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俞国娣 || 杭州崇文教育集团:以新学校时空观构建学校新样态

俞国娣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3-03-26

导读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基于儿童发展规律,以重构学习时空为突破口,构建起灵动开放的物理空间、乐学善思的知识空间、友好互动的交往空间和多维立体的体验空间,以此撬动学校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变革,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


 

全文共4370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师生、课程和环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当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校仍将教师与学生、书本与现实、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两对立,学校教育集中表现为单一化的时间设置和封闭化的空间设计,忽视了不同学生个体特质以及人与人、人与环境持续互动的过程,不但难以落实因材施教,也无法为学生提供全轨迹的学习支持与指导。当前,“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为此,学校教育应从“实体哲学”走向“关系哲学”。这意味着学习是在“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主体“同客体、同他人、同自身对话的重叠性交互作用”中生成。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将“双减”看作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鉴社会空间生产理论,从重构学习时空入手,采取“规划-实践-调整-改进”的迭代思路,创设了灵动开放的物理空间、知识空间、交往空间、体验空间,并以此撬动学校课程、教学和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变革,使得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场所,更是师生共同生活成长的地方。


 



建立新学校时间观,进行学校时间重构

  

时间是学校最特殊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传统学校生活中,时间管理具有极强的预设性与权威性。一旦时间表确定,则轻易不能更改,所有师生都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在规定地点开展规定性活动,无论这一活动是提前完成还是尚未结束,都只能也必须按预定时间表结束。在新的学校生活中,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时间与时间规划的真正意义,让时间为学生和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习为时间所钳制。


首先,明确以生为本的时间管理理念。学校的时间安排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长需求,关照师生和家庭的真实生活需要。学校应该突破传统时间安排的刻板性,在不增加时间总量的前提下,弹性设置教学时间、作业时间、活动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并通过大小课、长短课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长短不一、灵活自由的教育教学时间布局。


其次,基于学习规律科学确定时间单位。为使师生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我们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将每个基础课时模块时长设定为30分钟,包括8分钟的课堂作业时间,这样既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的注意力消耗,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内容(见表1)。其中,短课时一般小于30分钟,如15分钟的学生谈话课、自主学习课等;长课时通常在30~150分钟,主要用于开展实践性课程,以保证学生能够完整体验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如跨学科主题课程就需要2~4个模块。目前我校尝试每周拿出一天来开展“无铃声日”,这一天的上下课时间由师生根据学习情况自主把握。


再次,基于实际需要灵活设定时间安排。我们通过实行错峰到校、离校时间以及设置闲暇时段,提供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可选时段,进而形成了“一生一策”“一生一表”的崇文实践(见表2)。这样既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为家长的接送提供了便利,有效缓解了师生和家长的身心负担。




建立新学校空间观,进行学校空间创新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当下,很多学校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原则,通过整齐划一、均质规整的学习空间设计,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固定在若干相对安静私密的建筑网格中,使校园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在创新驱动时代,我们亟须对学校空间设计进行重新审视,应让学校摆脱工业时代的方方正正,成为一个色彩鲜明的多功能教育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等需求。


1. 构建灵动开放的物理空间


我们在校园内以黄、蓝、白为主色调,进行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教室内打破传统秧田式课桌椅布置,划分为学习区、资料查阅区、讨论区、办公区等,满足师生教学、讨论、研究、休闲等多元需求。我们还在校园内设计了港湾家园、阳光农场、探究空间、艺术走廊、法布尔湿地等公共空间,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同时从满足生活功能出发,设计了饮食空间、健身空间、放松空间。


2. 创设乐学善思的知识空间


多年来,我们秉持“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的原则,为学生构筑了融会贯通、乐学善思的知识空间,让知识不只存在于教科书等静态文本中,更源于学生与书本、生活相互作用时获得的一切经验。一方面,我们合理突破固定的教材章节,以核心概念为单元进行任务设计,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计开发多主题跨学科课程,打开学生学习的“知识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我们借助虚拟场景、混合学习等现代技术手段,把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搬进”学校,开设“科学家”等科普课程,从而将学校打造成为虚实结合、内外联通、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乐学的浸润式学习乐园。



3. 营造友好互动的交往空间


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社会性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空间创设。学校积极探索多模态互动模式,创新班级组织形态,拓展了师生、生生、师师交往空间。如我们在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学,两位教师协同负责班级课程、活动及管理工作,通过更多的师生相处与陪伴,全方位地观察与指导学生,建立亲密与支持的师生关系;其他年级实行教师走教、学生走班,由此促进师生流动,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圈。此外,我们为教师增设了环境优雅的“教师生活吧”,教师可以在这里休息、批改作业、交流心得、和学生谈心,有助于调节因工作负担过重引发的负面情绪、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同事关系。


