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题教育】校领导这样谈体会 |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将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大学教育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将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大学教育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副校长唐晓林



2023年5月4-12日参加学校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学习,通过专题辅导、集中研讨、集中自学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经验和本质规律角度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性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和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彰显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彻底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要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凝聚强大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将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大学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文化自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3.文化自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4.文化自信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在大学思政教育中,要讲好优秀中国共产党员无私奉献故事,彰显榜样人物的人格力量;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故事,彰显中华民族人文底蕴优势;要讲好当代青年逐梦圆梦故事,促使青春梦与强国梦同频共振。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工会创办的职业学院,我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践行“用劳模精神感召人、用劳动精神培养人、用工匠精神铸造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劳模教育学院的特色德育品牌、“非遗·国匠”特色美育品牌、“四位一体”特色劳育品牌、“匠心文化”一站式全方位育人社区品牌打造我校“三特一全”育人体系,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校园处处蔚然成风。

三、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千方百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是优化类型定位,明确职业教育独立形态的本位逻辑;

二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目标逻辑;

三是完善体系布局,满足人民多元化职业教育需求的结构逻辑;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功能逻辑;

五是改革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治理逻辑。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感召下,我们将继续努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大势、顺应趋势、发挥优势,在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滑动阅读更多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好、运用好

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副校长王荣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遵循。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两个结合”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和途径。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必须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确保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一、两个结合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综合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条,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答案,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下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二、“六个必须坚持”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念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身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做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三、对干校工作的要求

(一)坚持干校姓党、党管干校。

坚持党对党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办党校的根本经验,也是推动干校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如果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条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四个服从”,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环节。这都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停留在表态上,要落实在行动上。我们都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到心中有党,这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情,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必须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到“两个维护”要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中,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如果连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不担当不作为,把党组织交给的“责任田”撂荒了甚至弄丢了,那就根本谈不上“两个维护”。

(二)干校要为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党的工运理论尽职尽责。

现在理论宣传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的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少。理论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研究深入,阐释才能透彻。我们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充分发挥干校的学术优势,和处在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的地域优势,加强对工运理论的研究阐释工作,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党的工运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广东特色研究深、阐释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三)培养造就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干校各方面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政治强、信念坚、业务精、作风正,斗争意识强、抗压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理论修养是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对干校的同志们来说,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得越牢靠,政治站位就越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越强,观察时势、谋划发展、防范化解风险就越主动。要多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真正体悟马克思主义大本大源,切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点抓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理论上的清醒筑牢政治上的坚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其次,作风建设是关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员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上的名师大家之所以被人铭记怀念,不仅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也在于他们具备崇高的师德师风。在广大学员的心里,他们就代表着共产党人的典型形象。要加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引导干校教师潜心治学、虔诚问道、悉心育人。要敢抓敢管、严抓严管,让学员一进干校就感受到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下大气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强、信念坚、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干校人才队伍。加快推动建立既区别于公务员又不同于普通事业单位的党校教师管理体系,强化政策支持、机制保障。要深入实施名师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有影响、有声誉的名师大家,这是干校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朝这个目标持续努力。

滑动阅读更多





为广东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纪委书记黄一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10-4.13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一、广东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前列

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和创新能力最强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政策引领下,广东省加快了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从经济结构特征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形成了以出口贸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结构,对外交往和贸易活动频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广东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行业比较发达。同时,也正在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以提升其产业结构和科技含量。从市场需求来看,由于广东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商贸中心,现在依然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广东有着较高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能够满足各种高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广东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几个优势。地理位置:广东靠近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圈接轨的重要门户,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为中国进一步开放和融入全球经济提供很好的支撑。经济实力:广东是中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发展了制造、贸易、物流和金融等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GDP总量和人均收入居全国前列,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才优势:广东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和创新能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吸引了大量人才聚集。海内外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广东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政策支持:广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广东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当地投资兴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广东的制造、贸易、物流和金融等产业形成的完整产业链和生态系统,不仅要有高科技人才、服务业高素质人才、还要有大国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我校的许多专业与广东经济相匹配,而我校的工匠学院又已经在为产业工人培训提供了许多优先的社会服务。

