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这是一场启迪心灵的头脑风暴!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3-09-20


“希望这个论坛,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聚会。”

“一个是对话,一个是启发,希望我们能达成这样的目标。”


9月16日,首届脑·认知与社会论坛在浙大城市学院城市立方报告厅举行,并同步进行线上直播。8位来自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与150余名来自全国的学者、青年学生齐聚现场,共同探讨“意识”与“共情”。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罗建红为论坛开幕致辞。


罗卫东向在座来宾介绍了论坛的背景和缘起,并对筹备、参与其中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浙大城市学院自转公以来,始终持续优化学科建设布局,特别是面向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他希望本次论坛,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聚会,成为科学共同体。通过跨学科推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让大家更好地获得启发,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


罗建红对本次论坛的主题进行了介绍,并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深入的单一科学研究的报告,而是一个广泛的交叉领域的共同研讨。他表示,首届脑·认知与社会论坛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对话,一个是启发。展望未来,他希望本届论坛能够为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打下基础,希望该形式的研讨能够在脑、认知与社会领域产生更加广泛意义的影响。


活动现场

八方鸿儒,荟萃一堂

围绕意识的本质、脑的工作原理

脑机智能、社会认知、人机交互

智能与社会等领域内容

进行主题分享


罗卫东

全国政协委员,浙大城市学院校长


罗卫东重点介绍了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关于共情与社会的核心观点。共情是人类的基本情感,是一种情感上的共振和对同伴的关心,是道德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不同于怜悯或者悲悯、体恤,共情包括了一切人类情感的对象。基于共情,社会秩序从行为的合宜性开始构建,产生社会的正义法则和总体秩序。罗卫东最后从社会学的角度向自然科学家抛出了两个问题:个体合宜感或得体感的神经基础是什么;公正的旁观者具有什么样的脑神经机制,为自然科学家的研究拓展了思路。


罗建红

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原副校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罗建红以“孤独症与自我意识障碍”为主题进行分享。意识是基于演化的一种生物现象,人类自我意识的特殊性在于高度社会性下能产生文化演化的能力。个体自我意识从胎儿期的“身体自我”开始发展,到出生后形成自我形象和自他分化,即在“他”的概念上建立起“我”的概念。而孤独症社交障碍可能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受损相关,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复杂作用导致孤独症出生前后发育期身体自我、自我意识和自他分化受损,进而导致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发展和社交障碍。


李恒威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

 

李恒威从认知科学和哲学角度探讨了意识问题与当代意识理论。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心智或“灵魂”的科学,其多学科,跨学科,学科交叉、联合、会聚的特点要求形成一种科学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科学对于任何传统个体研究者而言都是一项巨大的、几乎无法完成的智力挑战。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对意识本质的探讨从纯粹的哲学问题逐渐向可以通过实验解决的科学问题转变。尽管当代意识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但意识科学仍处于前范式阶段,争论和分歧仍然深深存在于学术共同体中。不过希望的黎明总会破晓,目前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整合信息理论等实证科学理论的发展有望逐步揭开笼罩着意识的神秘面纱。


杨  易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


杨易围绕大语言模型与类人情感智能探讨人工智能是否会真的拥有人类一样的情感。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通过人类反馈强化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对话能力。但同时受训练过程中煽动性语料库的影响,大语言模型也会产生“负面情绪”和“焦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情感评估,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使得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的情感与人类的真实情感保持一致。他认为,尽管类人情感智能在大语言模型时代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要实现机器与人的真正共情,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陈  辉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陈辉介绍了视觉意识的认知神经研究前沿情况。意识的“溢出”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于视觉意识究竟是丰富的还是稀疏的。以往大量认知神经研究表明人们可以视觉体验到的信息是丰富的,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信息能进入意识,而注意决定了哪些信息能够进入意识并被报告出来。陈辉教授团队提出的工作记忆再选择理论模型认为,工作记忆会对已经意识到的信息进行再选择,为意识的溢出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潘  纲

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潘纲从意识的测量与计算研究引申到对未来AI是否能产生意识的讨论。测量人及其他生物的意识水平通常从行为实验和神经信号出发,脑机接口的出现为观测和调控大脑提供了新技术和新工具。与对人意识的测量相似的,对于机器是否有意识,也有一系列指标可以测量。而与人意识的信息计算不同,目前人工智能停留于无意识的信息处理,没有产生出有意识的AI。但伴随着神经网络和大模型的发展,人工智能是否能产生意识,看到了一束可能的曙光。


包爱民

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人类是社会动物吗?”包爱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对于大脑的思考。大脑决定了人的个性、潜能和局限性,遗传、自组织化和程序化机制导致每个大脑都独一无二,各具潜能和局限性,这种差异化推动着进化,也形成了社会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促使人类成为社会动物。大脑的大部分工作通过无意识过程完成,这些过程以来自于其他脑系统和身体的持续反馈为基础。包爱民认为,由于大脑运作的特点,真实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我们需要的自由实质上是对大脑多样性的接受,因此对身边孤独症、精神病态者要有全面认识。


胡玉正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浙大城市学院双聘教授


胡玉正则从心理学视角部分回应了罗卫东教授的问题,介绍了共情的脑基础研究进展。从心理学上看,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两大方面,行为学上,动物也存在共情的行为,这与大脑中“前扣带回”这一关键结构密不可分。胡玉正同时也指出,当前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也存在不足,目前学界对共情的定义不一,研究范式多样,以负面刺激开展的共情研究混淆因素较多,需要开发新的研究范式来进一步揭示共情的神经基础。


这些新兴学科发展

为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应用

将如何影响人类当下和未来?

我们应如何科学地理解和利用它们

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

提问与讨论环节

专家学者、观众共同探讨

奉献了一场启迪心灵的头脑风暴




今年,正值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成立十周年,脑、认知与社会系列论坛由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和浙大城市学院共同主办,缘起于罗卫东教授与罗建红教授的学术讨论,旨在通过跨学科的交叉、碰撞、融合,推动新时代科学的发展和学术共同体的建立。本届研讨会通过专家报告和开放式交流研讨,为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在脑、认知与社会方面的研究拓宽思路。



来源 / 医学院

责任编辑 / 张丹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jiàn

yu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