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茶”申遗成功!一起来品茶世界里的山东味

文旅山东 2024-04-13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

我国申报的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早在战国初期

山东人已经有了饮茶的习惯

山东茶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小编就带您

一同品味非遗里的齐鲁茶韵


金凤城红茶传统制作技艺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凤城红茶起源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早年间创始人贺殿杰从老家莱芜大王庄镇下崮村出发,寻访江南,遍游茶乡,返回家乡后,他毅然创办了莱芜最早的茶行,两三年时间,贺氏茶行生意兴隆,名噪一方。

经营过程中,针对当时本乡人对红汤、红茶的普遍喜好,贺氏茶行一改以往粗料大叶原料,改选头等牙尖基材,借鉴闽茶制作工艺,独创地方特色口味,推出了新品“牙尖黄大茶”,一经问世便一炮走红。红汤“黄大茶”,就是今天金凤城红茶的源头。

经年累月,百年茶工。金凤城红茶历经传承和发展,工艺渐入佳境。在制茶传统工艺方面严格要求,精于事工;在选材制作方面,秉承古法,坚持以霍山芽尖为体,闽茶技艺为用,自我革新为要;在制茶独创方面,在传统红茶惯用的“萎凋”与“揉捻”工序之间,独家引入铁观音手工“摇青”技法,以绿叶镶红边、花果清香为终念,在全手工操作过程中,形成了“翻云覆雨”“纵马勒缰”“九龙回标”等独特功夫,固化形成了一整套金凤城红茶加工标准。



崂山绿茶制作技艺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海洋气候的双重影响,崂山四季分明、雨雾充沛。“高山多雾出好茶”,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这里正适宜茶树的生长。

来源:文旅崂山

崂山茶的制茶技艺,自清代光绪年间起盛行于崂山脚下。自清光绪十一年,勤劳、智慧的崂山人民独创了多道工序加工的崂山茶制茶技艺并传承至今。崂山茶独具“香高、味醇、耐冲泡”的特色。加之保留的特殊手工艺制作要求,成为北方茶叶的代表种类。



海阳绿茶制作技艺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阳地处我国东部黄海之滨,作为海岸线上的沿海城市之一,海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给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良的天然环境。“高纬度、低海拔,黄金海岸出好茶”也由此而来。

来源:文旅崂山

从鲜叶到成品茶,需经历数十道工序,每个环节都要精心准备,从选、筛、分拣、萎凋,到杀青、理条、压扁、烘干、去毫、烘青,每道工序都凝聚了制茶人的智慧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来源:大众网

海阳茶既有南方茶的优点,也有北方茶的特性,具有“墨玉绿,小米汤,豆子香”的独特品质。



诸城绿茶制作技艺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今日诸城

诸城绿茶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山东诸城桃林一带的传统茶叶制作技艺。山东诸城种茶、制茶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金史•食货志》记载,公元1201年,宋代金人在其统治的范围内,对凡可以栽培和制茶的地方,大力提倡生产茶叶,于淄(今山东淄川)、密(今山东诸城)、海(今江苏连云港),各置一方造茶。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推进,诸城种茶范围不断扩展,诸城人在立足本土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南方的制茶技艺,桃林人赵门山到南方打工,跟随茶商邺胜全学习制茶,后回到家乡因地制宜开始炒茶,使得绿茶制造历史在诸城掀开新的一页。后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绿茶制作工艺不断提升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来源: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诸城桃林绿茶制作工艺的流程全部由手工完成,其制作技艺分“采摘、杀青、揉捻、二青、复揉、炒三青、烘干、毛茶、提香、品评”等工序。诸城绿茶外形条索卷曲紧结,色泽绿润,内质香高味醇,具有小米汤色、豌豆香、叶肉厚、耐冲泡的品质特征。



泰山茶制作技艺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茶制作技艺依泰山茶溪谷独特地域环境而生,经过采摘、摊晾、回潮、杀青、揉捻、干燥、提香、包装等步骤完成。

