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2023-10-24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 ·





从“双重创造”到“双向塑造”
——构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国经验


摘要: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流观点隐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条件−例如相对完善和发达的市场以及有效、有限政府,在发展中和转型国家都是付之阙如的。中国的经济改革采取“渐进改革”的策略,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探索出极具特色的动态演进路径,成功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府−市场关系的分析偏误和陷阱。中国先是通过一系列政府治理改革重构地方政府激励,形成地方竞争,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培育和创造市场,渐次完成经济转型所需的新型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创造”;然后,随着市场化进程加速,“官场+市场”双重竞争体制全面形成,政府与市场之间通过“双向塑造”共同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中央政府在塑造中国特色的政府−市场关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协调和纠偏作用。

关键词:政府−市场关系;经济转型;中国经验;地方竞争

作者: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清代科举制义的“经学”书写


摘要:清代科举制义的“经学”书写,可以从制义的经学属性溯源、经学书写的多途经学面向、清代经学生态等三方面作综合分析。制义是经学注疏外化的表现形式,经学则是制义最基本的属性。以注疏、考据、公羊学为制义,不仅使制义出现了否定自身的动向,而且反哺经学,两者源流同贯,孳乳相生。制义话语融于经学语境,淡化与消解了“代圣贤立言”的立场,由纯粹的文学性转变为经学创作,改变了以经作传,以传作注,以注作疏的学究式书写,凸显出经学嬗变过程中的自我创新和自我肯定,为传统经学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推动了经学的顺畅传播,是科举取士时代背景下经学研究新的形态,昭示了清代经学之所以鼎盛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关键词:清代;经学;制义;书写

作者:陈居渊,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安徽合肥230601)。



“人格化原则”取消的代价与责任者的观点
——伍德对“人是目的”命题的价值论解读及其疑难


摘要:生物技术的革命重新定义了“人的生命”,挑战了传统哲学关于人是什么的思考,康德“人是目的”命题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尊严理论如何容纳新的伦理身份,证成非理性存在者的道德地位成为伦理学面临的新问题。伍德在康德义务论伦理学框架内,通过对人性公式的价值论重构,打破了“人格”和“物”的二元对立,在理性中心主义观念下完成“人是目的”到“物是目的”的拓展论证,最后推出“非理性存在者的道德地位”和“动物直接义务论”。但伍德的价值论重构和拓展论证,却以取消“人格化原则”为代价,造成了人性和人格性的分离,弱化了责任者的道德主体地位。其实,在康德那里,“人是目的”是一个“道德命令式”,并不依赖于价值论的基础,自由和尊严首先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价值”和“权利”。我们要坚守人之为人的尊严根基和人的自由本性,坚持一种“责任者”的观点,基于义务的建构论去构建和扩大伦理关切的视界,捍卫“非理性人的尊严”和证成一种“强”的动物间接义务论。

关键词:尊严;人性;人格性;动物性;责任者

作者:刘静,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24)。



·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 ·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南北经济差距
——基于儒家文化的解释


摘要:基于GDP、个人所得税、R&D投入与专利产出及第四次经济普查等维度的数据,可以描述2010年代以来南北区域经济差距快速扩大的事实。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只是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表现,不能作为充分解释这种差距拉大的原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在南北方地区影响的差异才是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的深刻的根源。儒家文化影响的深刻性和路径依赖性,使得北方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新体制建立和创新能力提升、开放意识、平等竞争意识、法制和科学意识等方面,整体相对落后于南方地区,从而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落后于南方地区。较小的观念意识之差,在具有区域竞争性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被放大,中国作为大国,需要从经济和非经济角度重视南北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的趋势。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南北经济差距;儒家文化;“科本位”与“官本位”;创新创业

作者:黄少安,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讲席教授(山东济南250100);王维,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100);白彩全,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山东济南250100)。



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中的顺应、阻碍与变迁


摘要:中共二十大提出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目标,而要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其根本在于要让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传统文化在当前时代潮流中起作用取决于两个经济力量:国内的经济发展及国际的全球化。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三个方面:市场机制和法制体系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良好的产权保护、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此为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经济规律的维度在发挥积极作用,而不顺应经济规律的维度被经济力量重新塑造。同时,这三个方面也是各国现代经济增长的共同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经济规律的维度弘扬,有利于让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能与国际社会有效沟通、被国际社会认同的方式走上国际舞台,向国际社会讲好能被其普遍接受的“中国故事”、提供关于中国发展的可供借鉴的普遍性原理,实现中华文化复兴。

