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医新青年丨姚佩吉:岁月艰辛不灭青衿之志,他的故事很励志!


热爱志愿实践

热忱科研探索

热情服务同学

热衷汇报分享

他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四热”青年

“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

是他对青春最好的注脚



姚佩吉

儿科学院2018级儿科学本科生


获奖荣誉

2018-2021连获三年校级“三好学生”

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2020年、2021年重庆医科大学“社会实践优秀大学生”

2018-2019、2019-2020年“国家励志奖学金”

2020-2021年“国家奖学金”

2020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研究论坛二等奖

2021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重庆市一等奖

2022年重庆市“三好学生”

2022年第九届重医学子年度人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各类证书奖状

岁月艰辛,不灭青衿之志


       小时候的姚佩吉很憧憬“医生”这个职业,小小的他,会用筷子挑出橘子里的果核,来想象自己是在做外科手术。而真正让他决心走上学医的道路,是因为父亲的一场重病。

       姚佩吉的双亲是普通工人,早年下岗,靠打散工维持生活。在姚佩吉的印象中,父母总是风里来雨里去。从小,他就目睹了父母的艰辛,“他们常常熬夜干活,等到晚上十二点也还没回家,早晨起床时父亲又已经出门了。”

       因为长期劳累过度,他的父亲身体出现了异常。姚佩吉初二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高烧多日不退,去医院被诊断出失代偿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低蛋白血症。

       家里顶梁柱倒下了,对于少年时的姚佩吉来说,使他陷入了难以支撑的困境。父亲突如其来的重病让他感到害怕与恐惧,对未来的日子感到无助和迷茫。但在父亲住院治疗期间,尽心救治的医护人员和持续热心帮助他的亲属朋友让他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在父亲逐渐康复的过程中,姚佩吉亲眼目睹了医护的认真与热情,看着父亲从危急重症一步步转好,这让从小便有学医志向的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去守护、想要去帮助”。

       从小懂事的姚佩吉,清楚唯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实现梦想,他默默苦读,在自身的不懈奋斗与父母亲朋的支持鼓励下,最终如愿以偿,以高分考取了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骄傲地向“成为一名好医生”迈进了第一步。


姚佩吉与父母合照


       “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从小见证了父母努力为家庭奋斗打拼,改善生活,姚佩吉懂得要勤奋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未来。

       从高中开始,姚佩吉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每年获得几千元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从而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进入大学后,姚佩吉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虽然家庭并不宽裕,但靠学校奖学金,以及许多亲朋好友的关心帮助,我觉得生活挺好的”。

       他有一颗阳光灿烂的心,始终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日常繁重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并抓住每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当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后,更会促进自己继续努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他用“自身的光”温暖他人


       鲁迅先生曾提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家庭的不景并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他未曾逃避,更从不传递抱怨和沮丧。在繁忙的学业之余,他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满怀热情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从班长、部长、再到新生班主任,这是一种对自身的锻炼,也是服务社会、服务集体的真实表现。在担任20级儿科新生班主任时,面对繁琐的事务,姚佩吉提到:“虽然那段时间非常忙碌,但是和朝气蓬勃的学弟学妹们呆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充满了干劲。”

       面对“多而杂”的学生工作,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和自己的学习成绩,姚佩吉有自己的小窍门,“提前做好统筹,根据每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度,进行排序并分配好时间,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除了积极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姚佩吉也热衷于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同学们。从学院“青春故事分享会”中分享他对科研的感受看法与经验,到作为新生班主任在2020级的班会上讲话,再到作为老生代表在2021级“新生见面会”带领大家对未来学习生活的展望,他还受到2019级辅导员的邀请,为同学进行了大三后期的学习生活规划分享。“重医是一个大家庭,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成长和进步。如果我的经验能帮助到大家,那是再好不过。”



抓紧大学时光 

沉淀、成长、超越

怀揣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热情,姚佩吉从进校开始便积极参与各种比赛活动。在大一时,他参加了一场科普讲解比赛。当时的他自以为演讲稿与PPT已经准备充分,无需再花时间和精力去修改完善,认为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结果并不如人意,最终只获得了参与奖,他还收到了“不知道在讲什么”的评语。这一次的失败给了姚佩吉深刻的教训,让他开始反思自己:“躺平”、“自以为是”不可取,任何任务都需要自己下功夫、花心思去认真钻研和准备,一旦去做就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同时要对自己定位清晰,时刻提醒自己谦虚谨慎。

