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滕亚杰 || “学校是座美术馆”:让美成为学校生活底色

滕亚杰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3-08-28

导读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基于“学校是座美术馆”的理念,探索构建大美育场域,形成多方协作的美育新格局。



全文共4386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追求美是根植在人类身体和灵魂中的内在驱力,美就是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实践的智慧、创造性和自我净化等本质力量的显现,美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提高人类自身,即全体学生和全体国民的社会生活精神内涵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实践中往往存在对美育工作认识不足、定位窄化、功能弱化、资源匮乏、管理缺位等现实问题。


如何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如何使美育彰显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在“学校是座美术馆”的理念引领下,将美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打造大美育场域,形成了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创新开放的美育新格局。

 



立足学生生命成长,构建“学校是座美术馆”的大美育理念

 

美育在综合育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不容忽视的基础性作用,缺失美的教育,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首先要从传统的人的“个体情感教育”转型到包括生态伦理的“人类终极关怀”,它不是在传统美育之外建设一个与之并列的美育范畴,而是对于传统美育的超越与彻底改造。可见,美育绝不仅限于开设几门艺术类课程、学学唱歌画画,而应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基于以上思考,灯市口小学将服务学生幸福人生作为美育的终极价值追求,重新审视学校美育的边界,提出“学校是座美术馆”的大美育理念。借鉴《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中的定义,即“美术馆是造型艺术的博物馆,具有收藏美术精品、向群众进行审美教育、组织学术研究、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职能”,我们认为,“学校是座美术馆”是指把学校建成像美术馆一样的地方,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美的熏陶。


具体而言,对内,学校“化身”为美术馆空间,通过引进名家作品、展出师生美术作品,并围绕馆内藏品和空间等开展文创课程、名作赏析课程、小小讲解员课程,使学生成为这座美术馆的欣赏者、交流者、创造者;对外,学校发挥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优势和临近中国美术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教育文化场所的资源优势,向周边单位和学区提供展馆资源,充分挖掘美育实践中的社会服务功能。美育从“特定空间”延展到“无限场域”,这意味着学校美育理念的深刻转变。


 



“四维一体”整体发力,形成面向人人的大美育实践体系

 

美育的转型升级是全校师生的共同使命,这既是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秉持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课程体系、德育活动、特色社团、馆校合作上发力,“四维一体”推进美育实践,形成了面向人人的大美育实践体系。


1. 以美育人:系统构建“光彩”课程体系


我们将美育嵌入学校的多元课程体系,基于“生本、自主、开放、创造”的课程与课堂文化,从基础性、丰富性、综合性三个层面,构建了涵盖“德·彩”“文·彩” “健·彩”“美·彩”“创·彩”“劳·彩”“综·彩”等七大板块的“光彩”课程体系,旨在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其中,“美·彩”课程板块即艺术与审美类课程,下设音乐、美术、书法、戏剧、京剧、舞蹈、古筝、打击乐等共计33门课程,仅美术类课程就包括油画、版画、国画、剪纸、彩塑等,为学校成为“美术馆”奠定了基础,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一方面,我们引导教师通过跨学科融合,将美育嵌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受到美的浸润。同时,学校整合美术、音乐、人文、自然、社会等学科,以美为媒,开发各类主题式综合实践课程。如学生在“戏剧”课程中研读剧本、绘制海报、学唱插曲、创作道具,在“中轴线文化”课程中捏城楼、画城门、做瓦当等,使能力和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开拓“课堂在窗外”的综合社会实践资源,鼓励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开展欣赏课、艺术体验课、创意课、设计课,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2. 以美育德:融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蔡元培曾提出:“欲养成公民道德,不可不使有一种哲学上之世界观与人生观,而涵养此等观念,不可不注重美育。”为充分发挥美育内在的德育功能,学校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美育元素,常态化开展了多种类型的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在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要节点,在全民共同抗击疫情期间,在北京冬奥会来临之际,学生手绘海报、自创绘本、设计主题邮票和明信片等以艺术为媒介贡献自己的力量、讲述心中故事。再如:学校定期开展戏剧节,全学科全员全方位普及戏剧教育,“班班有剧社,人人都参与”,孩子们可以担当小小剧作家、导演、剧务、配乐、戏剧节logo设计师等,有的甚至自愿担当道具,甘做绿叶。这些主题实践活动以美载道,潜移默化地触动学生情感深处,实现了美育与德育的交互作用,从而让立德树人真实落地。


3. 以美创美:着力打造精品特色社团


学校通过打造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美育精品社团,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美育实践,让美育之花处处绽放。以被评为“北京市金帆书画院美术分院”的灯小美术社为例,学校美术社团以“绘画、绘美、绘德”理念为引领,打造了泥塑、定格动画、纸工、动漫画、油画、版画、国画等七个美术分团,为学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学校金帆合唱团以“唱歌、倡德、畅想”理念为引领,多次代表北京参加国家级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彰显了中华少年的文化自信。学校金帆话剧团以“演戏、研理、衍德”理念为引领,结合社会热点、生活故事演绎了众多原创音乐剧和儿童剧等,排练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懂得了“戏比天大”,懂得了责任、团队、合作、坚持,懂得了真善美。精品特色社团不仅让孩子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养持续提升,更激发了孩子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目前我校拥有北京市金帆合唱团、金帆话剧团、东城区星光京剧团、育星曲艺团等共计33个艺术类社团,它们已成为学校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美美与共:整合探索馆校联动共育机制