关键词:文化复兴;时代潮流;经济发展;全球化

作者:王丹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上海201620)。



公共合作视角下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来自实验室实验的证据


摘要: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会导致不同文化个体聚集和混居。如何协调文化多样性、提高公共品供给、促进社会融合,这成为各大城市或发达区域亟需应对解决的社会治理难题之一。通过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可以采用公共品实验方法研究两种文化的公共品自愿供给行为和合作协调机制。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基准实验中客家人比潮汕人更偏好合作,不过两者的合作信念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和选择机制会显著提高潮汕人和客家人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改变两种文化的合作信念和合作行为关系,并对两种文化的个体和群体产生差异影响效应。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更偏爱选择跟潮汕人合作,这样一种跟社会认同理论和逻辑推理相违背的选择悖论,一方面反映了两种文化共同的理性思维逻辑,另一方面也与两种文化性格及其形成的自愿供给投资特征相关。研究结果在理论上丰富了文化经济学和社会认同理论的实验研究内容,也在实践中为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公共合作;公共品实验;潮汕文化;客家文化

作者:连洪泉,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006);孙玙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政党中心主义中西比较:21世纪的大分流


摘要:现代政治依赖政党驱动和运行。国内外的政党活动及其影响在21世纪日益复杂,有些政党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者,而有些政党则沦为了问题制造者。在理论层面,政党中心主义在不同国家已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认知形态,这表现在政党定位、政党本质及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根源等维度的差异。在实践层面,部分国家的政党政治已经造成了恶性党争、社会撕裂和政治衰败的后果;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了国家抵御风险挑战、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和政治基础。对政党中心主义开展比较系统的中西比较,能够揭示出政党的价值在不同国家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分野。21世纪的大分流并不是表现在政治体制的差异上,而是表现在政治组织的差异上。

关键词:政党中心主义;中西比较;党的建设;大分流

作者:张春满,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33);郭苏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上海200433)。



“绿色原则”司法适用的法理、风险与规制


摘要:“绿色原则”具有司法可适用性,能够扮演裁判依据角色对案件判决结果起到实质性作用。内容上反映出较高的要件事实可还原性、方法上对法律论证涵摄模式的适应以及功能上对法律规则局限性之弥补成为“绿色原则”作为裁判依据的正当性基础。但仍需认识到,作为一项法律原则,“绿色原则”的司法适用存在着较高的失范风险,一旦适用不当会危及私人自治的践行和破坏法的安定性。“绿色原则”的司法适用应当以谦抑性为基本理念,以“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为情境要求,以干预情形类型化为程度参照,以排除认定合同效力、判断合同解除权和推导公法责任为后果约束。

关键词:绿色原则;裁判依据;私人自治;谦抑性;法律后果

作者:王灿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100088);王雨彤,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8)。



“大国协调”的重负与近代中国的“旧邦新造”


摘要:面对后冷战时期单极国际秩序的衰变,国际上已有不少学者主张参考19世纪的“欧洲协调”机制,重建全球性的“大国协调”机制。然而,作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作为殖民帝国“大国协调”客体的历史经历,尚未获得充分总结。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在中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相互之间形成了临时的利益连带关系,进而发展出了驻京公使团会议、“条约网络”与银行团等协调机制。在一战前夕,即便欧洲内部冲突加剧,六大列强在中国仍然通过“大国协调”塑造了辛亥革命的结果,直到一战的爆发带来战前协调机制的衰落。日本利用了一战的时势,在华权势迅速增长。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局部重建了协调机制,然而其内部具有极大的结构性矛盾,英法美等列强未能及时阻止日本侵华步调。然而,殖民帝国之间“大国协调”的破裂,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殖民秩序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旧邦新造”准备了基础条件。以近代中国“大国协调”经历为参照,如何避免历史上旧式“大国协调”阴暗面的重演,将是中国推进当代“大国协调”机制之时需要深入思考的主题。

关键词:大国协调;势力均衡;帝国主义;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100871)。



关系现在主义的构建
——米德社会理论的时间向度


摘要:米德社会理论的时间向度,是我们理解米德社会理论的关键所在。如何可能从米德零散的文本出发、从唯我式绵延一端出发,但又能够建构一种更具社会学意义的时间观?我们将米德的时间思想理解为“关系现在主义”(relational presentism):既基于自我的绵延观念,重视“现在”,同时摆脱唯我论的问题,建立对“现在”的关系式理解,以记忆与期望分别联结过去与将来。并且,将自我中的主我与客我都理解成关系式概念,与期望和记忆分别呼应。由此,进一步指出时间与自我的关系性,这构成关系现在主义的基本意涵。

