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党史观的生成依据、丰富内涵和实践意蕴

盛永胜 张晓东 理论视野 2023-08-28
点击上方理论视野,关注我们公众号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提   要】习近平党史观生成自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党重视自身历史优良传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践要求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中;内在涵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史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党史方法论、资政育人的党史功能观。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奋进新征程,必须以习近平党史观为指引,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勇于进行党的自我革命。

【关键词】习近平党史观 历史自信 生成依据 核心要义 实践意蕴



正确党史观是科学认知党史的基础,也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条件。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 习近平党史观是关于党史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阐述了党史的重大意义,阐释了对待党史的根本方法,是涵盖生成依据、丰富内涵和实践意蕴在内的理论体系,对准确认知党的历史,全面认识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从而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开拓未来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党史观的生成依据

习近平党史观的生成是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它继承自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总结于党的优良传统,植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践,为我们学习研究党史提供了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继承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研究历史,重新界定了历史创造主体、历史发展动力等,着重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更要重视历史、学习党史。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迥异于唯心史观摒弃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将历史发展的主体从“神”“自我意识”“自由精神”,拉回到活生生的人,“历史活动”根本上是“群众的活动”。恩格斯从历史合力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3]。历史正是由广泛的人民群众个体汇聚成合力所产生,这是历史创造的根本所在。

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历史的阶级斗争的产物,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对他们至关重要,“以往历史”对“此后历史”产生着重要影响,“我们从来不会轻视和怀疑历史对无产阶级的启示,我们比任何学派都更为重视历史,重视将历史内容还原,揭示历史并不是神的旨意,而是人的启示”[4]。由此看出,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重视自身历史,还要还原自身历史,正确认识自身历史,发挥党史对党未来发展的启示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仅深刻阐释了历史主体、历史过程、历史作用等一系列重要概念,而且鲜明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和党史,是习近平党史观的理论源泉。

(二)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史的优良传统

重视自身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质和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高度注重总结党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汲取党史中的智慧和力量。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5] 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从全党层面全面总结党的历史,尤其是深刻总结了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前这段党史,深入分析党史上若干历史错误发生的原因,厘清了党内一些同志对若干历史问题的片面认识,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实现了党内的团结,为党的七大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81年,邓小平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说:“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6]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从全党层面全面总结党的历史,这次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深入分析了1957年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教训,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团结,为推进改革开放打下了思想政治基础。此后,江泽民指出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逐步成熟的重要原因;胡锦涛强调要在历史学习中加深对国情的认识。习近平党史观正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重视自身历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主持起草了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三)现实依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

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党史观的实践出发点,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习近平党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土壤。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内外形势多变,其中既有我们可以看到的“变”,也有我们未曾预料到的“变”,既有有利的“变”,也有不利的“变”,特别是国际秩序调整、世界经济发展低迷、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局部地区战争动荡等,我国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双重考验。习近平党史观恰是以历史思维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从而赢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

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共同奋斗,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但是未来征程上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依旧不少,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等。正是基于考量这些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习近平党史观注重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在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中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向党的历史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养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亲自考察革命历史遗迹、参加纪念活动、领导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等,有力地推动了习近平党史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习近平党史观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党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研究党史,内在涵摄价值观、方法观、功能观三大核心要义,它精准把握百年党史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不断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一)党史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党史观在宏观分析党的历史规律中,精准把握党史的价值内核,本质地表达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 百年党史始终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贯穿着人民立场,谱写着党的人民公仆角色。

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史价值核心表现为为人民而生的价值起点。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8]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曾明确表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让“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9]。这种为人民而生的价值起点具体体现在党的纲领中,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无产阶级要在取得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联合贫苦农民进行第二步奋斗的民主革命纲领。党这就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作为自己的历史自觉。

另一方面,为民奋斗的价值主线贯穿于百年党史全过程。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0] 为此,我们可以从实践与哲学两个维度来分析。实践地看,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本质上是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的合目的性实践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乃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破除人民身上的枷锁与束缚,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哲学地看,百年党史的价值主线中蕴含着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相统一,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人民群众的终极解放,着手于人民生活的现实关怀;同时,我们党又是在人民群众磅礴伟力支持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史上“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11],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根基。

(二)党史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科学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历史的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党史观将其落实为全面系统地、联系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党史。

首先,全面系统地研究党史。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以整体化的历史意识“将回顾往昔、立足现在、开创未来三者作为一个统一整体”[1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宏大历史叙事逻辑下把握党史的整体性,系统性地研究百年党史,其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2021年,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要求我们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来认清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党史的全部主题主线集中表现为党为完成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而党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先后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就是党史的主流本质。

其次,联系发展地研究党史。习近平指出,“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1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继承发展中动态向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地联系地发展的观点,来看清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例如: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是辩证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习近平专门提出了“六个不能”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14],要求我们深刻剖析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历史因素对历史人物的影响,做到历史大势与个人贡献、当前与长远、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来评价历史人物。

