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

谢江平 理论视野 2023-08-28
点击上方理论视野,关注我们公众号


【提   要】历史自信是历史发展的持续积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全体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来源之所。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可以发挥筑牢历史记忆、促进历史自觉、增强历史担当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要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坚定历史自信,在历史学习中肃清错误认知,在历史自觉中指导社会实践,在担当大任中增加历史自信。

【关键词】历史自信 历史记忆 历史自觉 历史担当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探索和奋斗中逐步形成了坚定的历史自信,这份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取得的历史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2021年11月,习近平郑重提出,全党学习总结党史,要“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1]。他后来进一步强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2] 2022年1月,习近平再次强调:“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3] 在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通过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背景下,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坚定历史自信,具有极为重要且深远的意蕴。高度的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行动的底气,是推动伟大复兴梦实现的信心、勇气、力量和精神支撑,使中国共产党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赢得主动、在应对新的挑战中赢得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来源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来源。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全体人民的伟大创造、党的百年奋斗史分别构成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历史底蕴。

(一)历史自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世界,全面、辩证、具体地解读历史,深入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动向,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彻底的揭示,在理解事物客观本质的基础上,致力于通过实践斗争为全人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并在世界得到广泛的运用发展,离不开自身结构的完善及其高于结构形式的内容的不断丰盈。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克服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不足,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和方法观察世界,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旧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批判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并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明确了无产阶级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准确把握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和实质内容,从客观事实中得出合乎逻辑的规律结论,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此外,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升华发展,以其科学的理论、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观点,在今日焕发着勃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经过了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认识、实践和发展过程。人们面对这一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理论,由最初的质疑到半信半疑,再由少数人的学习理解到多数人的信仰实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之中,奠定了中国发展所需要的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发展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聚焦发展问题,思考发展战略、推进发展建设,实现国家安定、人民团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际国情,不断完善国家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在解决贫困问题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为党的历史自信提供了理论渊源。

(二)历史自信来源于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斗争中极为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4],广大人民通过自身的创造活动,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数奇迹。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离不开全体人民的伟大创造。在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地道战”“游击战”“麻雀战”等作战方法;到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人民把握减贫规律,不断创新思想理论、创新治理体系,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解决人类贫困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这些伟大创造萃聚为党的历史长河。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 邓小平曾说,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好的做法,都不是他先发明的,而是由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江泽民高度赞扬了人民在改革和建设中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胡锦涛也提出了“人民主体”“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对人民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和各项权益的尊重。习近平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6]

马克思主义政党认为,一切历史成就的创造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奋斗。习近平指出,广大领导干部要自觉拜人民为师、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将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人民的伟大创造提供足够宽广的平台,采取各种措施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动,汇聚起全体人民的创造伟力,构成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源泉。

(三)历史自信来源于党的百年奋斗史

毛泽东指出:“我们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7] 没有过去的奋斗,就没有今天的自信,没有未来的征途。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具有深厚基础,根植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百八十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一百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史、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是我们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所在。

自信从历史中走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历史底蕴,可以从党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征中领略、从不同时期党完成的主要任务中领会、从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意义中感悟。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在党的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逐渐改变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景象。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较为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迈入了新时代的征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历史飞跃。

从追求独立自主,到进行革命和建设,坚定选择社会主义,再到改革开放、摆脱贫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到新时代,党和人民继续推进社会建设,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党的不断胜利、接续奋斗产生了重大意义。党的百年奋斗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长久且持续的努力奋斗,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发展党,造福人民,逐步形成并坚定了历史自信。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功能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筑牢历史记忆,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与历史自信的关系中促进历史自觉,形成历史主动;在感悟初心使命中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历史担当。正如习近平讲到:“对党的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党的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8]

(一)坚定历史自信可以筑牢历史记忆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在党和国家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取得了显著成效,要在此基础上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9]

