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大国大城》:逃离北上广的,终将会逃回北上广

以诺教育 2022-08-16



究竟是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一直以来困扰中国广大年轻人的重大人生选择。


曾经,由于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等原因,逃离北上广一度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为什么大城市不死?为什么最终不是逃离北上广,仍是逃回北上广?


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所著《大国大城》对这些问题做了新的思考。这本颠覆之作以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为基础,揭开了包裹城市化的层层“常识”之谬误。

编辑 | 瞿玮珺



作者简介: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等多所高校,并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参加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


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极具影响力青年学者。



为什么大国梦如此迷人?


为什么作为一个大国非常重要呢?无论从前现代经济,还是从现代经济来说,“大”都有很多好处。作者认为大国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巨大的市场体量所产生的规模经济。


先从前现代经济讲起。古代的中国分分合合,最终还是走向统一,为什么呢?古代的皇帝无非想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收税。《诗经·小雅》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基于这一观念,对皇帝而言,国家当然是越大越好了;


第二件事情也非常重要,就是分散风险。同样一场地震,对于一个小国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却能够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第三方面是安全。中国的“中原地带”以平原为主, 没有什么特别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因此,中国古代历朝,一旦分成若干小国,就战火不断,而一旦国家统一,则相对长治久安。同时,大国在提供国防、保护整个国家的安全方面也有规模经济效应—国家大了,人均军费支出就可以被摊薄。


到了现代,这种大国所具有的规模经济效应仍然重要,而规模经济的好处至少包括:


1、发展战略性产业的能力。例如民用大飞机产业,前期投入非常巨大,如果拥有的市场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就会越低。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三个地方有足够规模的市场满足大飞机产业的发展,即美国、欧洲和中国;


2、对技术创新的容忍。市场规模大、细分多样化,一些细小的创新才有生存的空间,才有足够的时间由小众产品成走向大众产品;


3、公共服务的成本低。市场规模越大(人口基数越大),公共服务的平均成本就越低,但是公共服务的影响范围反而会越广,金融、医疗、教育、文艺等等都符合这个规律;


4、本国货币成为国际国币的可能。市场规模越大,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越大,其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越大,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


就此,作者提出中国越来越需要大国的经济规模和统一的大市场,同时也讲述了目前中国存在的分割问题,即商品市场的分割,和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市场的分割。另外作者也指出当中国的劳动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增长放缓后,城乡间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将会对国家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此,城市化的重要性显现出来。


大城市不死


在《大国大城》中,陆铭对大城市的发展机遇做了理性总结,他认为,来到大城市中发展,发展大城市,不仅对个人来说是有益的,对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型,都是必然选择。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大城市经济活动的聚集以及人口的聚集一定是大势所趋。


同时,经济的集聚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在地区和城乡之间“人均GDP”意义上的平衡发展,从而迈上一条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道路。


谈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作者对比了两种城市规划对人们生活、城市交通的不同影响。一个是高密度、马路多而窄的模式,另一个规划模式则是低密度、马路少而宽。前者因为密度高、人流量大、马路便于行走而容易发展沿街商业,从而使居民生活半径小、便利,更是减少城市的通勤压力。而后者使得服务业呈点状分布,带来人们生活不便、交通压力大等问题。作者指出中国的城市建设更多是属于后者。通过书中的比较,读者可以发现前者也许是中国城市建设更好的借鉴。


有人提出应该“以业控人”,在城市里要“淘汰落后产能”,甚至有些城市采取切实措施清理低端产业。对此作者进行了反驳。作者认为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在一个城市是互补的,高技能者在生产和生活中带动了城市对低技能者的需求,同时,低技能者支撑了城市人口的较大比重。


向城市病宣战


《大国大城》还着重分析了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城市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中,对于发展大城市的忧虑还包括备受谴责的城市病,主要体现在拥挤、污染和犯罪三个方面,作者认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控制城市规模来避免城市病,并在书中提出了“城市病”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很多人都轻易的下结论:人口数量多是导致城市病的原因,但事实却并不一定如此。


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作者比较了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拿上海来说,根据全球情况测算,上海所占中国人口的百分比是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龙头城市的,如果放开人口流动,最终聚集的应该是5000万人左右。相比较东京、伦敦、纽约等国际都市,上海人口并不算多。


关于城市拥挤,作者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大城市的通勤状况得出一个较为积极的结论:人口多或者人口密度大不一定会出现严重的拥堵问题,建设地铁、减少开车等方法也可以保证交通畅通。关于城市污染,作者在书中指出,随着服务业取代了污染较重的制造业,大城市的环境也会改善。而当汽车尾气成为主要污染排放源的时候,汽车技术的改进、人们的出行方式转变会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关于城市犯罪,陆铭教授认为,犯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治理,不必被城市人口决定。