炒制出的泰山茶有独特的香味,含水量4%以下。具有形美、色润、香高、味醇、质优的品质特点。冲泡后,汤绿明亮、茶香味浓、叶厚耐泡、神清气爽、生津解渴。

来源:岱岳微视角

泰山茶制作技艺将齐鲁大地素有的礼仪文化融入泰山茶道之中,延续了好客山东、以茶为礼的待客之道。



日照茶手工炒制技艺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照茶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南茶北引”,炒茶的技术也从南方传来。纯手工炒茶是最传统的炒制方式,日照曾经出现过“家家有茶园,户户飘茶香”的美好景象,纯手工茶也造就了日照绿茶经典的板栗香、豌豆鲜。

来源:文旅崂山

炒茶是个技术活,要眼耳手并用才能炒出一锅好茶。炒茶时,眼睛要看着茶叶颜色的变化,耳朵听着鲜叶在锅里发出的声音,手要感应锅的温度、茶的干湿,茶条润绿时,香气显露,扁茶时用“抓、抖、搭、搨、捺、推、扣、甩、磨、压”等手法。在空气的流动间、在温度的变化中、在香气的弥散里,炒茶人用掌心一点点、一丝丝地感知茶的悲喜,体味茶的每一次变化,品读每一片茶所饱含的生命厚度。

来源:黄海晨刊、大众网

从鲜叶到干茶,一切都由一双手控制。这是延续了数百年的手工炒茶传统。随着机器的出现,茶叶生产已经转移到生产线上。在日照,已经完成了手工炒茶、手工机械结合、机械化、智能化的转变。但每到茶季,总有老茶人仍然选择用手掌感受茶的鲜活,以掌心的温柔翻转,带来茶叶的清香四溢。他们用亲手炒制的茶,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记忆。手工炒茶,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茶精神”、“茶文化”。



老鹊窝国槐茶制作技艺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槐茶炒制方法,在民间已传承千年,张氏一族在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大槐树下迁移至山东省沂南县界湖镇布稻囤村。迁入该村时,张氏族人已掌握国槐茶炒制方法,故此研制出了国槐茶。

国槐茶,取自国槐花,夏初时节,槐花未绽,取其花蕾,形如米粒,称之槐米,适当清洗,酌情晾晒即可。一份优质国槐茶,需用镰把一穗穗的槐米削下,从小枝捋下槐米,晒干,用砂锅炒至黄褐色,加上蜂蜜、槐果、槐米、槐花、槐叶、红枣等九种原料,经九九八十一天秘制而成。

来源:文旅临沂

老鹊窝国槐茶,色泽明黄清亮,槐花清香芬芳,入口后味甘苦。一杯,清心润泽;两杯,消暑降温;三杯,安神善眠;四杯,养生康健。在沂南当地,夏日午后,烈日炎炎,择一阴凉,酌一杯茶,看茶叶轻飘,数茶米轻摇,无风自爽,有茶则安。



槐米茶制作技艺

(东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槐米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有炒制槐米茶、饮槐米茶的习惯。古时利津县境内黄河滩区生长大片的槐树,每到槐花开放时节,槐花香飘百里,槐米资源丰富。加之槐米茶有降血压、促进心肌循环,止血凉血的作用,同时槐米茶还可以用来减肥,有促进脂肪燃烧等功效,所以利津人都有饮用槐米茶的习惯。

据利津县陈庄镇爱林村宋树华介绍,其祖父宋建芳是一位乡村郎中,宋建芳有早起晨练的习惯,每天清晨天不亮就到黄河岸边跑步,一天他跑到一片槐林看到带着露水的槐花,突发奇想把带着露水的槐米采摘下来,回家进行炒制,没想到带着露水的槐米香味更加醇厚。于是自己仔细揣摩,经过多次反复研究,逐渐摸索出一套炒制槐米茶的方法。因他炒制的槐米茶清香而不失原味,长期储存不失功效,得到当地周边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嘉菊加工技艺

(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祥菊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头状花序供药用,该菊花香气浓烈,花大色白,质量上乘。无论是药材品质还是原植物体征均具有其独特特征,因此命名为“嘉菊”。

嘉菊的种植加工历史悠久,民间传说早在春秋时期嘉祥人民就已种植嘉菊。嘉祥菊花性凉、味甘苦,能疏风散热、清肝明目。作为茶饮,能够清热去火,驱烦降燥,醒酒安眠,舒心养肺。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乐于分享。部分图片文字素材来源景区和网络,仅限于分享展示好客山东之美,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处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