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校长一起读书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2-09-30

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每学期至少一本书。浙大城市学院首届“和校长、老师一起读硬书、读好书”读书活动圆满结束。该活动由校长罗卫东发起,贯穿14个星期,共有111名参与者圆满完成任务,成功“结业”并领取了罗卫东校长颁发的荣誉证书和两本赠书《论语》和《理想国》。

“参加读书班的有150余人次,覆盖了全校11个学院37个专业;其中大多数是一年级生和二年级生。有11名学生还参加了两个读书班。”此次活动的组织者王利彩介绍。

活动共成立了12个读书班,每班至少有一位导师引读。除了罗卫东之外,其它引读导师是由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幸福研究院等8个学院和单位的教师担任。每班人数5-15人不等。每个班级形式、规则不一,多由逐字逐句的精读、朗读、集体讨论、个别发言、导师点评几个部分灵活组合。每个班级所读的书目不同,但都是“硬书”,涵盖了古今中外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经典著作,如王阳明所著《传习录》、亚当·斯密所著《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还有社会学经典《禄存农田》等。


真诚接力,不与评奖评优挂钩

罗卫东将自己长期的坚持的读书习惯,从自身发扬光大。即便公务再繁忙,他依旧没有放弃多年读书的习惯。工作岗位从浙江大学调至浙大城市学院,从领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到领读本科生,有他在,读书会便不会缺席。

自2020年他任浙大城市学院校长以来,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强国须造重器,人生要读硬书”,致力于引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读“硬书”、读好书的习惯。活动中,罗卫东亲自担任《道德情操论》一书的引读导师,尽一切可能到读书班带领和指导同学们读书。图书馆大厅中增设了“校长书单”书架;各个学院的角落是触手可及的“硬书”;各种读书沙龙也纷至沓来。

为了避免活动流于形式,该活动的组织者王利彩初期即对报名人员进行了“筛选”:告知学生读书重在自身受用,须坚持,且此活动没有学分、不与素质分有关、不与评奖评优挂钩……这与诸位导师的期望不谋而合。商学院的教师杨海峰就在“报名须知”上表明“最大的希望就是你能抱着一分真心诚意而来……好好为了自己的生命成长、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幸福更自在的人而读书。” 领读《国富论》的吴红列导师也强调“读书辛苦,读硬书更辛苦,唯用心坚持可知苦中甘乐。”


 以书会友,传递思想星火

杨海锋老师自发坚持文化公益事业20多年。早在2013年,他就开始和城院图书馆合作,开辟了一个公共阅读空间,开展“健心房”读书沙龙。但他感慨:“自发读书缺少大氛围,能长期坚持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而这次读书会让散落在各个学院和单位的阅读爱好者以此为契机互相支持、交相辉映。他在这次领读的过程中,更加感受到了共读的魅力:“我们带读老师常有聚会、交流,读书会的同学也是……形成了一个有文化气质的读书生态圈,百花齐放,其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

在校长牵头、多方筹措的合力下,150名同学中有七成以上能够坚持参与。新闻学一年级生孙铭聪从一个高中学理的哲学门外汉,到能够用书中的思维工具观察世界,她归功于风趣的导师和轻松自在的氛围。法学三年级生邬依莉参加了《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班,她在读后感中流露:“从最初的拘谨,到后来和读书会上的朋友们自在地谈论一切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能够永远读大学,永远读书就好了。我永远向往与美好灵魂共谈的时光,有多少功名财富我都不要换。”


举办大学读书活动不仅仅是成就了个别的人,罗卫东认为:“只要有人类,只要有社会,只要有发展的诉求,就应该读‘硬书’。在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是强国之基。”


来源 / 《宣传半月刊》

今日编辑 / 郭润历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jiàn

yu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