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 帝 范 蔚 || 如何基于学校实践策划一场有价值的学术会议?

张 帝 范 蔚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3-03-26

导读

以重庆市巴蜀小学连续举办六届的“小学教育巴蜀峰会”为例,通过解读其整体设计与推进机制,探索借力学术会议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



全文共6470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自2015年以来,重庆市巴蜀小学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小学教育巴蜀峰会”(以下简称“巴蜀峰会”),其中所体现的时代性、开放性、互动性及实效性等特点,使峰会成为直击鲜活教育现场的嘉年华、激发各方头脑风暴的智慧场,为基础教育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校本经验与独特样本。那么,如何基于学校实践策划一场有价值的学术会议?如何通过对学术会议的策划、组织、运行、复盘等环节的有效管理,推动学校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通过解码巴蜀峰会的整体设计与推进机制,希望能深入解读峰会背后的管理密码,探索借力学术会议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

 

主题引领:会议策划的着眼点


中小学校举办学术会议,与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举办学术会议应该有所不同,其主题既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要具有明确的实践取向,要面对中小学办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或热点问题。这是中小学举办学术会议的核心和出发点,处于价值引领的地位,引领学术会议的方向。巴蜀峰会的主题引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对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


在主题的确定上,巴蜀峰会主要通过对标党和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要求,通过问题串为设计者搭建思考的脚手架,来寻找和聚焦学术会议的定位。例如: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当前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哪里?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的研究重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经验?面临着哪些问题?……带着这样的追问去思考怎样用学校的实践来回答。为此,学校将主题的确立建立在工作梳理的基础之上,并在这一主题的统领下,制定包括峰会时间、地点、组织者、与会者、组织形式等基本要素在内的实施方案。


例如:2015年巴蜀峰会主题“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确立,就是基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要求。以此为引领,峰会针对“唯学科”与“去学科”两种典型倾向,探索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国家课程为主干、学科育人为基础、“学科+”为主要特征,通过包括学科内融合、学科+学科、学科+生活、技术赋能、评价协同、管理护航等要素的综合化实施方式,回应了国家对“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大关切。


2. 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追问


巴蜀小学一直践行“教育是做的哲学”,要求“所有的探索,都从追问开始;所有的追问,都以实践回应。真心做,做至真”,巴蜀峰会同样遵循这一哲学。基于“在总结中开启”的定位,巴蜀峰会更多是讲老师们“已经做了的”,这样大家有熟悉感、认同感和目标感。峰会现场召开时间是一天半,但相关研究至少持续一年,背后牵动着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


以2017年巴蜀峰会为例,它处于新时期巴蜀小学第三个发展规划总结之际。通过2015年研究课程整体改革,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2016年聚焦课堂,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转化落地;2017年巴蜀小学进入评价攻坚阶段,因此学校将2017年确定为评价改革年,探寻面向未来的学生综合评价办法,由此锁定了“评价”作为峰会主题。这样就做到了峰会研讨的主题与学校整体规划相契合,让峰会工作有系统性、连贯性,又能突出工作重点。如图1所示。



3. 对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导引


当学校将2017年巴蜀峰会的主题确定为“评价创新 驱动未来”时,更多想到的是评价对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导引。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学校将其纳入三年发展规划专题研究,而巴蜀峰会则是在实践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小切口的工作坊研究题目,以开展更聚焦、更深入的讨论。


巴蜀小学“以校为本”的综合评价改革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管理评价等,是一个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评价改革体系。2017年巴蜀峰会重点关注“学生评价”,便是将“以生为本”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作为切入口和主要内容。在经历过知识为重的卷面测试、能力为重的能力达标考试、综合实践能力立意的乐评嘉年华测试等评价探索后,学校在为筹办峰会而进行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以“三力”为表征的学生评价系统。



学术建构:会议组织的关键点

 

学术会议的价值就是研究问题、交流信息、获取知识、发现规律、生成新成果、启发思考。因此,基于实践进行会议内容的学术性梳理就成为其关键所在,进而影响着会议风格与组织形式。


1. 主题解读是学术建构的逻辑起点


会议主题通常反映办什么样的学术会议以及怎样办等问题,是基于实践调研和理论学习提出初步思考后,经过多方讨论、互相比较、反复推敲和精心策划的产物。因此,学校需要对主题的内涵进行准确解读,以保证学术会议任务的完成。


以2017年巴蜀峰会为例,当学校将主题确定为“评价创新 驱动未来”时,就需要进一步明晰:一次聚焦“评价”的峰会,背后有怎样的价值诉求?当评价不再是用“一张试卷”简单“筛”出孩子的优劣高下,而是基于人的发展,那就需要用更多元的方式把评价变“筛”为“泵”,尊重与尊崇,激励与发展,不断唤醒学生的内生动力,促进各美其美、美美共生。为此,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解读:一是评价是驱动教育改革、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一环;二是每年的峰会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经验的提炼,因此会议重点应关注评价创新的实践;三是峰会聚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校、教师,大家借助峰会的平台相互交流与启发,共同推动未来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2. 会议内容是学术建构的着力点