二、高等职业院校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校主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上发挥作用。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学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校在科技创新和前沿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先进技术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高校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创新。高校可以通过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政策建议和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事务,为社区提供健康和文化活动等服务。高校也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教育和研究,高校可以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并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声誉。

三、南华如何优化人才培养、产业工人培训方案以适应广东的经济特点,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为广东提供各方面优质人才

(一)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实地考察调研海洋渔业、生态保护、港口运营、水资源配置、特色种植业等工作,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广东广大党员干部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化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部署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调查研究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要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谋划推进调查研究工作,对照中央工作方案要求,紧密结合广东实际,精准选题,深入研究,找准症结,形成务实管用的办法,推动解决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更好服务科学决策、推进工作落实。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攻坚克难,坚持系统观念,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加强工作协调和衔接,不断提升调查研究实效。

具体地说,我们要围绕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深入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带着问题去调研,再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做到调查研究以指导实践为导向,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加快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

(二)“五育并举”做好“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构建有南华特色的“五育并举”工作体系,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功能全面提升。

坚持“以德立人”,着力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

学工部牵头马院、劳模学院、各二级学院深入构建“用劳模精神感召人、用劳动精神培养人、用工匠精神铸造人”特色德育工作育人体系。打造“劳模教育”特色德育品牌,开展新型育人探索。

坚持“以智育人”,着力构建完善的智育工作体系

各二级学院着力打造“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一是以强化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目标,开设专业导学模块,指导学生制订学业与岗位衔接的发展规划,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二是以拓展学生技能为目标,结合专业社团建设创新组织开展活动。三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采取多元引进及自建的方式搭建“进阶式”课程体系,形成对学生从意识养成到知识叠加,从头脑风暴到躬行实践的培养格局。四是以增强学生其他需求为目标,开发建设校内学生学习的知识模块。

坚持“以美化人”,着力构建完善的美育工作体系

艺术修养对于提高学生高素质的形成有以下积极影响。一是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品位。这种培养对于许多职业非常重要,尤其是与设计、广告、媒体等相关的领域。二是增强创造力。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创业、营销推广、产品设计等有积极作用。三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参与艺术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这些技能能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以后职场的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四是加强心理健康。艺术活动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身心健康对于在校的学习表现、将来的工作表现和职场竞争力都有积极影响。

学校将美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纳入发展规划,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校美育工作。完善课程教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活动、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将美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全面落实美育课程教学计划和任务,探索构建了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丰富课程资源,引入米画、茶道、书法等“1+N”特色美育课程及美育网络课程,同步打造“非遗·国匠”特色美育品牌。重视艺术社团建设,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每年邀请书法家、画家、非遗传承人等为学生表演、授课,辅导学生开展相关美育活动,推动美育普及提高。

坚持“以体健人”,着力构建完善的体育工作体系

良好的体能对大学生高素质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帮助。一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在现代社会,许多工作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如体力、耐力和灵活性等。优秀的体能可以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竞争力,增加成功的机会。二是增强自信心。保持良好的体能不仅让大学生在外形上更为健康、自信,也能够提升他们的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从而有更强的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三是促进学业表现。有研究表明,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大脑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增强学习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体能也可以使他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学业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四是增强身体抵抗力和健康状况。长期坚持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身体素质,降低患病的风险,有利于维护健康状况,从而让大学生更具活力、精力充沛地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体艺部已在进一步抓实体育教育工作,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确保完成高职体育必修课程108学时。健全完善体育评价体系,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教学效果、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学生运动技能等级、学生参与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频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理安排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学生每天1至2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素质明显提升,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训练计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

坚持“以劳塑人”,着力构建完善的劳育工作体系

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打造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实施劳动素质学分,将劳动素质学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开展校内服务性劳动、校外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培育社会公德,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打造劳动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做好过程性评价,开展学生劳动素质监测,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三)做好社会服务,做好做优产业工人培训

进一步发挥“1+1+N”产业工匠三级培养体系,促进了广东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滑动阅读更多





最近在“芒”啥呢?

英语口语怎么练?省赛一等奖学姐告诉你

    06/05这个特殊的日子你要知道🌿


融媒体中心


制图|马倩怡

来源|党委组织宣传部

编辑|罗伊敏 谢瑶

责任编辑|梁萍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