关键词:米德;时间;关系;现在主义;自我

作者:刘拥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200241);孙宇凡,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价值理性与韦伯式官僚制构建
——基于英普比较的历史视野


摘要:在韦伯的官僚制思想中,官僚化意味着行政方式逐渐摒弃特殊主义色彩,更具普遍主义特性。韦伯也认为,普遍主义所带来的差异的拉平,可以促进官僚化进程。然而,韦伯在对理性官僚制进行论述时,选取的案例是君主专制的普鲁士,而不是政治平等程度更高的秉承议会主权的英国,这里似乎出现了理论与案例的“错配”。通过韦伯官僚制理论中这一“案例错配”问题为切口,揭示了韦伯官僚化理论中隐而未彰的官僚化实际产生条件,以及价值理性对维系官僚制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韦伯的官僚制思想。最后,对价值理性和官僚化进行总结与讨论,为进一步认识韦伯的政治思想提供启发。

关键词:官僚制;价值理性;理性化;韦伯;普鲁士

作者:蒙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4);路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明清诗学中以意为主的创作论


摘要:如何描述作者“翻空”的作品想象转化为征实的文字,是困扰明清之前文论家的大难题。陆机《文赋》先用隐晦的比喻来形容行文的动势,结尾时又忽然描述灵感驱动行文的状况,但始终未能打通翻空的想象和征实的书写的关系。刘勰虽然意识到神思最终还得落实到文章构造,故列出成文之“三准”,但却没法阐明神思与三准实施的关系。到了唐代,王昌龄别出心裁,一方面妙用源自书论、动态的“意”描述作者在成文阶段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又用名词性的“意”来代称作品的情感内容,并将此“意”与景物的互动视为连缀文字的原则。明清论意者则沿着王昌龄所开辟的路径,致力于用灵动飞扬的“意”来贯穿统摄作品书写的所有层次,从虚至实,对“意”神妙的气势、意与成文模式、意与文章结构、意与炼情、意与求意取象、意与遣词造句作出极为精辟的阐述。同时,他们还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作出总结,深入探究讨论意与诗法辩证互动,让后者从死法变为活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清文论家解决了描述想象转变为文字过程的难题,从而使古代创作论变得更加宽阔和完整。

关键词:创作论;明清诗话;意与诗歌写作;意与诗法

作者:蔡宗齐,香港岭南大学讲座教授。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
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
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


摘要: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逻辑上,形而上学传统作为对世界本源的意义统摄,为现象界及其道德秩序的构成设定了先验的终极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拒斥的标靶,是对源发于巴门尼德“εἶναι”(Sein/存在)的先验意义给予解构。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于《同一与差异》中的多篇文章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存在论诠释学思想,以深化地讨论“Sein”与“Dasein”(此在)照面意义所界分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海德格尔在翻译巴门尼德那句著名的古希腊文箴言时,把其中的“νοεῖν”德译为“Vernehmen”,并以“Denken”−“思想(思)”作为同位语给予意义的限定性解释,以充分求证了“νοεῖν”“Vernehmen”“Denken”这三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同一性。国内学者又把“Vernehmen”汉译为“觉知”,而“觉知”则是一个来自佛经《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翻译的汉语译入语概念。事实上,“Vernehmen”与“觉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荷载词,后者对前者的翻译是译者在自觉的误译中呈现出意义改写的创造性。需要提醒文学阐释学研究者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照面的对象,是本体界与现象界之间具有同一性或差异性的意义,而不是文本,尤其不是文学文本及其审美意义。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形而上学;“Vernehmen”;觉知

作者:杨乃乔,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福建福州350007)。



“夏后—幽朔”史观与赫连夏的政权建构


摘要:勃勃的历史叙事自龙昇(407—413)、凤翔(413—418)年间以来具有一贯性,并非是真兴年间(419—425)国史编撰的结果。勃勃将“大禹之后”的历史认同与“北迁幽朔”的地域认同联结在一起,塑造出与殷周秦汉魏晋并存的“夏后—幽朔”历史脉络,并将二者时间上的并存具象为幽朔与雍豫的空间对立。勃勃借《史记》所述戎夷荒服之“泾北”与岭北在空间上的一致性,以“夏后—幽朔”的历史叙事凝聚人心。又将统万城与岭北与“北迁幽朔”的历史叙事相关联,通过都城建设,赋予其政权超越周汉魏晋的正统性。进占关中后,赫连夏形成了“北京”与“南台”的并立之局,而勃勃仍秉持幽朔与雍豫相对立的史观。二元政治地理格局不仅演化出真兴六年的太子赫连璝之乱,而且削弱了应对北魏等外部势力挑战的能力,与赫连夏的覆亡不无关系。