4. 创设多维立体的体验空间


为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搭建了多元的学习成果展示平台,如在教室内设置多面信息发布墙,在教室外墙设置文化墙、展示架,用于张贴学生各学科的优秀学习作品并随时更新,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风和学风。我们还开发了“走进社区”“国防教育”“生存体验”等多种体验类拓展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部队、农村,丰富体验空间,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在新时空观引领下构建学校生活新样态


1. 从师生现实需求出发,让空间彰显教育属性与育人价值


首先,让教室空间更加温暖安全。在教室内,学习区布置了围坐的桌椅,方便学生4~6人一组开展学习研讨;资料查阅区摆放着电脑、书籍和其他学习设备,方便学生查阅资料;教室一角设有教师办公席,方便教师全天候陪伴孩子的学习成长;休闲区设有“温暖角落”,里面摆放着舒适的沙发、靠垫和地毯,能够满足师生学习、休闲等多种需求,还能赋予孩子们“家”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其次,构建多样化公共学习空间。在港湾家园、阳光农场、探究空间、艺术走廊、法布尔湿地等公共学习空间中,孩子们可以学习体验各种各样的兴趣课程,在阳光农场里经历播种、培植和丰收的完整过程,在探究空间里开展科学探究,在艺术长廊里进行艺术作品展示,在法布尔湿地开展湿地动植物研究等。


再次,让生活空间更加温馨便利。如学校的“能量补给站”“健身空间”“咖啡吧”等生活场所,方便师生在教学之余愉快地享受下午茶,舒缓筋骨,强身健体。


2. 构建主题课程体系,让知识学习链接学生真实生活


我们以国家课程、学生经验和生活需要为原点,设置了融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定制性课程为一体的“生活化”主题课程体系,提供学生丰富的内容选择。如定制性课程以学生专长和特殊需求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包括“创新实验室”“演讲与口才”“小作家”“艺术心灵疗愈”等内容。我们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同步设计综合性、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课后不另外安排书面作业,以此有效解决分科教学带来的纸笔作业过多等问题。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空间,我们尽力打通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以此配合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例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自行研发多个时长3~5分钟的短视频课程“微微课”,内容涵盖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定制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知识点进行学习,好比身边多了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充电站”。


3. 变革教学组织形态,实施螺旋进阶的教学方式


在新学习时空下,为了让儿童经历真实、可选择、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态,采取游戏式、主题式、项目式螺旋进阶的教学方式,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进而实现教学的提质增效。如在主题式教学中,我们根据低段儿童整体认知要优于部分认知的特点,以“知识统整、能力导向”为原则,通过主题协同一个或多个学科内容,设计系列主题学习任务。如在六年级“我的学校”主题课程中,我们以“学校”为主题,整合语文、数学、体育等课程内容,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测量、绘制校园平面图任务中,学习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在“细说崇文”任务中,结合平面图绘制,运用“详略得当”的习作方法介绍学校;在“定向越野”任务中,把绘制的平面图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构建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全视角全过程追踪学生成长


科学合理的评价能有效缓解教育“内卷”现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认为,考试不只是为了评判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而是要看学生能否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实践创设了具有“多主体、互动式、全视角”特征的校本化评价体系,围绕生存基础、身体素质、社会情感、传统美德、公共素养、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八个模块细化相应评价指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更关注其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的形成。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我们坚持教师、学生、家长多主体评价,并采用档案袋、日常记录单、情境化测评、自主申报特长、创新实验室发布会等多元评价方法,全视角、全过程追踪学生的成长。


学习时空的重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我规划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渐增强。同时,由于丰富的课程供给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数量和作业量大幅减少,家长的接送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得以减轻,他们正从已往焦虑的教育委托者转变为孩子终身学习的同行者。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校长)




1期文章回顾
 


姚训琪 | 华南师大附中:以“自华教育”赋能百年老校高位发展

崔若峰 | 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

王淑清 | 《家庭教育促进法》视域下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褚宏启 | “双减”要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孙金鑫 | 重构学校生活

刘莉莉 | 全链条推进“双减”:让基础教育回归良好生态

田   俊 | 北京十一学校:让师生过一种从容自然的学校生活

刘希娅 | 重庆谢家湾学校:“双减”下的学校生活重构

余   颖 | 南京师大附小:以系统变革重塑学校生活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1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稿件查询:010-82089176
邮发代号:82-372(国内) M4238(国际)
                ISSN 1002-238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CN11-2545/G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