丰富的实践梳理,以鲜明的价值导向为取舍,以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理论为支撑,由此建构起会议内容的内在逻辑,并找到其在实践中的投射点。在巴蜀峰会中,哪一个学科、年级或团队在内容选择上最有代表性,学校便让其牵头峰会中的研讨分享。以2017年巴蜀峰会为例,学校基于前期关于评价的研究,重点关注的学术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评价的理念。学校认为,评价的理念要从评价“是什么样的人”走向评价“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峰会的内容要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学术逻辑的梳理,让峰会基于校本化育人目标,探索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的评价方案。


二是评价的框架。学校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课程评价、信息技术赋能评价、评价结果运用、评价协同机制建设等方面,确立了本次峰会的工作坊主题和有实践探索经验的承办学科团队或年级组。


三是峰会的形式。峰会内容的呈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报告、讨论、演示等,以有价值的内容实现会议的真正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以问题为导向层层剥笋,从而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将理论架构与实践点结合起来,以点印证架构,又以一个点带出整体。




3. 工作坊是促进学术建构的创新点


一次学术会议是否成功,跟与会者是否有好的体验有关,这就需要会议有更多的参与、互动、交流与分享。巴蜀峰会选择以工作坊为主要形式,使其与主旨报告一起,形成完整的、基于学校实践经验的学术成果。像设计一堂课一样设计工作坊,这是巴蜀峰会坚持的做法。例如:2017年巴蜀峰会上,学校基于如何通过评价实现学科特质的转化落地以及如何破解学力评价中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设计了八个教学工作坊,包括“学科特质的实践理解与评价研究(语文)”“学生学业测评的实践探索(数学/科学)”“学生评价结果运用研究与实践(英语/体育)”“表现性评价在艺术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音乐/美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评价效能(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班队)”“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观察与评价(学科课堂)”“项目学习及评价(三年级)”“评价改革助推学校特色发展的案例研究(集团校)”。


学校设计了教学工作坊研究任务单(见表1),提出参会人员参与的驱动问题,进而设计环节流程,将来宾、学校分享者、专家等都作为共同推动话题研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同时,学校还为每一位参会人员提供参与研讨的问题串、资源包等脚手架工具,从而使得参会过程成为共同进行学术逻辑梳理的过程。峰会结束后,与会者带着启发,形成自己的方案离会。



协同推进:会议运行的落脚点


学术会议的价值不仅在于会议本身,更在于其整个过程。学校始终坚持通过巴蜀峰会“改变现场”的价值导向,充分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各主办单位及专家的优势,以卷入更多的人,形成共同解决问题的力量。


1. 在对话中协同推进


峰会聚焦点初步选定后,学校开展了三方面对话。一是校内对话。学校校级领导、课程部组织校内的分组对话,确定承办学科、年级以及核心研究团队。二是专家对话。学校主要基于专家是否在巴蜀的理解上作出研判、在巴蜀的发展上提出建议、在巴蜀的需要上给出方向、在巴蜀的特色上作出指导等方面展开对话,让专家在学术会议中发挥最大作用。三是同行对话。围绕主题,巴蜀小学在全国遍访相关研究有代表性的学校,提前设计交流主题、明确目标任务,同时开展过程记录,实现全员分享借鉴,与伙伴学校共研共学、双向互动、牵手发展、共同提升。赴伙伴学校交流规划表如表2所示。



以2017年巴蜀峰会为例,针对“评价创新 驱动未来”这个主题,学校层面主要围绕如何建立一套校本的评价体系、专家层面主要围绕如何指导一所学校的评价研究、协办单位则围绕如何发现一所学校的评价经验等进行协同推进。这样就让峰会聚合了各方之力,在对话中产生协同推进的化学效应。


2. 在工作坊中协同推进


巴蜀峰会设有前沿信息、实践经验、工作坊研讨和总结提升等环节,其中,工作坊研讨是重中之重。工作坊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坊主是“一把手”,全权负责人员组成、研究推进、时间安排、流程设计、资源运用、工具开发、经费预算等所有事项。学校打破管理、校区、学科界限,从全校范围内遴选一位在工作坊研究选题方面具有深入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坊主的学术支持。参与研究的教师依托工作坊开启峰会的过程性、深度化研究,实现“共同战斗,共同成长”。工作坊协同推进安排表如表3所示。



在工作坊中协同推进的板块通常分为校内研讨、校外协作、任务发布等环节,这样的研究机制,给了学校承办学科、年级、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以此形成核心研究小组,在后续时间里进一步共同驱动研究主题的深化。在协同推进过程中,工作坊选点是需要认真探索的环节,主要是基于已有经验的总结梳理,核心研究团队形成峰会的学术框架。一方面是与各学科、年级组讨论,让会议研究的内容从教师的实践经历中产生,不突兀,有基础;另一方面则是与合作单位对话,汲取各自的研究成果,共识共行。


3. 在实作中协同推进


每一届巴蜀峰会都汇聚起多方的倾力合作,它不是少数人的峰会,也不是表演性的峰会,而是更多强调在实作中的协同推进。其板块通常包括会议发言、分组模拟、全面预演、现场呈现等环节,聚焦于主旨报告的研讨,各工作坊方案思路的分享交流借鉴,以及全校各部门、各工作坊、各环节的全流程演练,以此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进,不断迭代前行。