学校利用区域优势,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开展美育工作,打造了馆校互动互联的协同美育机制,让学校美育在高位平台保持高质量发展。


一是与专业机构合作,促戏剧教育扎根课堂。2014年至2020年六年间,灯市口小学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合作全面打造戏剧课程,包括基础表演、形体舞蹈、剧本赏析、英语戏剧、即兴表演等,并且在各年级以必修课、选修课和社团课等形式进行全面普及,使每个孩子都成为戏剧教育的受益者。其中,学生版大型童话音乐剧《马兰花》成为学校经典剧目,多次登上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舞台,并被列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60周年院庆展演季剧目、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闭幕式剧目。近年来,学校戏剧教育涉及剧目越来越丰富,包括英文剧、话剧、默剧、歌舞剧等,并不断探索原创剧。学校金帆合唱团和金帆话剧团的学生共同演绎的原创儿童剧《小红军》亮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校园戏剧展演活动”。随着学校戏剧文化愈加浓厚,我们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作,成立教师“力行”戏剧社,让教师们从讲台走上舞台,公演话剧《雷雨》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二是与专业场馆合作,让艺术教育面向全体。2021年灯市口小学第五届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艺术教育空间开幕,开幕式上学校被授予“中国美术馆美育实践基地”,成为全国第一所被颁牌的小学。我们与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签署合作备忘录,达成包括开发国家美术课程、展示优秀学生作品、组织特色社团活动、开展公益活动及促进教师综合发展等五个方面的项目合作。借此,师生走进中国美术馆,接受浸润式美术课程;学生担任“小小讲解员”,为新时代人物塑像巡展做导赏员;教师与美术馆共同研发版画特色课程等。依托周边美术场馆资源,学校已连续举办六届书画展,面向公众展出学生作品累计五千余件,种类覆盖素描、水粉、油画、版画、国画、泥塑、装饰画、儿童画、手工制作、传统工艺、书法等十余类。此外,学校还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美术馆携手开展“以戏入画 以美传薪”跨界艺术体验活动等,使学生在浓厚的美育氛围中,打开审美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重塑审美场域,营造沉浸式的大美育生活空间

 

1. 打造校园复合空间:让学生与美真实相遇


为进一步丰富美育载体、营造美育氛围,学校重塑空间,打造了一个美术馆和九个博物馆。一个美术馆即炫彩美术馆,九个博物馆即校史博物馆、教师博物馆、绿色生态博物馆、南海贝壳博物馆、书法文化博物馆、奥运博物馆、篮球主题博物馆、京味文化博物馆、安全教育体验馆。


在我们看来,空间是课程的载体,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学习的场域,具有浸润美育的作用。比如:篮球主题博物馆不仅陈列着中国篮球发展史资料、学校篮球发展老物件,也收集了师生设计的篮球主题吉祥物和海报;京味文化博物馆汇集了学生们在美术、综合实践、劳技等课程中捏门墩儿、做门钹、画兔爷的诸多作品……再如:炫彩美术馆建在楼道,这也是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它与学校各个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大美育场域,聚合承载学校文化、展示学生作品、学习校本课程等多元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炫彩美术馆首展也是学校第六届书画作品展,展现了众多名家作品、学生作品和新时代人物塑像等。以此为契机,学校举办了“向美而生 以美育心——‘学校是座美术馆’”美育实践研讨会,围绕美育教学和美育课堂进行了深入研讨。直观、感性的“艺术馆式”教育,将学校这座“美术馆”变成学生与美相遇的生动空间。



我们追求美育成为一种“真实的教育”“真实的熏陶”。由此,在师生的共同创设下,班级电子屏变成“班级画展区”,测温棚被装饰成“花房”,窗外的普通墙壁和体育馆楼梯间的墙壁被转化为一幅幅“绿色的森林”壁画、“篮球的四季”长幅壁画,就连卫生间都被彩绘成了海洋、沙漠、蒲公英主题的空间,这些美好的元素点缀着学校美的生活。


空间场域的变化,既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实践美的方式发生变化,也让教师传播美的方式发生变化。让美在学校里像空气一样重要,人人参与、时时可见、处处可感,让美成为儿童生命中的底色,让师生在美的浸润中“诗意地栖居”,这正是我们的初衷与期待。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校长)




3期文章回顾
 


崔若峰 | 从将就到讲究:追求美的学校教育

褚宏启 | 教育之美:以“美的教育”培育“美的人”

马   宏 | 守正创新:永续生长的巴蜀之美

王淑清 | 马宏:当卓越成为一种习惯

张东娇  董  静 | 当代学校管理的美学观察

黄兴力 | 从具象走向意象:校园建设的美学回望

张云鹰 | 构建学校美学格局:让师生享受生命的美好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3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刘   姣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稿件查询:010-82089176
邮发代号:82-372(国内) M4238(国际)
                ISSN 1002-238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CN11-2545/G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