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泪的记者,也曾是军人……

中国记协微信 央视军事 2024-06-22

“那一刻

我想起了我的迷彩青春

和那份引起许多人心中共鸣的赤诚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一场直播,一个瞬间

因为一件特殊的作品和讲解

这位记者流下了热泪

……

她想到什么?又因何流泪?

这篇记者手记

分享她的故事



(本文作者:王吴恺馨)

4月19日,第22届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这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模型博览会,参展的作品有近2/3是军事类模型。作为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融媒体部的一员,我接到了要在博览会现场进行移动直播的任务通知。从接到任务到正式直播只有2天,而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直播。没想到,直播前一天,展商尚未完成布展,这也就意味着直播现场的情况充满未知,一切充满挑战。办法总比困难多。18日晚上7点,我一次次在施工场地认路,一个点位一个点位询问主办方,心里慢慢有了底。过程中,一件作品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名叫陈澍。陈澍在军迷圈里颇有名气,一双巧手,“神还原”了许多军事名场面。这次展会他带来的是场景模型《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个作品他用时整整一年,手工制作152个人物模型,再现了喀喇昆仑那场英勇战斗的场景。作品之前一直处于保密阶段,这次是首次展出。写下这篇文章时,我都能回忆起自己第一眼看到这个作品时的震撼。为了确保直播效果,我们在前期沟通时,只是简短聊聊。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谈话,我们两人都有些泪眼婆娑。直播前一天晚9点多,踩点结束。回家的路上,我一路无言,心里头想着那件作品,默默地给自己加油鼓劲。

第二天,直播如期开始。陈澍是我直播中采访的第4位嘉宾,我们聊的第一个问题是作品的创作初衷。他说,一年前他看到一张照片,一名解放军战士以标准的军姿,静静伫立在陈红军烈士的墓前。那名战士看到拍摄者后,转过身眼眶湿润地说了句“谢谢你来看陈营长”,正是这一幕触动了他。从那开始,他想用一件作品,让大家了解那场战斗、了解我们的军人是多么辛苦、多么不易,他们为保卫祖国和人民,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真情总是相通的,听到这儿,我的眼眶已经有些湿润,但为了直播顺利进行,我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他还告诉我,整个作品他最喜欢、最感动的部分是陈祥榕烈士。当时,陈祥榕看到营长和连长被围攻,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挡在陈红军营长身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救我的营长和连长”。因此,陈澍在作品中定格了那一瞬间。“他当时只有19岁啊……”这是采访中陈澍对我重复最多的话,说着说着,他哽咽了,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是啊,他只有19岁,在本该被人庇护的年龄,却勇敢地挡在战友的身前。陈祥榕妈妈在知道自己孩子牺牲的消息时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他的连长回答:“祥榕勇冠三军!”作品中,陈祥榕的照片旁摆放着他最爱吃的桔子和他的头盔,头盔上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格外醒目,那是牺牲前,还不满19周岁的陈祥榕写下的誓言。当时,陈祥榕的班长问他:“你一个‘00后’新兵,口气这么‘大’。”陈祥榕回答:“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我也会这么做。”陈祥榕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誓言!

因为“身受”所以“感同”,我也曾经是一名军人。2018年,对我来说是人生中最为特殊的一年。那一年,我递交了征兵报名表,在参军原因上毅然写下了四个字——“保卫祖国”。就这样,我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我的青春也开始与家国相连。

很多人问我“当兵苦吗?”“值得吗?”我的答案始终不变——苦,但值得。因为在那里,我真正懂得了责任与信仰。还记得刚入伍时,每一次拉动紧急集合,都要求在随身携带的挎包里放一张白纸和一根笔,当时我并不理解,都要上战场了,纸和笔还有用吗?后来班长告诉我,那是用来写遗书的……一次,部队组织“三信一书”活动:假如明天上战场,你会说些什么?“爸妈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要为儿子感到骄傲,不要忘记你们的儿子是为国牺牲的”“我自愿前往前线,执行最危险的任务”……这是战友们的心声,而我也毫不犹豫地写下:“忠于国家,不计生死”。因此,每次想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时,我心中不免泛起阵阵涟漪,回想起当时的自己。短短8个字,却道出无尽的勇气和忠诚,写下满腔的热忱与信念。这不仅是陈祥榕的誓言,更是所有中国军人的承诺。因为我曾是他们,所以我懂得,也更理解他们。危险在前,他们不会逃避。向前!向前!向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因为他们身后是祖国和人民。

采访快结束时,陈澍说,整个作品直到展览开幕前一天上午才全部完工,而他打磨的最后一件物品是陈红军营长破碎的眼镜。这副眼镜并不起眼,即使采访当天我离作品如此之近,但若不是他指给我看,可能我都不会注意到。制作这副眼镜的时候,陈澍心里也斗争了很多回,到底要不要做,因为它小,只有5毫米,又十分复杂,可能根本没有人会注意到。但最终他做了出来,他说:“如果不做出这副眼镜,我觉得对不起他们。”听到这儿,在感动之余,我心里还多了一些欣慰和感激。“军爱民,民拥军”这句话,不是一句生硬的口号,它有最鲜活、最生动的诠释。直播结束后,我返回现场找到陈澍表达感谢,临走时,他告诉我如果要用一句话表达作品的主题,那就是“人民不会忘记!”这让我想起之前对陈祥榕姐姐的一次采访,她讲述了她坚持走进校园,一遍遍讲述弟弟陈祥榕的事迹的原因。“虽然每一次提起弟弟牺牲,我需要缓很久,但每一位烈士都值得尊敬,应该去宣传报道,让大家记住他们。”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记住,更好地传递能量和感动,不仅是记者的职责,更是我作为退役军人的使命。他们的故事,我们记得,山河记得,永远记得。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监制丨马烨‍‍‍‍‍‍‍‍‍

主编丨孙毛宁

编辑丨李红

©央视军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