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科院发布第2季度亮点工作/ 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问世 【一周科学看点2018-08-06丨中国科学院院刊】

一周科学看点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7-03

点击上方“中国科学院院刊”可订阅哦!


◎中科院发布2018年第2季度亮点工作  ◎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问世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进入北极圈   ◎ 2018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揭晓



中科院发布2018年第2季度亮点工作

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 中国科学院 )


科技创新亮点成果

1. 高性能系列化条纹相机研制成功 >>

2. 高五高六成功发射 中科院再立新功  >>

3. 实现超低辐射X射线鬼成像  >>

4. 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及全自动化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

5. 纳米先导专项在多个产业领域形成纳米核心技术创新  >>

6. 中国大鲵遗传多样性与保护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1. 甘肃武威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系统全面完成检测报告  >>

2. 能为肺部做磁共振的临床检测中心落户武汉  >>

3. 我国培育出高产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  >>

4. “渤海粮仓”工程5年为河北省增粮47.6亿公斤  >>



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问世

我国开启合成生物学研究新时代

( 新华社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744vlfgqp&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与天然分子化学结构相同、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50多年后的今天,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团队在最新一期国际科学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首次人工创造出有生命活性的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开启了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新时代。


人类能否创造生命?此次突破意义何在?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植生生态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团队以酿酒酵母为实验对象,采用工程化精准设计方法,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酿酒酵母16条染色体的全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修剪、重新排列,最终“创造”了将几乎所有遗传信息融合进1条超长线型染色体的酵母细胞。“体检报告”表明,虽然动了“大手术”,但“全新版”酵母细胞的生长、功能和基因表达均与天然酵母相似。


与前人对单个染色体或一条长链DNA进行小修、小补、小合成不同的是,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实现了对一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进行系统和大规模改造。这表明,天然复杂的生命体可以通过人工改造变简约,最终实现“人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全新生命。


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已问世,然后呢?

人工智能的到来引起了人类的恐慌,强大的机器让人们担心终有一天我们将被机器统治,而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的问世或许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引起人们的忧虑。未来某一天,人类会不会创造出比自身更强大的生命?



对此,覃重军表示,目前人类对生命基因组遗传密码的运转机制所知甚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让我们对单个基因有了一定了解,但他们彼此间如何协作、又怎样变化我们知道很少。目前,我们处在简单模仿自然的水平,真的去创造尤其是脱离大自然的‘蓝本’去创造几乎不可能,所以距离‘100%人造生命’还差得很远。”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进入北极圈

( 新华社 )

7月30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展开五星红旗和考察队队旗,组成“9北”“66度34分”等字样,纪念进入北极圈。


北京时间7月30日6时,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北纬66度34分、西经169度10分进入北极圈,开启为期2个多月的科考征程。


据考察队领队朱建钢介绍,28日行至白令海公海区域时,考察队成功布放了“海翼”号水下滑翔机,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首次在白令海布放,也是首次应用于北极科考。


此外,考察队还在途中开展了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等多项观测活动,获取了大量观测数据。



2018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揭晓

( 赛先生 )


巴西时间上午8月1日上午10时,在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ICM)上,本届菲尔兹奖正式公布。今年,共有4名数学家摘得这一数学界最高荣誉,他们分别是:剑桥大学教授Caucher Birkar(40岁)、波恩大学教授Peter Scholze(31岁)、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Alessio Figalli(34岁)和斯坦福大学教授Akshay Venkatesh(37岁)


Caucher Birkar(左上)、Alessio Figalli(右上)

Peter Scholze(左下)、Akshay Venkatesh(右下)

(图源:impa.br)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要求设立的国际性数学奖项,于1936年首次颁发,常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本身未设数学奖)。 


菲尔兹奖每四年颁奖一次,在由国际数学联盟(IMU)主办的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举行颁奖仪式,每次颁给二至四名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 获奖者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每人将得到15000加拿大元(CAD)的奖金和金质奖章一枚。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数学家获得过菲尔兹奖,其中2位为华裔数学家,分别是1982年获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和2006年获奖的数学家陶哲轩


一周科学看点回顾

2018-07-23

2018-06-25

2018-06-11

2018-06-04

2018-05-28

2018-05-21

2018-05-14

2018-05-07

2018-04-30

2018-04-23

2018-04-16

2018-04-09

2018-04-02

2018-03-26

2018-03-19

2018-03-12

2018-03-06

2018-02-26

2018-02-19

2018-02-12

2018-02-06





责任编辑:张帆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专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丨2018年第6期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丨2018年第5期

专刊:纪念“科学的春天”40周年丨2018年第4期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丨2018年第3期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丨2018年第2期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丨2018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