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经济前景可能更像1998年

2016-01-13 李慧勇 申万宏源宏观

注:本文首发于2012年9月04日,因近日客户关心,重发此文。


中国经济前景可能更像1998年
结论或者投资建议:
从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看,中国经济更象1998年。经济触底之后并没有回升,而是在底部持续了5年的时间。现在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更多关注的是经济什么时候见底,而真正的应该重视的是经济在底部持续的时间。我们认为在找到的新的增长动力之前,今年中国经济7上8下的状况可能代表了未来的常态。去产能、消化金融风险、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时间,上次用了1998-2002年近5年的时间,这次也可能需要3-5年。
内容摘要:
之所以把这轮宏观经济调整和1998-2002年相比,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确实和当时非常相似,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经济的演变也会和当时比较相像。

首先从需求侧看,都面临着老的动力衰竭和新增长动力匮乏的问题。1998-2002年的经济调整原因有很多,譬如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宏观政策的失误等等,最重要的原因是经过改革开放之后20年的发展,居民的基本需求如衣食和家电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基本得到满足,缺乏新的增长动力。而目前的情况也基本相似,支撑过去10年高增长的两大引擎双双调整,房地产市场增速放慢,出口受到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调整而放慢,中国急需要新的增长动力。

其次,从供给侧看,大量的产能过剩需要消化。相对于需求,供给的刚性和路径依赖性更强。伴随着居民基本需求的满足,1998年前后,中国从短缺经济开始过渡到相对过剩经济,在商务部每半年一次的600多种商品供求调查中基本上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持续下行。而目前的情况也非常类似,不少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价格下行,效益恶化。不仅仅是依附于出口和房地产的重化工业例如钢铁、水泥、煤炭、玻璃等过剩产能需要消化,甚至在风能、太阳能的新兴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也非常严重。这使得一般工业品制造业持续低迷。以PPI为例,从今年3月份开始,已经连续5个月下跌。

第三,从金融领域看,这两轮调整都可归结为资产负债表性质的调整。上次的重灾区是企业和银行(在政企不分、政银不分的情况下实质上也是政府),地方的投资饥渴、预算的软约束,导致企业高负债,银行高坏账,企业负债率高达85%以上,银行坏账率高达30%,基本上都处于破产边缘,国家用了3-5年的时间通过债务重组、剥离三产、下岗分流等措施逐渐消化了企业高负债的问题,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逐渐解决了银行的问题,经济才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次的重灾区则是地方政府和银行,而企业的问题似乎不大。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看,总体情况尚属健康。可能的问题主要在地方政府和银行。经济调整带来的土地收入下降、税收收入下降凸现了地方的债务和隐性债务问题,地方资金压力加大,需要通过开源、节流、变土地财政为国有资产财政等方式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优化,这一个过程总体上呈现收缩性,对短期经济恢复不利。

银行总体上情况比1998年好得多,但同样也面临着经济调整带来的坏账增加的问题,并且经济底部持续的时间越长,坏账暴露的会越多。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率大概在1%的水平,未来2-3年很可能会上升到2%的水平。在坏账增加的情况下,银行理性的选择是惜贷,毫无疑问,这将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使得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再现。

第四,从经济调整的方式看,都是L型,而不是V型,经济在底部徘徊时间都比较长。从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增长看,一般呈现大起大落的特征,但1998-2002年是一个例外。由于去产能、消化金融风险、培养新的增长点所需要的时间明显长于一般的周期性调整,这轮经济调整呈现L型,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L型的一竖阶段。1993-1998年,用了5年的时间。二是L型的一横阶段。1998-2002年,连续5年GDP都在7%-8%之间徘徊(老的统计口径),一直到2003年入世效应和住房商品化效应显现才走出来。这次中国经济调整恰逢全球经济调整,全球都需要新增长动力,需要的时间可能也会比较长。调整应该开始于2007年,到目前已经完成了L型的一竖。从今年开始走L型的一横,从国际和国内形势看,可能也需要走3-5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