那一次的经历就像一个转折点,让姚佩吉转变了之后在学习、生活中的态度。

从曾经的青涩内向到如今可以在学弟学妹们面前侃侃而谈,姚佩吉笑着感叹说从社会实践中学会了许多。

大一姚佩吉加入了重庆市人类生命与健康博物服务队,担任博物馆讲解员,不知不觉坚持到了第四个年头。刚开始的他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只能照着稿子讲,同为志愿者的学长就鼓励他说:“没经验不会讲不用怕,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风格,把知识传递给他人。”有时,在讲解科普的过程中,姚佩吉也会遇到参观者的追问,拿不准的问题他会下来查询学习,并在下一次的讲解中进行完善。“大方、自信、开朗,敢于在人群面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是姚佩吉在参与众多志愿活动后最大的收获。

姚佩吉担任博物馆讲解员志愿者


在大三的暑假,姚佩吉申请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参与见习。这里有西部最大的血液诊疗中心,收治着白血病、淋巴瘤、再障等危重患儿。当老师问到他:“血液科的要求十分严格,你真的要来吗?”他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我想去学习,我想去为小朋友们的治疗付出努力!”姚佩吉成为了血液肿瘤科的一名见习生。“如何让小朋友们配合治疗,如何和患儿家长做好沟通……这些问题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在医院的这段见习经历,让姚佩吉感受到患者的不易,也让他反思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当具备细心耐心的品质和敏锐的观察力。


姚佩吉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担任“与爱同行”志愿者


在临床见习的过程中,姚佩吉发现了临床诊疗虽然能受益于眼前病人,但是一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被找到。同时,在上课时,老师也会提出一些在现阶段临床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姚佩吉的思考:若能从根源纠因,找到发病机制,或许有些疾病能更好的被治疗。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加入到重医附一院周新雨老师的团队,了解了科研方向的分支后,他最后选择从动物基础实验开始着手。从此他开启了科研学习,参与到对未知医学世界的探索中,专攻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与母婴分离的机制研究。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实验方案考虑不周、经验不足常常导致各种问题不断涌现。“在困难中挑战自己,不断提高。”姚佩吉将每一次的困难都当作提升自己的机会,“关键是不能逃避,要保持积极学习的状态,有问题就查、思、问、行。”在大二时,其团队研究项目正处于实验造模阶段,姚佩吉常常在天还没亮时就搭校车赶往老校区,在实验室一呆便是一整天,午饭晚饭也只是随便吃一点就又投入到实验中。有时遇上当天有晚课,还需要在下午做完实验后匆匆搭乘轻轨赶回缙云校区上课。那段时间除了学习和偶尔的学生工作,姚佩吉将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科研中。


姚佩吉参加重庆市挑战杯市赛


放弃暑假的休息时间留校做实验,亦或是每周辗转于新老校区,抓着课程空隙时间完成动物实验造模,姚佩吉提到,“虽然很累,但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在2020年,其团队研究成果荣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二等奖,并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重庆市一等奖。同时他也正在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论文准备。

 

相关证书


姚佩吉认为,科研需要保持浓厚的兴趣,然后是学会坚持。“科研是一条很辛苦的路,需要我们有着一颗坚定的心。”


姚佩吉生活照



回望在重医的时光,姚佩吉认为在大学里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生记忆的里程碑。

"在今年五月重医学子年度人物名单颁布的那一刻,自己突然梦回大一刚入学时在厚德广场上看见的当时学子年度人物的宣传。曾经的我看着那些学长学姐的事迹简介会感叹一句好优秀,那时也从未想过四年后的自己也可以评上。"在今年评选之前,姚佩吉也不断质疑:“我真的可以吗?”但他始终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一次次经历中不断奋斗拼搏,从中获得成长与提升,最终成就如今的自己。很快,他即将站在人生的新的分岔路口,他希望自己未来能在科研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将科研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去解决更多临床上的问题,在将来成为一名兼具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



有没有什么想对家人说的?

我很感谢感激我的爸妈,他们为了家庭很辛苦,为我付出了很多,家里面虽然经历过很多事,但是让我一直都很温暖、幸福。感谢他们一直支持我的想法,让我能够去完成我想做的事情,希望父母能够幸福安康。


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吗?

在大学里有无限的可能,短短几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多去尝试。去尝试以前从未想过的想法,去发掘自己的潜能。


你认为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是什么?

自我规划能力。大学虽然有繁重的学业课程,但也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静下来多思考想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做好,在行动中不断给予自己积极的反馈,从而去提升与改善自我。


文编:李雨晗 高原雪滢

供图:姚佩吉

编辑:蔡雨齐

美编:张满 刘雨


往期热点


校领导率队开展暑期重点工程及安全稳定工作检查

汇百川入海 聚星火燎原!《重庆日报》专版报道重庆医科大学“人才强校”战略成果重医人的“三下乡”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心一意”志愿者服务队
向炎夏中奋战校园建设一线的劳动者们道一声,辛苦了!重医附属医院近期要闻速览
喜迎二十大 | 重庆医科大学“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示之微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