历史自信愈坚定、持久、有效,历史记忆便愈科学、深刻、普遍。从历史记忆的概念上看,它由“历史”与“记忆”两个词语组合而成,是指社会群体之中群体成员对历史的共同认识,群体成员对历史历程、历史事件的共享。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基础上筑牢的历史记忆,以历史理性为前提、以客观真实性或再现历史事实为目标,历史记忆是对过去历史进行的科学的考察、重构和描述,历史记忆具有概括性、整体性和稳定性。从历史自信与历史记忆的关系看,对党的历史有着不同的态度,意味会产生不同的历史记忆能力与历史记忆总量。当人们对党的历史在总体上是肯定与信任时,人们对党的历史的记忆能力与总量,也会随着这份积极的态度而增加;反之,如果对党的历史失去信心、对党失去信任,那么历史记忆也会逐渐沦为歪曲的和破碎的,记忆的能力和总量也会不断降低。例如,20世纪初期的新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公然宣称,“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10],认为过去仅仅是一种作为曾经发生事件的主观概念而存在,人们只能以今天的心情去推想过去,主张历史要经常改写,否定客观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丧失了科学理解历史的自信,无法形成和筑牢历史记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人类社会、唯物辩证法分析历史进程,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定了历史自信,为筑牢历史记忆提供了认知储备、信心基础和信念之根。

坚定历史自信可以促进历史事件被社会成员铭记、传承和延续,进而化为精神命脉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将以往所有共产党人的精神形态有序串联、有机汇聚而成的精神主线,生动地表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也成为了党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头,也是对建党光辉历史的精神凝练,以抽象、简练、鲜明的形式促进党的历史记忆传承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容丰富,展现出所具有的传承性、多样性、整体性特征,同时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密切相连、相互促进,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敢于斗争、艰苦奋斗的精神坐标,以新的实践行动使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使历史自信与历史记忆得到恢廓和升华,发挥超越时空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涵养全体中国人民,为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二)坚定历史自信可以促进历史自觉

历史自觉不同于历史记忆,记忆更偏向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了解,而自觉则包含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历史自觉表现为在正确把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自觉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历史主动。党对历史经验总结得越深刻、全面,历史自信越坚定,自觉能动性发挥的空间越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也就越大。

立足党的百年奋斗史,从过往历史中思考战胜挑战的缘由,为继续前行提供科学镜鉴, 从而能够“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11]。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和概括了党在革命斗争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高了维护党的核心和团结统一的自觉;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客观地评价了建国32年来的功过是非,增强了党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坚定道路自信的自觉;党的第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顺利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结合我国现存问题和人民内心的真正需求,吸收各方发展的文明成果,提升了党的执政本领和领导能力,推动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三个历史决议通过对经验教训的认识总结,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了党的历史自信,为中国共产党的新征程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历史自觉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作为历史自觉的表现,在与历史自信的良性互动中可以深化历史自觉。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在内容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互为补充。历史自信的出发点为线状即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历程,“四个自信”的出发点则为面状,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要素汇聚而成。从纵深方向来看,基于党史、中国近代史、现代史、革命史等历史而树立的历史自信,包含了“四个自信”的基本内容,是贯穿“四个自信”的历史支柱。反之,“四个自信”丰富、发展了历史自信的具体内容,为其补充新鲜血液。在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地促进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意识的萌发,面对各种历史可能性能够进行自觉选择和自觉追求,在对“四个自信”、历史自信等历史智慧的学习运用中提升了历史自觉。

(三)坚定历史自信可以增强历史担当

马克思将哲学家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归为两类——认识论上的解释世界和通过实践去改变世界。如果历史记忆和历史自觉归属理论层面,用于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那么历史担当则更侧重通过实践改变世界。历史担当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即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越坚定,全党的历史担当意识也会越强烈,历史担当精神越遒劲,历史担当行为越勇毅。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始终坚定历史自信,才能顺利完成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结束国家和人民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境况,领导全国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最终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清除旧社会的残余和书写新社会的篇章的历史使命,循序渐进地展开各项工作,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同时为巩固政权和实现发展创造了条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一方面继续探索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为国家进步提供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制度体系,坚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特色道路;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从以往历史中提高自身的历史担当意识,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气承担历史使命,弘扬伟大斗争精神,从历史自信的能量中增强了全党的历史担当。

历史自信是担当后的自信,更是自信后承担更大的担当。通过总结党在历史进程中承担起的历史责任,创造的伟大成就,完成的历史使命,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从而为肩负新的历史时期的重担提供了充沛的信心、能量。具有历史性的使命是重大的,也是长期的,但不能忽视的是,也是需要分阶段、层次而不断推进、接续发展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速度和发展实力、国家状况和世界局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进行了清晰规划,将不同阶段的使命具体化为努力的目标,为在新征途上的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肩负起民族复兴历史使命,提供了强大的信心支撑、清晰的自我认知与合理的进阶目标。