巴蜀峰会的时间安排通常是一天半(见图2)。以2017年巴蜀峰会为例,第一个半天(第一天上午),内容包括行政官员发布权威信息+PISA测评专家打开视野+前沿学者研究报告,旨在拓宽视野,引发思考。第二个半天(第一天下午),内容包括“学科素养的实践理解与评价研究”,聚焦校本表达-课程实施-评价协同的整体思路;课堂观察、学业测评、结果运用各选一个侧重点深入研讨;德育成长性评价和项目学习与评价,聚焦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发展;评价助推学校特色,以管理的视角反观评价的建立与推动作用的发挥,其中学校发布实践报告是过去一个阶段研究成果的梳理,而工作坊则是最直观的经验互动分享,共同组成学校的主要研究经验。第三个半天(第二天上午),内容包括“学术观察”回顾分析、“互动沙龙”兼听则明、“大会总结”梳理得失,旨在激发思维火花,升华主题,由此及彼。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同步设计了网上直播的形式。


 

总结升华:会议复盘的生长点

 

一所学校举办学术会议,意义何在?在巴蜀小学,“峰会”并没有高峰、顶峰之意,也无意“领先”,不是权威,而是取更深层的含义,即敏锐,意在思维敏锐、思想碰撞、思想创新。因此,会议之后在总结中升华,便是实践与研究新的生长点所在。


1. 复盘:让学术会议成为育人资源


作为一种结构化的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复盘能帮助管理者更科学、更规范地将经验转化为能力。每届巴蜀峰会结束后,一方面,学校组织教师及时对相关材料进行系统整理,不仅可以为下次峰会提供有益借鉴,而且资料的搜集、阅读、分类过程,也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促动教师养成反思归纳的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开展管理部门、教研组等不同场合的分享,引导教师从会议和研究中提炼育人价值,使其发挥更大作用。表4为巴蜀峰会资料归档目录。




2. 可视:让学术会议能够处处可见


所谓“可视”,就是让学术会议的成果能够对接鲜活的教育现场,为教育教学的实践创新提供案例。每届巴蜀峰会结束后,学校会邀请每位教师“去回忆、去发现生命中那些温润的人,那些动人的事”,然后通过阅读或教师例会分享这些故事,以此汇聚更多教师背后的思考与行动,让更多教师感受到学术和团队的力量,共鸣共情,共识共行,让峰会的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随处可见。 


例如:学校将“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研究凝练为“学科+”教学成果上报,在获得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之后,便展开了新一轮调研,拟定行动计划,以展开“巴蜀名片、人人代言”的主题实践活动。首先从解决专业发展的基础问题出发落实“我愿代言”;然后到用技术作为引擎改变教与学以提升育人能力的“我能代言”;再到用工具撬动学习、以资源为支撑、用资源实现自主,找到“学科+”成果深化之课程综合化教学新形态,让每位师生在“教·学工作坊”中共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的“我有代言”。表5为学校设计的“发现成长中的巴蜀精神代言人”框架。


 

2017年巴蜀峰会,共话评价,精彩呈现。台前幕后的巴蜀人,从不同角度,在倾情付出中共同经历、彼此滋养。巴蜀人更加从容而淡定,更加悠然而豁达,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内心尺度”和“内在升级”,在做的哲学中温润自己。

 

3. 治理:让学术会议激发内生活力


学术会议的组织一般是从开几天会、哪些人参会、在哪里开会等更为具体的事项讨论开始的,然而研究要深入,会议要实效,仅仅有对已有经验的发散思维和碎片化思考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会议结束之后定人、定时、定责地对照总结,这样才能使工作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使过程研究的经验成为学术会议的成果,才能将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统整,激发共同创造的活力。


巴蜀峰会作为巴蜀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平台、反思平台、交流平台,通过系统规划、清晰选点、充分对话、实作演练等有效方式,赋能各学科、各年级、各教师、各协作共同体,让清晰的目标和开放的过程带给现场和参与各方充分的展示和提升空间,从而激发了共同创造的活力,推动了学校开放办学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张帝,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范蔚,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11期文章回顾 


谢   凡 | 走向“协同共生”的学校管理变革

夏青峰 | 持中守正:北京中学的教学改革基本逻辑与初步探索

谢   凡 | 夏青峰的创造与坚守

钟祖荣 | 首都教育 · 首善标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北京模式探析(10期)

李   雯 | 从基础教育教学获奖成果看北京教改基本走向

柴纯青 | “首都教育现代化”语境下的北京课程与教学改革

丁   杰  徐   蕾  孙朝仁 | 集团化办学进入新阶段后的效能评析与路径探讨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11期 · 学校文化

文章原题《学术年会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管理密码——以重庆市巴蜀小学六届“小学教育巴蜀峰会”的策划与实施为例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稿件查询:010-82089176
邮发代号:82-372(国内) M4238(国际)
                ISSN 1002-238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CN11-2545/G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