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9月出刊

本刊 画刊杂志 2020-10-20




本期


▐ 特稿 FEATURES


公共教育:美术馆与社会公共空间

Public Education: Art Museum and Social Public Space


本期《画刊》特稿,由4篇文章与1篇访谈构成。我们分别邀约了李雯(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主任)、刘端玲(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杨紫(UCCA公共项目部总监)、宫林林(前OCAT上海馆公教媒体主管)、艺术教育小组(张滨、叶洪图)参与“公共教育”话题的讨论。

在我们看来,特稿里的这些具有案例价值的文章,是谈论“公共教育”话题的一条捷径,它绕过了缺乏方向和大而化之的简单定义,面对的是真实语境的具体问题。无论它是发生在美术馆还是各类非美术馆社会空间,不管它是机构发起还是个体实施的。对于公教活动来说,真实的问题才具有借鉴、参考和讨论的价值,真实的空间才体现出文化和选择的差异。


为什么中国的公共美术馆教育,需要更用力?

Why Does Public Education of Chinese Art Museums Need to Work Harder?

李雯(Li Wen)



研究性策展与公共教育:以“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览为例

Research-oriented Curation and Public Education: Taking "The South:Tan Huamu's Pictorial Diary" as an Example

刘端玲(Liu Duanling)



把社会资源开放给更多观众:杨紫访谈

Let more Audiences have Access to Social Resources:Interview with Yang Zi

孟尧(Meng Yao) 杨紫(Yang Zi)


“小众”的公共教育

Public Education of “Minorities”

宫林林(Gong Linlin) 



教育即创作:艺术教育小组的公共教育实践

Education is Creation: Public Education Practice of“Art Education Group”

叶洪图(Ye Hongtu)张滨(Zhang Bin)




▐ 现 场  LIVE


超越女性主义:谈妮基·圣法勒和沈远双人展

Beyond Feminism:About Duo Exhibition of Niki de Saint Phalle & Shen Yuan

蒋苇(Jiang Wei)


无论原始主义、生物形态主义,还是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都生长于一种关照社会现实、对抗艺术的腐朽庸俗化的历史语境中,正如成长于反霸权主义、反种族歧视等战后平权运动中的女性主义一样。认为有一种纯粹的女性艺术类型,或是认为能够在男性主导的艺术史之外另创一种艺术,都过于天真。女性艺术家的艺术,终究和任何类型的艺术一样,关乎人和生存的现实,这也正是前卫艺术的精神之所在。


“她:妮基·圣法勒&沈远”展览现场 摄影:蒋文毅


《斯芬克斯》(原型为塔罗花园内的《皇后》) 妮基·圣法勒 聚酯漆 1990年 摄影:蒋文毅


《课堂作业》 沈远 装置 2011年



《阴性花园》 沈远 钢筋结构、铸铁喷泉、渔网、编织物 2018年 ©沈远&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香港曼谷)


女神的装备:一次关于女性问题四部曲的谱写

Goddess in the Shell:Composing a Tetralogy about Female Problem

宋振熙(Song Zhenxi) 许潇笑(Xu Xiaoxiao)


如今的女性主义研究及讨论,在新的“对语”时代中必须升级到另一个层面,我们需要从对“性语境”“社会身份认同”“权力平等”等迷恋中摆脱出来,走向一个更为复杂、多元乃至无序的现实问题之中。


“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翻越‘女’字旁——当代青年艺术家联展”现场(VanArtSpace梵耘艺术空间)


展厅二楼布展效果图(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 行业研究  INDUSTRY STUDY


艺术品保险:流程与注意事项

Art Insurance:Procedure and Precautions

施珺(Shi Jun)


艺术品保险在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国家十分普遍,尤其对于展览项目而言。我国最早正式引入艺术品保险概念大约是在2012年。到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已经有了一个为自己的藏品或展品购买艺术品保险的意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大家经常会对艺术品保险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在此进行分类阐释。




▐ 策展手记 CURATING SCRIPT


图像就是历史:纪念何香凝诞辰140周年艺术精品展策展手札

Image is History: Curator Script of Selected Artworks Exhibition on He Xiangning’s 140th Birthday Anniversary

易东华(Yi Donghua)


策展如今似乎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但是,愚以为或许始终不应该只是着眼于过于宏大的理论构架,或是过分地诠释策展人的身份问题。如何策划、实施,以及完成一个优质的展览,策展人的工作,其重要性远不仅是冥思苦想一个拍案的“点子”,即可以一劳永逸。一个展览的实施,必定涉及赞助人、策展人、美术馆、展览主旨、不可抗因素等各方压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住展览实施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繁杂工作、要求、避讳等。



故事盒子:一次从橱柜开始的空间实验

Display Cases of Stories:A Space Experiment Starting from the Cabinet

张瑜(Zhang Yu)


从对艺术家的关注转换到对美术馆空间的探索,从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延伸到观众的参与和体验,尽可能让多种的艺术形式出现在美术馆的空间里,减弱注释和说教,让展览本身讲述,让更多人参与到创作当中来,这也是我通过“故事盒子”想传达的想法。




▐ 雕塑 SCULPTURE


和美化自己的想法划清界限——张克端访谈

Distance Yourself from Beautifying Your Own Ideas: Interview with Zhang Keduan

林书传(Lin Shuchuan) 张克端(Zhang Keduan)