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坚定历史自信

回顾党史并不只是为了缅怀过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得出有益的经验,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提高和把握现在的智慧和力量。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坚定历史自信,致力于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强调历史自信的真谛。

(一)要在历史学习中肃清错误认知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12],含糊不清的历史观容易导致错误的、歪曲的历史认知产生,为历史虚无主义攻击党的历史提供可乘之隙,威胁党和国家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有损党的历史自信,影响国家安定和人民的团结。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以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为例阐释错误认知的危害。“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13] 否定苏联、苏共历史,全盘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将错误认知广为传播,最后导致亡党亡国。邓小平意识到这类事件的严重性,强调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14]。改革开放多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甚至对立的观点,习近平就此进行批驳匡正,指明这两个历史时期,实质上都属于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15]。科学认识两个时期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防止借此去否定历史的连续性,阻止静止、孤立、抽象、片段式的对其进行诋毁和否定,清除试图攻击我们党执政基础、历史自信的隐患。

由于错误的历史认知而造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看似是口头和笔头的斗争,实际是政治性和原则性的斗争。在党史学习、教育和宣传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重视肃清错误认知工作,辨明真理和谬论,科学、全面、深刻地看待领袖和革命先烈,警惕否定、臆想、丑化、编造党的历史认知和造假、歪曲历史事实的行为,击破历史虚无主义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告别革命论”等错误认知;另一方面,要坚持历史思维,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坚持大历史观,始终把党的历史放到中华民族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评价,结合现实社会的客观情况,科学全面地看待历史事实,坚持正确的历史认知,坚定中国共产党应有的历史自信。

(二)要在历史自觉中指导社会实践

一百年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坚持向历史寻经验、寻规律、寻未来,发挥理论的指导性、历史的主动性和实践的能动性,将自发的力量变成自为的力量,掌握历史发展主动权,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物质性和自觉性的统一,在高度的历史自觉中赢得先机、开拓新局。

是否拥有高度的历史自觉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对国家发展和党的前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清朝末年,封建王朝脱离社会现实和忽略历史条件,固守旧的经济关系和政治统治,轻视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缺乏历史自觉,为新的具有历史自觉的阶级所代替。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曾给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希望,但都没有成功,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更是一筹莫展、难有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救国道路虽然在近代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都没能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终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获取认识历史发展的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积极地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对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进行全面的认识,不断增强党的历史自觉,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善于总结经验、提高历史自觉并用以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好传统。总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求民族独立的历史经验,总结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以往的屈辱、压迫中站了起来;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发展经验,参照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各国优秀的发展成果,实施推进改革开放,逐渐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起来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明确了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不断地战胜风险挑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走上了强起来的新征程。“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16] 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深刻总结了在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坚持的宝贵经验,从历史中获取新的聪明才智、形成新的理论方案、指引新的伟大实践。

(三)要在担当大任中坚定历史自信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17] 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时代发展要求、社会现实条件和人民内心呼声,承担起不同时期的历史大任,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从坚定地选择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治国良方起,中国人也就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追求平等自由富强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在建国初期,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考验,坚持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在党和国家面对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全体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史,不断解答时代难题,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历史重担。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问题进行了着重回答,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同时期的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朝着同一个奋斗目标前行,结合不同的时期的特殊状况,回答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相应问题,对“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发展”以及“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脉相承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开拓前行,完善国家发展的体制机制,带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为人民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尽管有时会遭遇惊涛骇浪和逆流险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准航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18] 中国共产党不仅希望中国人民拥有美好生活,也希望世界人民都幸福安康。在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严峻繁杂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的建设发展中去,与世界各国交流发展经验,分享中国的智慧与方案,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以平等协商、开放创新、同舟共济、坚守正义的态度推进全球合作,开创发展繁荣新未来,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新秩序,推动人类社会克服发展差异,在全球的合作和共赢中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


注释

[1]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求是》2022年第1期。

[2][8][9][12][17]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9日。

[3]《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7]《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页。

[10]【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页。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0页。

[13][14][15]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5页;第5页;第4页。

[16]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1页。

[18] 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9页。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陈景彪         






问题导向 理论前瞻 视野开阔 文风活泼

线上订刊
长按识别二维码

在线订阅《理论视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