关键词:赫连勃勃;夏;历史叙事;政权建构;法统

作者:李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200241)。



从赋役规制到市场机制:
明清福建永福县山场产权制度的演变


摘要:山场确权存在“纳税控产”和“界址之争”两种形式,不同时期各有侧重。明中后期,赋役改革推动了山区生计模式的多元化转型,并使丁税成为山场的分配依据,山税作为法律凭证。清初摊丁入地后,山场失去分配依据,山林交易和纠纷日益增多。在山林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各家族强化对山场的集体控制,并以界址信息重建山场边界的排他性。这一演变过程的内在逻辑,是从国家赋役体系规制转向市场机制。丁税消失后,山税仅作为产权的法律凭证,而山场交易、家族控产所表达的主要是对经济权利的诉求,这是山场产权制度中法律权利弱化,经济权利凸显的表现。

关键词:明清时期;永福县;山场产权;赋役;界址

作者:郑鹏程,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05)。



端方与上海报界研究


摘要:晚清报刊兴起,报人广泛参与政治,舆论之肯綮为政府所关注。上海为报界的“大本营”,信息集散地,华洋杂处,报刊云集。江督端方主政时期,与报人建立广泛联系,在利用报纸与报人的同时,着手对沪上报界予以整饬。筹备组建《舆论日报》,作为政府机关报,试图引导舆论走向。对于政敌岑春煊所把控的《中外日报》,采取出资入股与打压的双重手段。沪上行销甚广的老牌报纸《申报》,亦被两江政府暗中收购独揽,操控手段极为隐秘,鲜被外界知晓。外文报刊《上海泰晤士报》得到中方资助,反而成为清末政府对外舆论的喉舌。针对革命党人于右任所办《民呼日报》《神州日报》,采取“暴力”的关闭手段,但与报人却时有联系,与既往认知大不相同。针对政治取向各异的报刊,两江政府应用灵活的策略,报人参与政治与政府管控呈现多样化的互动和调适,报刊与报人难以“脸谱化”或“标签式”的概而定性。清末政府对于舆论的管控方式影响深远。

关键词:端方;《舆论日报》;《申报》;《中外日报》;《上海泰晤士报》;于右任

作者:张建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101)。



才、识、胆、力——蔡宗齐教授访谈


蔡宗齐,江西金溪人,1955年生于广州,1977年入读中山大学英文系,一年半后考入该系首届研究生班,师从戴镏龄教授攻读英美文学,同时问学于邱世友先生等古典文学学者。1981年任教于广东外国语学院,1984年赴美留学,在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攻读硕士,跟随导师米乐山(Lucien Miller)以及郑清茂教授等,主要接受比较文学的训练。1987年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师从高友工教授,转向中国古典文学的研习;1990年秋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开始教书生涯;后转赴伊利诺伊大学任教至今。2013年受聘兼任香港岭南大学讲座教授,开始在中文、英文两种语境下开展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学理论、中国古典文学、比较文学等等。著、编有英文书籍十四种,发表中英文论文一百多篇,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典诗歌、古代散文、古代文论、古代美学、比较诗学、以及佛教。中文专著有《语法与诗境:汉诗艺术破析》《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比较诗学的结构》。同时注重推进中西学术界的深入交流,主编的How to Read Chinese Literature丛书,以及《中国文学与文化》(JCLC)、《棱镜》(Prism)、《岭南学报》等杂志,建立了中英文学术界一流学者打破藩篱、沟通对话的平台。2019年与袁行霈教授共同建立 Chinese Texts in the World 丛书,由博睿(Brill)出版社出版。2020年被美国学术期刊主编协会(Council of Editors of Learned Journals; CELJ)评选为2020年杰出主编奖得主。

胡琦,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Title and Abstract

滑动阅览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目录】

  欢迎订阅2023年《学术月刊》!(点击即可订阅)

2023年第1期

2023年第2期




关注我们

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学术月刊”,或扫描左侧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