最后,实事求是地研究党史。习近平指出对待党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5]。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既要尊重党史的客观性,又要坚持党性与客观性相统一。尊重党史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原则,我们研究党史必须立足于准确翔实的史料,探究党史的客观真相,把握党史的客观规律,用客观的党史事实及时批驳社会中的不实党史信息、错误党史观点。坚持党性与客观性相统一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史的政治性,既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发展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如实反映党的光辉历程、经验教训,也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引导规范我们的党史工作,在研究、学习和宣传党史中,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党史功能观:资政育人

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是习近平党史观的直接落脚点。习近平多次论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史是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他更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总结了十条宝贵经验,着重强调发挥党史经验的作用。

党史资政功能的内在本质是为党的执政提供历史依据、历史经验、历史方法。资政是帮助治国理政之意。百年党史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经验,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等。这些宝贵经验正是在历史中发展成熟完善起来,并在现实中不断发展,又指导下一阶段历史。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锤炼而风华正茂,离不开对历史的总结把握,尤其是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执政的经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党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6]

党史育人功能注重用党史教育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和学史力行。教育是化民成俗之要。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是党史教育的对象,特别是要抓好对青少年的党史教育。党史育人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学史明理”核心要求是在党史学习中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规律,明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学史增信”的内在旨归是增强信念、信仰、信心,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涵养高尚道德情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学史崇德的现实要求;明理、增信、崇德落实为身体力行,伟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物质力量。



三、习近平党史观的实践意蕴

习近平党史观重在正本清源、宣传正史,教育大家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在实践导向上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实践力量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目标取得更大荣光。

(一)实践导向: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发展客观性的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它往往披着还原历史、反思历史的外衣,借以虚无中国革命史、虚无新中国史、虚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扰乱人民的思想、推翻党的领导、颠覆国家政权。为此,我们必须坚决开展斗争。首先,要正确对待党的失误和错误,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拿党史上的个别失误和错误,以偏概全、以小放大,虚无我们党的巨大贡献和伟大成就,习近平指出,对待我们自己的错误“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17]。习近平提出的“三个态度”表明了党的诚恳态度,实质是要求我们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历史思维来认识党史。其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强调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我们不仅要对党史上的对与错持科学态度,更要传播正史,讲好党史,这就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做到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善用各种新兴媒体手段,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领作用;强化法治保障,严惩歪曲党史和国史、有损党和国家形象、诋毁和污蔑英雄人物的行为。最后,要坚定文化自信,历史体现在文化中,文化是历史的载体。习近平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8]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精神脊梁,在消化吸收肥沃养分的同时,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全力传承党的革命文化,在重走党的革命道路、重温党的革命故事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为民情怀;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先进文化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改革开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气凝神,培育社会正能量,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合力。

(二)实践力量:勇于进行党的自我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宝贵经验之一。习近平指出,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律、回答“窑洞对”的第二个答案。这就要求我们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引导全党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自我革命精神,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是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政治优势,也是永葆党先进性纯洁性的思想保证。要着重把握我们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历程,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特别是更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弄通科学立场观点方法,做实各项决策部署;建立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在宣传方式、话语呈现等方面创新理论武装形式;突出创新理论的实践作用,以理论的真理性解决时代问题,发挥理论的力量。由此,才能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在真学、真信、真行的基础上,提升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执行力,将理论的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二是教育引导全党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与魂,百年党史中处处闪耀着信仰之光,诚如习近平所指出:“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19] 要在党史学习中让广大党员干部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实践行者,重点感悟我们党对理想信念的笃定和践行,由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三)实践目标: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实践中开拓的伟大事业,承载着人民的梦想,凝聚着人民的汗水。我们坚持习近平党史观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现实旨归在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如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说明中所指出,我们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20]。为此,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航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作的全新历史方位界定,它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开启点,这是我们党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实行发展决策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前提。同时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晰认识到国际复杂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形势下,世界政治格局重塑、局部动荡加剧、经济全球化放缓、中美贸易冲突升级等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打赢技术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平衡,全方位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直面人民现实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路,必须正确认识党为人民谋利益、为人类作贡献的百年历史,坚持以习近平党史观科学认知党的历史,全面权威地总结党的历史,汲取历史智慧,掌握历史主动,从而满怀信心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更大胜利!


注释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22-01/11/c_1128253 361.htm<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第25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0页。

[5]《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

[8]《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0页。

[9]《李大钊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57页。

[10][15]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

[11][14][16][17]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第56~57页;第15~16页;第57页。

[12] 李敏伦、李霞玲:《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下的新时代:历史、理论及实践》,《湖湘论坛》2019年第6期。

[13]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

[18] 中共中央党校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4页。

[19]《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就是靠理想信念》,新华网,>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4/26/c_1127375729.htm<

[2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1页。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    胡振良      





问题导向 理论前瞻 视野开阔 文风活泼

线上订刊
长按识别二维码

在线订阅《理论视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