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手造 | 一城一艺,看齐鲁匠人手下的“惊世之作”!

文旅山东 2022-03-31

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

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岱青海蓝间沉淀着文化

一陶一瓦里都藏着故事

“山东手造”从悠悠岁月中走来

将齐鲁大地的“本土审美”悄然唤醒

每一件手造好物

都离不开匠心传承和一代代人的努力

因手艺而经典,因守艺而传承

老手艺

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文明记忆

也是一座城市的情感记忆

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进山东,走近山东手造

看齐鲁匠人手下的“惊世之作”!

济南·济南皮影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作为中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

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一块白布、一个棚子、一盏泛黄的油灯

在古韵灯影里

灵动俏皮的身影

诉说动人的故事、演绎世间百态

组图来源: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

济南皮影戏表演声情并茂

由一人负责操作和说唱

一人负责伴奏

演唱初期采用和尚劝善念经的唱腔

后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五音戏、西河大鼓、山东琴书等戏曲音乐

形成了清新流畅的曲调

青岛·即墨花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技艺

源于鲁绣

又融汇了欧洲织绣技法和图案风格

是一种在青岛市即墨区

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特色手工技艺

即墨花边的发展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末年

乾隆年间即墨西北地区一带

已经广泛流传着“小扣锁”(捏绣)

和“绣花”两种民间手绣技艺

组图来源:即墨文旅

即墨花边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多种针法于一体

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传统手工艺的完美结合

是极富地方美术特色的手工艺品类

被誉为全国抽纱商品中

最有名望的产品之一

在国际上素有“抽纱瑰珍”之称

淄博·博山琉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琉璃在中国,中国琉璃在博山”

美丽的琉璃

或纯净若水或绚丽如虹

可以像凝固的历史,静雅安详

亦可以有气泡自然地流淌其中

仿如她的呼吸,栩栩如生……

传承千年的博山琉璃

采取传统制作技艺

工匠将琉璃原料

在千余度高温中熔融后

通过吹制、拉伸、打捏等技法

对其热塑加工

制成各种工艺品

呈现出琉光璃彩的美

堪称火中取“丽”

组图来源:博山发布

匠人们伴着高温的炙烤,汗水的灌浇

完成一件件别致精美的琉璃艺术品

赋予每一件琉璃生命与灵魂

枣庄·伏里土陶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伏里土陶是枣庄市山亭区特产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是枣庄市山亭区伏里村所特有

据考证

伏里土陶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可追溯到大汶口中晚期

至龙山文化时期

伏里土陶

分为祭祀、赏玩、生活用品

三大类上百个品种

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被誉为“鲁南民间艺术一绝”

泥土和水相互融合

在伏里村制陶者的巧手下

演化成为灵动的掌上魔法

一条条拼接,一点点雕琢

经过晾晒,熬过炙烤

土陶最终得以成型

组图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对伏里村的人来说

土陶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写照

是他们生命里一直延续的血脉

在这里,每一双手

都见证着泥与火的传奇

东营·广饶齐笔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齐笔传统制作工艺发源于广饶县南部

因该地区属齐国乐安

故所产毛笔称曰“齐笔”

齐笔生产历史悠久

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

从选料到成品

经过浸,拔,梳,并,连,

剔,修,刻字等百余道工序

经过齐笔艺人的精心制作

使齐笔丰盈尖锐,丰硕圆满

修削整齐,软硬适度

健劲有力,美观耐用,刚柔相济

具有尖,齐,圆,健之四得

做到使用得心应手

组图来源:东营市文化馆

齐笔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齐笔的发展也是我国书画发展的缩影

齐笔以其独有的使用性和艺术性

成为人们珍贵收藏之宝

烟台·掖县滑石雕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掖县滑石雕刻

是原产于莱州

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

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

它在中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

占居重要地位

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

也是莱州汉族民间美术工艺中的

一颗璀璨明珠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

对于一个传统的莱州玉匠来说

制作一件精美的作品

需要经过选料、设计、

雕刻、精加工四大步骤

雕刻过程中

工艺师根据石料的特性

逐步形成了其造型圆浑、

敦厚、生动、概括

刀法简练、流畅而张扬的艺术风格

有“绝凡尘、琢一品”之说

足见当时民间艺人们

对艺术追求的完美和精到之情

组图来源:烟台文旅

又因石料千差万别

所以民间艺人们

大都有因材定型、因材施刀的技艺

同类不同态、同品不同型

同型不同神

作品极少雷同,妙不可言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家埠木版年画

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并称中国民间三大木版年画

始于明代,兴于清朝

重喜庆、浓彩、实用

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

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

线条简练流畅

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

乡土气息和节日氛围

传统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

要经过“朽稿画样、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货点胭”多道工序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年画艺人在不断满足人们

审美需求的同时

积累了许多美的法则

而民间信仰对于传统年画

至关重要

年画上的图案是民间信仰和价值观的

视觉化呈现

组图来源:半岛都市报城阳新闻、大众网潍坊

人们相信

印在纸上的吉祥图案会带来好运

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

古今是相通的

一块木板,一把刻刀

手艺人雕刻了岁月

亦雕琢了他们的人生

济宁·曲阜楷木雕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阜楷木雕刻

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

其原材料源于孔林独有的

珍稀植物楷树

创始人则是孔子的弟子子贡

楷雕内涵丰富、制作精良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罗汉、孔子、织女、钟馗……

它们或端庄静坐,或憨态可掬

栩栩如生

组图来源:海岱文化、北京非遗中心

身不离案,刀不离手

这是雕刻匠人的工作场景

更是融入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光阴荏苒

非遗传承人们

始终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技艺

泰安·泰山皮影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一种艺术,它是完整的戏剧

比莎士比亚戏剧早1800年

有一种艺术,它使用的影像

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

这种艺术就是中国特有的皮影戏

被誉为“中国影子”