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


作者在本书中先讲大国、后讲大城,引导读者认识大国大城的全局和长期发展。刷新了那些长期以来将“城市病”归因于人口膨胀的认知偏见,以理性触及城市发展中该被照亮的个体权利和公共利益。以一颗热爱中国、盼望中国更好发展的心,向读者讲解、分析中国发展受损的局面、问题和解决之道。


财富学堂学员分享心得


在刚刚过去的12月底以诺财富学堂第一模块课堂上,诺亚研究工作坊、行为金融学模块导师夏春博士,将这本书推荐给以诺学员。


他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城市化的本质与规律的著作。作者以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和实证数据,实诚地探寻了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困境。通过现场学员的感悟分享,你或许可以真正了解,有钱人对城市化、经济、世界、未来的理解,以及关注点是什么。


学员分享一:


《大国大城》这本书从人口的流动、城市的规模和地理位置等几个角度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落后地区的人口向发达城市聚集,促进发达城市的规模和经济总量。同时,由于落后地区的人口迁出,最终可以求得发达城市和落后地区人均GDP的平衡。


初读觉得有理,可仔细琢磨总觉得有些不妥,就像一个人减肥,体重下不去可以长高,理论上可以,实际不现实。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非全是市场经济的因素,例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落后地区作为资源的输出方,对资源的定价并没有绝对的权利。


来看看数据:陕西是天然气主产区,居民用气1.99元/立方米,北京却是1.89元/立方米;中西部作为祖国的大后方,设立了许多军工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长期以来对地方税收的贡献是有限的。


所以政府使用一些行政手段是可以的,一个国家不能只有市场经济一种模式,有些领域就应该是计划经济,只要掌握好度即可。书没读透,还需继续,一点歪论,请大家批评指正。


学员分享二:


决定人类发展轨迹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国家的特色只会在普遍规律下开花结果。


中国的经济体量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了,再过十年中国基本上就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发达是物质层面的,价值观才是文明层面的。


作者指出,当前中国对很多公共政策的思考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制定上缺乏公正性。作者强调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讨论问题去制定政策,必须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理性而有建设性的态度推动社会变革。而方向与方式的正确性正是顶层需要解决的。


学员分享三:


《大国大城》匆匆花了几天kindle上扫读了一下,大致分两部分:第一,城市在经济上有规模效应。是性价比较高的一种人类生存模式;第二,对于国内城市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大城市自然有它好的一面,集约化规模化,在资源利用上效率更高;因为人员流动性、密集型,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创新”会更多,进而促进社会不断加速发展。


至于对待城市病,我个人觉得城市管理者应该是管家,而非家长;他应该制定一些必要规则,提供一个有序合理的环境给城市人居住、生活、工作,而不要当家长啥都要做主发表意见,人为左右城市发展。现在城市管理人员太操心,管理机构个个都像一个独立经营的公司,人(机构框架)财(招商引资、财政支出)权(行政管理)一样都不能放松。


好歹一个公司CEO至少公司各个部门都经历或者多少了解,对于本行业也时时浸润,就这样搞不好公司业绩也要被董事局解聘。何况一个没有搞过公司的人来经营管理城市,那基本和东施效颦差不多。再说经济学家,他们都是将过往历史经济数据、现象人为分析归类,得出一些规律的经济理论,但社会在变,科学技术,人类认知、行为也在变,很难用历史去推定预测未来。就如老师所说:路灯下找钥匙,挺认同这个比喻。个人觉得经济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学习过往经验,当下少犯错、不犯大错;而非神奇到预测未来(那是神和巫师们的工作)。


▼往期好书推荐▼如果今年只能读一本书,你绝对不能错过《快思慢想》
我们正在走向成功吗?《城市的胜利》读书推荐


看见自己、读懂中国、理解世界

被众多学员和教授鼎力推荐的【财富学堂

邀请您和我们一起

从微观到宏观、由浅入深

掌握全球经济脉络

看清未来投资方向!


对得起你一生财富的一次学习

回复#财富学堂+姓名+手机#

或点击阅读原文

将安排以诺学习顾问与您沟通

点击下方进入快速报名通道。


【报名咨询】

以诺专线:400-820-0025-3

(早8:00-晚20:00)


诺亚会员请联系您的专属理财师



更多以诺课程,点击了解详情:

巴菲特 | 斯坦福 | MIT | 山西 | 商业营 | 日本 | 以色列 | 财富学堂 | 以诺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