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名师“PK”,差距在哪里?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2-05-17


     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怎么建立完善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工作机制?


12月16日,浙大城市学院开展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听课活动,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全程参加为期半天的听课和研讨活动。


线上同听一堂课

活动第一阶段,大家共同观摩了叶航教授在浙江大学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录像,以及商学院朱建安教授在智云平台相同教学内容的视频回放。


线下共析教学法

“这是高质量的一堂课!”观摩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潘士远教授进行了线上点评,充分肯定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认为朱建安教授教学准备充分、上课富有激情、讲授深入浅出,注重课堂互动,而且与实际案例紧密结合。同时他也对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提出了意见建议,尤其强调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更加重视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交流研讨环节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授课方式、师生互动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校党委书记洪庆华指出,教学首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授课方式要因学生而异、因课程而异;要寻标杆、找差距,积极向叶航教授这样的名师学习,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通过持续的研讨,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是我们的优势,对学生可能在哪些知识点上存疑有一定预判,但也存在知识结构更新不够及时、教学方法创新不够等问题。这种‘与名师pk’的教学研讨是压力也是动力,下一步我们商学院老师们将共同深入探讨,目标是打造同学们喜爱的金课!”朱建安老师谈到。


课程教研组老师们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与水平进行了讨论交流,就如何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让学生了解国情,坚定制度自信;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进行“厚基础、宽视野”的教学;如何将课程知识有机组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和强化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如何将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相联系、与国家经济政策学习研究相结合等主题展开讨论。


据了解,为了将《宏观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打磨成为“金课”,课程组定期开展研讨交流,积极向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经济学国家一流课程组学习,向教学名师讨教授课方法,对照标杆找差距、明方向,不断完善授课内容,创新授课方式,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

校长罗卫东在活动总结中表示,《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既是商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可以成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核心课程,希望商学院高度重视,进一步全力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工作。全校各教学单位都要积极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校领导班子开展今天这样的集体听课活动,目的就是要推动各学院都建立起制度性的集体听课机制,通过持续的教学研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深受同学喜爱的名师,推出更多同学“又爱又怕”的金课,打造城院版的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美好教育。


人才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部、教师教学促进与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商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




课程介绍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物价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和相互关系,研究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学生修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可以提升理解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能力,增强对国家经济政策的领悟力,培养和训练宏观运行机制的逻辑能力,为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奠定基础。

人物介绍

 

叶航,教授、博导,长期担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现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学术上,主要追踪国际前沿研究,创立了“广义效用理论”,把道德、正义、情感和审美纳入经济学传统的偏好函数,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是多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朱建安,经济学博士,教授,浙大城市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宏观经济学》课程组负责人,从事经济学教学二十余年,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入选“十三五”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杭州市工商管理一流学科带头人 。



文字 / 蒋林慧 

部分内容来源 / 商学院 

摄影 / 林建兴

今日编辑 / 孙亚飞

责任编辑/ 徐婧

出品:

投稿邮箱

xcb@zucc.edu.cn

tuī

jiàn

yuè

为ZUCC点个赞!告诉大家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