《石敢当大战恶狼精》

来源:中国日报

泰山皮影历史悠久

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以其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

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

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

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

享有“中华绝技”的美誉

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威海·威海锡镶技艺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威海锡镶技艺是威海独有的

也是我国唯一的锡镶技艺

它创始于清末

锡镶工艺是用纯锡制作成各种图案

镶在宜兴紫砂陶器上

其成品高雅古朴、精妙绝伦

令人叹为观止

锡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繁琐

看似简单的敲打图案

也需上千万次的磨练和操作

一件锡镶工艺品的完成十分不易

组图来源:文旅环翠

锡镶茶壶是集艺术欣赏

和日常生活使用为一体的工艺品

纯手工制作

图案雕镂清晰、生动形象、传神逼真

涉及自然、人文

及威海地方风土人情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氛围

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日照·莒县过门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莒县地区于明代起

就已开始流行过年在门楣上贴过门笺

人们按过门笺的尺寸设计出图案、

刻模版、做蜡盘

把模版放在裁好的彩纸上面

再放在蜡盘上

用刀具刻制或是用木槌敲击刀具

砸刻制成

其颜色多为紫、红、黄、

绿、粉、蓝六种

其内容多是寓意美好的

文字、花纹和图案

形式多样,题材广泛

构图美观,色彩鲜明

透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组图来源:文旅莒县

彩纸轻薄

承载着的却是浓厚的文化意蕴

带着对生活的期盼,对美好的向往

艺术家诗意裁剪,随性自然

剪出的是孕育于胸中的一丝暖意

一丝关怀自然、关照人生的柔情

临沂·临沭柳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沭的柳编技艺自古远近闻名

史书记载,清朝时期

临沭就已经有数量颇为可观的柳编制品销往全国各地

“一把锥子一把剪,马扎一坐搞柳编”

在历史的长河中

当地群众发挥聪明才智

用柳条编织各类日常生活用具

如筐篓、簸箕、箢子等

柳编技艺逐渐炉火纯青

临沭柳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柳条大多选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的杞柳

其枝条柔韧性强

再配以平编、竖编、立花编、拉花编等手法编制

更容易制作出形状各异的工艺品

 组图来源:学习强农 乡村季风

十指上下翻飞、一根根柳条相互交织

如今,临沭生产的柳编工艺品

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农用家什

拓展出柳编宠物筐、装饰画、

家居用品、摆件等新品种

形态精美、款式多样

先后销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德州·德州黑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陶

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德州黑陶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

龙山文化

其艺术价值源于自身独特的工艺特点

它型美、色美、雕美、纹饰图案美

拥有着黑、光、轻、薄的艺术特征

和高雅华贵、简朴流畅的远古风味

德州黑陶无论在原料的选择上

器物的成型、烧制上

还是在其表面装饰上都独具特色

现在依然保持着纯手工制作

以京杭大运河红胶泥为原料

手工成型,手工雕刻,手工压光

古老的渗碳还原烧制法

保持了德州黑陶最古朴典雅的

风韵气质

组图来源:大众网济南

德州黑陶

取之泥土,淬火而生

在陶瓷艺术中如黑珍珠一般

散发着独特魅力

聊城·东昌葫芦雕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昌葫芦雕刻

于方寸之间雕梁画栋,着尽人世百态

于文化积淀中,尽显个性风采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演变

依然保持着

独特的地区特色与艺术风格

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

借鉴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

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

透刻上折线纹、如意、

古钱纹式等花纹

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

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

组图来源:天下葫芦

其题材内容非常丰富

以写实性的花鸟、鱼虫、走兽、人物、山水居多

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丰富

不同的雕刻葫芦

艺术情趣上各有千秋

地方特色浓郁,深受人们欢迎

也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

其中一些产品已经远销新加坡、

韩国、越南、英国等国家

成为传播民间传统文化的载体

滨州·惠民泥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民泥塑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

品种繁多,造型古朴

造型夸张,色彩艳丽

内容喜庆吉利,陈设室内顿生光辉

惠民县皂户李乡河南张一带

自古家家户户加工泥塑

曾经盛行一时

泥塑作品从刚开始时的人、佛、兽等

发展到后来的无所不及

其文化味也愈来愈浓,艺术价值极高

组图来源:淄博高新区滨州商会

惠民泥塑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历程

已成为研究地方民俗的主要物证之一

一代代艺人

根据劳动人民的喜好与情感

艰难探索,推陈出新

始终反映着时代的变革

与人民生活的变化

更使得惠民泥塑

具有了社会发展活化石的价值

菏泽·曹州面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

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

一种传统造型艺术

曹州面人历史悠久

相传源流可溯及尧舜时代

据考证

近代“曹州面人”形成于清咸丰年间

把米塑与“花供”结合起来

掺入各种颜料

捏出的面人好看、挺实

在色彩和造型上趋于细腻

形成了今天的“面人”

组图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订阅号

曹州面人来源于生活

乡土气息浓郁,造型丰富,简练生动

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和谐,工写结合

带着童趣又典雅

将传说揉进现实

听它诉说尧舜的故事

用色彩调剂生活

给灰色的世界涂上颜色

将麦香留在记忆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乐于分享。图片文字素材来源网络,仅限于分享展示好客山东之美,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