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条路很难走,而她却义无反顾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1-10-19


五年,1800多个日夜

扎根贵州台江

她是百姓口中的四花院长

为台江县人民医院开出五年“处方”

把“输血”变“造血”

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3月24日晚,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汪四花走进“城院大讲堂”,以《脱贫攻坚入苗乡,医疗帮扶结硕果》为题,向学校师生讲述了自己跨越千里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医疗扶贫的感人事迹。浙大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包迪鸿为汪四花颁发学校“劳育导师”聘任证书。


“广大扶贫干部,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


台江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这是一个‘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很喜乐的地方。”但对于台江的初印象,并没有让汪四花感到喜乐。


2016年,浙大二院与台江县人民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台江县人民医院成为浙大二院台江分院,汪四花被任命为台江分院院长。最初抵达贵州机场时,汪四花被眼前破旧的景象震惊了:“我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一个省城机场的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县城呢?”前往医院的路上,汪四花从出租司机的口中得知:“我们不去那个医院看病,那里不但技术不好、看不好病,而且会被气死。”听到这番话,汪四花不禁陷入沉思,看着两边飞驰的山坳,她内心愈发感到孤独和艰辛。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远,医院技术设备落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陈旧,服务理念也亟须提升……“新员工来了都没有白大褂,后勤连买一把锁的钱也没有,困难程度超乎想象。”面对一系列困难,汪四花没有畏缩,“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给医院做问题诊断。既然来了,就要干一番实事!”

为真正了解老百姓的健康状况,汪四花开始带着自己的帮扶专家团队走村入寨。“远看这些村寨炊烟袅袅的宛若仙境,但走进一看,我们发现当地群众的生活原来相当贫困,老人们多有腰腿痛、高血压等常见疾病。”


一人得大病,全家受拖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这让汪四花深受触动,医者仁心,她便决定在每周双休日都带着团队在村里挨家挨户做义诊、免费送药品,努力为村民带去最好的服务。“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当地老百姓就对我们这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有了期盼。”汪四花感慨道,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他们成了白求恩式的人物,也正是这些事情,让她的心中只留下一个念头:“这批老百姓需要我们,我们要做一点实事,解决他们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


不到半年时间,台江县人民医院面貌悄然改变——院区标识清楚、环境整洁、道路平整、车辆停放有序,医院整体形象得到显著提升。随着医疗设备的改善、医务人员技能的提升,患者也大大节约了就医成本,医疗纠纷和投诉也大幅减少。台江县人民医院的改变也让不少医护人员有机会站上领奖台,“台江帮扶模式”成为了贵州模板。汪四花更是成了家喻户晓式的人物,走在路上总有老百姓同她热情地打招呼。

五年,他们的足迹遍布了苗乡的水木清华,留下了医者仁心。“帮扶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汪四花说,在浙江大学和浙大二院的经费及人员支持下,台江分院打造了“5+2”重点专科,浙大二院还先后派出44批次、70名涵盖管理、泌外、内镜、麻醉等近二十个学科专家展开帮扶,帮助台江医院实现技术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小小的脊梁,扛起了一个奇迹。汪四花院长秉持白衣丹心,为黔山苗岭撑起“健康绿荫”的故事感动了现场的师生们。临床医学1703班的孙乐章感慨道:“汪院长微笑着向我们讲述了五年漫漫帮扶路上的心路历程,平实真挚的话语最是动人,在我心中留下层层涟漪。她流过眼泪,有过后悔,想过放弃,但咬咬牙还是坚持到了最后。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医者的温度,在这个故事里,我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力量。”


文字 / 徐晓乐 武芳羽 袁润泽

摄影 / 杨玉玲 李宛娴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编辑 / 虞婕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出品:

投稿邮箱

xcb@zucc.edu.cn

tuī

jiàn

yuè

为ZUCC点个赞!告诉大家你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