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若能生起这两种心,违缘绝对会成为逆增上缘

普章玛布 2022-09-06




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勇气,助你逆境转为道用


战场上搏斗时,有些人见到自己的血,反而更增加勇气和毅力,勇往直前奋战到底;而有些人自己毫发无损,看见他人流血也会惊慌失措,甚至晕倒在地昏迷不醒。

平时可以看到,有些人胆子非常小,别人做什么事情,他都特别害怕,不要说去打仗,就连看到这种场面,也吓得直打哆嗦。

世间中也有这种现象,勇敢者看见自己流血,不但不生怯弱,反而更为勇猛,但脆弱的人不待对方杀过来,也会吓得瘫倒昏死过去。两种人的差别如此悬殊,完全是内心坚韧与怯懦所导致。

修安忍也是如此,并不是外境起作用,
而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坚强

意志坚勇的人即使遇到可怕的对境,如别人用刀砍、用刺耳的语言侮辱,他也能如如不动、安忍下来。而怯弱的人只是听别人说一句“你不好看,我不喜欢你”,就马上倒下去了——“啊?他不喜欢我!”其实,不喜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前两天,有人说维那师的声音不好听,结果两位都退下去了。如果仅仅是这个原因,那你们也太脆弱了,世界上听不到逆耳之语的地方哪里找啊?别人说不好听也罢,好听也罢,就这么一句话,我觉得也没有什么,自己应该坚强一点。


还是九几年的时候,美国有位18岁的高中生叫汤姆森,有次他独自在父亲的农场干活,不慎滑倒,衣袖卷在机器中,两只手臂被当场绞断。汤姆森忍着剧痛跑了很远的路,用牙齿打开门闩,爬到电话旁边,用嘴咬住钢笔一下一下拨号,打通了兄长家的电话。兄长马上通知有关部门解救他,医院要为他进行断肢再植手术,他被抬上担架时,还冷静地告诉医生:“别忘了把我的两只手带上。”(有些人可不是这样,身上稍微出一点血,就大呼小叫:“看我出血了,怎么办啊?”)汤姆森非凡的勇气,后来成为美国青少年心目中的楷模。


这些世间人都如此勇敢,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不管遇到寒冷也好,饥饿也好,毁谤也好,都应该将此逆境转为道用。


真正英勇的人,事先要有一种心理准备:“以后我遇到可怕的违缘时,怎么样将它转为道用?”当然,作者在这里并不是叫我们拿着刀子向敌人冲,而是告诉大家:


世人为了一些暂时的目的,尚且英勇无比,我们修行人遇到困难时,更要以坚强的勇气来战胜了。


假如自己的心太脆弱,遇到一点坎坷就倒下去,没有办法站起来,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摄义: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心的力量非常关键


因此,我们应轻视一切危害苦难,不要被这些痛苦所转。有些人遇到苦难就爬不起来了,而修安忍、具智慧方便、学大乘佛法的智者们,纵然经历了千辛万苦,内心仍然非常明清,不受这些违缘干扰,一直保持着清净的心态。


世间上的人,有些非常勇敢,遇到任何痛苦不会浮躁不安,表现出懦弱的姿态;而有些相当脆弱,即使微不足道的小苦,也能让他永远地倒下去。在修行道路上,


每个人都会遇到磨难,

此时千万不要

被磨难刺穿了修行的心脏

如果自己毅力很强,

犹如山王般不被

波涛、狂风、大鹏等违缘所动,

修行一定会圆满成功,

造违缘的魔众也会羞愧离去


所以  心的力量非常关键。


比如我们要听一个传承,开始就要有所打算:“这部法听圆满之前,可能有很多违缘,人的违缘、非人的违缘、身体的违缘、心情的违缘……,种种违缘都可能出现,但无论如何,我也不会在它们面前低头。”堪布阿琼曾说过:我们闭关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坚定的誓言,即使自己的父母死了,也不能出关,必须要有这样的决心。


《华严经》中言:“为断除烦恼,应发起坚定之心;为断除实执,当发起胜他之心。”若能生起这两种心,即使你在修行时遇到违缘,也不会出现令人不愿意见到的局面,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