形式不是空洞的,形式就是内容,形式的生命力恰恰和它生成所连带的东西有关,没有了这些东西,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我在形式上有贡献?高校容易把具象雕塑理解为像对京剧的继承一样,把这个手艺继承下来,不讨论手艺的活力。也有人觉得具象雕塑已经o u t了,是一种过时的东西。我不敢对任何一种艺术类型断然下结论。具象雕塑是否还有活力,关键看能否在新的前提下转换为一种表现力。我们的环境恰恰不能以单一进步的观念来讨论艺术。




▐ 观念 CONCEPT


用“涂抹”呈现平凡

Presenting Trivialities by “Smears”

孟柏伸(Meng Boshen)


我通过作品向观众强势地提示了铅笔这个普通材料具有的特殊视觉性,同时也再次拓展了铅笔介入对象的可能性。这也包含了我个人的观念——呈现平凡的力量。铅笔、石头或树木以及纸张都是我们日常非常熟悉的东西,多数时候是人们忽略甚至漠不关心的对象。经过简单的处理结合重新再回人们的视线的时候,一切就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原本普通物质的价值被重新认知和肯定,这也是我想要达到的一种效果,也是我要表达的一种艺术的价值。


《河》 孟柏伸 2018年


《这是什么》 孟柏伸 玻璃上铅笔 尺寸可变 2015年


《触不可及》 孟柏伸 铅笔芯、木材 81cm×81cm×10cm 2015年


《悬置》 孟柏伸 木、铅笔 尺寸可变 2016-2017年



▐ 艺术史论 HISTORY & THEORY


结晶图史的艺术史(上)

Art History as the History of Crystallography Ⅰ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 [美]蒋奇谷(Jiang Qigu)译


如果艺术史不把注意力放在与科学和医学类似的图像上,而是放在一些刻板的图片上,那些似乎冻结住的诸如印刷字体、抽象的几何图形或数字、晶体化学和矿物学文本的插图便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因为它们几乎全部是信息,且超越形象,无意义但实用,正因为这些原因,它们苍白无力而不可能有助于艺术史。但在事实上(所以我肯定)即便是这些图像,在艺术实践和艺术史解读原则的发展中意外地起着作用。这些解读提出不少难题:我们如何选择艺术史的对象?我们想在艺术或图片中得到什么?




▐ 专 栏   COLUMNS


空间批评与艺术史的空间意识

Spatial Criticism and Spatiality in Art History

段炼(Duan Lian) 


空间意识的发展,是艺术史研究的一大方面,绘画中的空间性,甚至就是一部专题艺术史。本文从空间批评角度来解读德国科隆两大美术馆的绘画作品,并阐述艺术史观。空间批评源自地理学和制图学,后来扩展到生态环境、市政规划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称文化地理学,然后进入社会学和文艺学。作为艺术批评的一种模式,空间批评属于外围批评。在20世纪中期,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借马克思主义而将属于经济基础的空间概念,转化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批判概念。在20世纪后期的文化研究大潮中,空间批评被广泛应用于批评实践。对中国学术界来说,空间批评是视觉文化研究和图像解读的一种重要理论,本文借其相关概念来解读绘画,也以绘画来反思空间批评。




目录  CONTENTS 


07 展 讯   EXHIBITIONS AND EVENTS 


13 现 场  LIVE

13 超越女性主义:谈妮基·圣法勒和沈远双人展 / 蒋苇

17 女神的装备: 一次关于女性问题四部曲的谱写 / 宋振熙 许潇笑


20 特 稿  FEATURES

20 公共教育:美术馆与社会公共空间

21 为什么中国的公共美术馆教育,需要更用力? / 李雯 

25 研究性策展与公共教育:以“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览为例 / 刘端玲

29 把社会资源开放给更多观众:杨紫访谈 / 孟尧 杨紫

33 “小众”的公共教育 / 宫林林

36 教育即创作:艺术教育小组的公共教育实践 / 叶洪图 张滨


40 行究   INDUSTRY STUDY

40 艺术品保险:流程与注意事项 / 施珺


44 策展手记   CURATING SCRIPT

44 图像就是历史:纪念何香凝诞辰140周年艺术精品展策展手札 / 易东华

48 故事盒子:一次从橱柜开始的空间实验 / 张瑜


52 雕塑   SCULPTURE

52 和美化自己的想法划清界线:张克端访谈 / 林书传 张克端


56 观念 CONCEPT

56 奇点艺术:谭力勤访谈(上)/ 孟尧 谭力勤

61 用“涂抹”呈现平凡 / 孟柏伸


65 艺术史论  HISTORY & THEORY

65 观念与结构之外:论罗伯特·史密森的反再现晶体美学(上)/ 周文姬

71 结晶图史的艺术史(上)/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 [美]蒋奇谷译


77 专 栏   COLUMNS

77 空间批评与艺术史的空间意识 / 段炼


艺术家作品  

封二—8 谢海  王心耀  张卫  

封面为孟柏伸作品




往期回顾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8月出刊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7月出刊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6月出刊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5月出刊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4月出刊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3月出刊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2月出刊

《画刊》ART MONTHLY  ∣   2018年1月出刊

2017年第12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2017年第11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2017年第10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2017年第09期《画刊》出刊,敬请关注!




点击图片,订购2019全年《画刊》




[ 本微信文章内容版权属于《画刊》杂志独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