来讲,我们在这里做了这么一些措施:


拓展村委会广场边界

软化周边关系




强化滨水边界的作用

增加多层次的视觉焦点




引入雨水收集净化体系



低技术建造与废弃物利用




城:在低技建造和废弃物利用上,似乎与一般市政工程项目有很大的不同?


傅:我们强调低技术建造,不仅是因为我们要节省的我们的建造成本(雨水花园的花了不到20万),也是需要将工程建设的资金流回馈到当地,聘请本地石匠,让他们参与到社区变化的过程中。这既是中国农村数千年来的传统,也是我们当前乡村建设的现实。但由于工匠普遍无法看懂图纸,现场90%工程量,设计师都需要亲自参与现场放线以及动手示范工艺。


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非常有限,施工工艺,材料选择,甚至平面形态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整个施工过程也是再设计过程。


村民们即是业主也是施工队,享受酬劳也承担义务


经验建造作为施工主线贯穿始终,当专业知识与当地的建造经验碰撞时,经常会产生了意外的效果。比如在这个项目中,因为旁边道路维修拆掉的大量废弃混凝土块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我们就将它利用了起来。场地中将废弃混凝土块重新予以利用,使其在雨水花园中得以再生,廉价材料也能是新的美学组合。


利用废弃混凝土块砌墙与平台


城:海绵城市的建设在近年来非常火热,但是注重于解决城市内的雨洪问题。中国乡建院的报道出来之后,也有很多人质疑,在生态和含蓄能力尚好的农村地区是否真的有必要做一个雨水花园?





完工的雨水花园和各层平台


傅:莲麻村近年实施雨水工程和的管线铺设,但沿用城市建设的惯性思路,造成地面过度硬化,农村区域缺少人员及时管理维护。雨季时,无法及时下渗到周边的自然土壤,依靠排水管道的雨洪管理方式显然不能完全“代谢”。这种城市化的建设思路造成地表水土流失,本地植物凋零等,暴露了莲麻村生态问题。


从这种现状出发,我们判断,这个雨水花园是必要的。这种在乡村建设时过于工程化,导致原本具有自然生态功能的乡村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的情况,相信绝不止莲麻村一个。这片场地旁边恰好有一个道路的边坡,有不少道路的排水也是通过管道排向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照片看到,这片场地在雨天,经常会变成一片汪洋。


我们在这里设置一个雨水花园采用的是适应的策略: 将同雨水对抗变为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广州地区降雨充沛,气候湿润的特点,形成雨季、旱季差异性景观。解决原有的雨洪问题的同事,还可以将环境教育,生态示范与景观结合起来。


除此之外,雨水花园还有减速的策略: 我们通过简单的填挖方法建立梯田,减缓山坡下来的地表径流,削减洪峰强度,调节季节性雨水流量。依据地质、地形因素和水流分析而设定它们的方位、形式、 深度。根据不同的水质和土壤环境种植了乡土植被。




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雨水花园对于本地植物的应用可以降低建造成本,同时模仿自然的植物配置使其后期维护相对便捷; 这些梯田状栖息地减缓了水流,使水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被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所吸收。这可以改善局域环境,为底栖动物、昆虫和鸟类等提供合适的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当然,雨水花园消纳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就地化解矛盾。将雨水就地蓄留、就地消化旱涝问题。即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来解决低洼地的积水问题,形成了洼地与高岗地相结合的“海绵”系统。 

TIPS: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具有永久性或周期性蓄水能力的浅凹绿地,可用于滞留、净化、汇聚和渗透来自屋顶或地面等硬质区域的径流和降水。可通过植物、沙土等综合作用净化降水,并进一步沉降补充地下水量,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管理与雨水利用设施。


根据不同的层次选择的水生植物


设计师和村民们



雨水花园旱季的场景


岚坞民宿和雨水花园是中国乡建院设计建造的项目,项目完成后交由当地村民运营。


我们了解到,目前民宿经营状况良好,一共三间房的接待能力在周末和节假日时常会出现饱满的情况。民宿为运营的村民带来了每月五千多的利润。这个位于广州东北部的小乡村,因为这一低成本的乡建实践让村民看到了在自己家园兴业的希望,包括南方日报在内的各大媒体也纷纷开始关注这个地方。村里也开始出现更多的经营性民宿,以前纷纷外出闯荡的村民现在多了可以在家创业的选择,莲麻村正变得越来越热闹,设计师们当初期待的乡村活化的能量正在启动。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广州从化吕田镇莲麻村的岚坞民宿的故事。






扫描以上二维码

添加设计师傅英斌本人微信

与他畅谈你关于乡村建设的体悟


傅英斌
中国乡建院资深设计师,独立项目负责人。


曾任职于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以项目负责人、主创设计师身份主持参与国内外众多海绵城市、慢行系统、城市公共空间等类型的规划设计项目。


目前他又在贵州遵义桐梓的乡村中扎根了大半年,推进另外一个乡村建设项目(如上图二维码背景)。



本文为城市设计原创作品,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相关信息。图文素材部分素材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乡建院《聚水而乐:基于生态示范的乡村公共空间修复——广州从化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设计》《素面朝天:低成本农民房屋的乡村酒店改造实验》,欢迎你关注他们的公众平台;部分图片与资料由傅英斌先生本人提供。




城管先生有话说:在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这几年,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民宿、真真假假的乡建案例,或是个体所为。或有资本靠山。成就一番形象的不在少数,但持续良性运营的却寥寥无几。这背后有不少追求情怀、忽视现实的惨痛实例。以一种城里人、设计师的身份介入乡村的改造中,没有在当地生活,往往就不会有“社区医师”。不少乡建项目虽然在初次成型后展现出震慑人心的绚烂外表,但维护起来,带给村民的,可能是另一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难题。我们始终重视在乡建领域体现真实、面向现实的价值观,广州从化莲麻村的实践绝不是最美丽动人的,但建造过程中体现的价值观值得牢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