智者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不会迈步愚人苟且偷生的道路,违缘只会成为他的逆增上缘,犹如火上加的干薪越多,火焰越炽燃一样,修行好的人遇到的违缘越多,修行境界越增上。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中记载,虚云老和尚112岁时经历了一场“云门事变”:该年,老和尚传戒,忽有百余人围困寺院,说寺内藏有军械、发电机等物。搜遍整个寺院找不到后,他们就逼问虚云老和尚,先用木棒,继而用铁棍毒打,打至头面血流、肋骨折断。后来以为老和尚已死,他们便扬长而去。过了几天,听说人还没死,他们又来到寺院,用大木棍打他,并将他拖下地,十多人用皮鞋使劲踢。老和尚五窍流血,倒卧地上。他们觉得这次必死无疑,便呼啸而去。入夜,侍者把老和尚扶上床,老和尚端坐5天,后来改为吉祥卧,一昼夜全无动静。侍者以为师父已经圆寂,没想到,第二日晨老和尚逐渐醒来,告诉侍者:“我昨天神游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法,本来不想回来,但菩萨说我尘缘未了,必须要回来!”


试想,我们若遭到这么多人的殴打,也许早就跟他们拼了,并生起猛烈的嗔恨心,那样不要说见弥勒菩萨,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而智者跟我们完全不同,他们遇到何种逆缘,清净心也不会动摇。因此,《月灯经》中云:“恒具欢喜恭敬心,恒时安住寂静见。”


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对上等者要有恭敬心,对中等者和下等者要以欢喜心对待,处于任何一种环境中,皆当保持寂静的心态。当然,对修行未达究竟的人来讲,刚开始恐怕很难做到,但只要一步一步去行持,总有一天自己会成长起来的。


《入行论》的大乘修行方法,对某些人而言,可能闻所未闻,从来没有接触过,修起来也有一点困难。但若能再三串习,逐渐逐渐,自己一定会有变化的。尤其是这部论典的加持相当大,听完一遍以后,心态和行为肯定有极大的改变。我们藏地有种说法:“初学佛的修行人,很多行为若不如法,最好先学一下《入行论》,学完了以后,言行举止会变得相当不错。”故而,这部论也是专门让初学者磨练的方便法门。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这个颂词时,曾讲过一个公案:上师在洛若寺闻思这部《入行论》时,附近有位卓玛老太太,脾气性格不太好,寺里有个周扎小和尚十分调皮,经常故意去逗她,把她气得暴跳如雷。有一次,另一个小和尚把一桶水倒在她身上,她气得不得了,说:“你们不是在学《入行论》吗?为什么越学性格越粗暴?以前我看竹庆寺的出家人,每次学完《入行论》后,就像大菩萨一样,行为非常寂静,是不是他们学的《入行论》跟你们学的不是一本啊?”然后就开始大发脾气。上师如意宝当时很年轻,虽然没有参加那个小和尚的活动,但事后想想卓玛老太太的话也蛮有道理:如果没有学好《入行论》,自己的性格可能也会像那个小和尚一样坏,但若学好了的话,她说得也对,每个人的行为就像大菩萨一样如理如法。


鉴于此,上师要求大家尽量背诵《入行论》,以其内容逐字逐句地对照自己。否则,只听不修的话,法在这面、心在那边,法永远也没有机会融入自相续。因此大家一定要以这部法来经常衡量自己,这样,一部法听完了以后,自己会有非常大的改变。不然的话,光是理论上通达而没有结合自相续,利益也不是特别大所以,不管是学因明、学中观、学禅宗,学任何一个法都要调伏自己的烦恼,诚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言:

佛法就是要调伏自心,
若能调伏自心烦恼,
这就是真正的正法!”

敬摘录《入行论释》






藏|传|佛|教|宁|玛|巴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初心所向|终成菩提


----------------------------------

往期回顾   RECOMMENDATION

佛陀殊胜日 + 日食日, 最不能忘却的忆念


『度母合集』每一尊都具极大加持!



『如若念诵及转发流布,功德无边』莲师发自西南罗刹境警世函


『珍贵的忆念与感恩 』- 法讯:修持珍贵的闻解脱《西藏度亡经》圣妙之法


千万不要损孩子的福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