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娘子谷大屠杀》: 影像的重构,记忆的赎回 | 影评大赛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2-09-19


作者:Shortcuts


业余影迷和品钦爱好者。

去看电影吧!


《娘子谷大屠杀》


影像的重构,记忆的赎回


“Es fällt nun, Mutter, Schnee in der Ukraine。

雪正在下,妈妈,乌克兰之雪”

——保罗·策兰《冬》


“如果乔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没有第一个在奥斯维辛和拉文斯布吕克使用最早的十六毫米彩色胶片,也许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的幸福根本不可能找到阳光照耀之地(a place in the sun)。”雅克·朗西埃在其文章《论<电影史>》中引用的这段文字,来自戈达尔《电影史1A:所有的历史》。在这个蒙太奇段落,戈达尔将乔治·史蒂文斯电影《郎心似铁》中伊丽莎白·泰勒在湖边的画面同史蒂文斯二战期间所拍摄的集中营惨状剪辑在一起。朗西埃意识到,戈达尔通过对旧有影像的并置,表明了影像的可感知性足以在摆脱文本桎梏后被观众察觉。而乌克兰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Sergei Loznitsa)在《娘子谷大屠杀》(Babi Yar. Context)中所做的,则恰巧与戈达尔殊途同归。洛兹尼察正是通过影像建立一种涉及记忆赎回的坚实结构——过去的记忆,现代的记忆,与可被感知的古老记忆。


《娘子谷大屠杀》剧照


《娘子谷大屠杀》的制作方法延续了洛兹尼察的两部近作:《审判》(2018)和《国家葬礼》(2020),将历史档案影像进行重新修复、梳理与剪辑,诉说故事、事件与一个时代的真实历史。洛兹尼察的导演艺术体现在影片的每一镜中:关于视觉的结构,声音的结构,文本的结构。观众以关注者、甚至是审视者的视角进入由影像与声音构成的空间之中。


文本与影像结构


《娘子谷大屠杀》有着一条明晰的叙事线。影片从1941年6月德军占领利沃夫、9月占领基辅,11月俄军攻入基辅,再到1943年美国记者探访屠杀后的基辅幸存者,直至1946年二战结束后的审判,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建立了“背景——事件经过——调查——审判”的讲述方式。洛兹尼察将大量影像资料以完整精准的剪辑方式同细致严谨的文本信息结合,俯拍、仰拍、平视视角,详尽记录此刻“人之境况”。如果说戈达尔是以“影像-句子”撰写檄文,洛兹尼察则唤回一种沉默的力量。


洛兹尼察对于空间的构建呈现出两种方式:在展现纳粹占领基辅后的欢庆段落里,镜头依次列队献花的孩童、横挂在半空的标语、军官的笑脸、礼堂里的演讲,以一条完整动线勾连其对整个事件的描述,交叠的影像无声地向我们叙述了斯大林像被撕掉、纳粹图案被满城装饰再到苏军进驻后的场面;在另一种方式中,洛兹尼察有意选取大量摇镜头。排成长队的乌克兰人民、进军基辅的纳粹军队、战败被俘的乌克兰士兵,这些动作以远景被摄影机缓缓注视着,一如法国十九世纪大画家梅索尼埃(Meissonier)军事绘画作品惯常使用的四分之三透视关系。至此,观众得以同机器回归同一视点,完成一次来自洛兹尼察的记忆召回术,这些被封存的、业已消弭的记忆,由重新建构的影像空间赎回。


《娘子谷大屠杀》剧照


声音的速率


在洛兹尼察2016年的《奥斯特里茨》中,声音设计占据了影片运转机制的中心地位。导演强化了关门与开门声、相机快门声、导游的解说声、游客的脚步声,全片几乎是一场在不同轨道形成共振的声场实验。而这一实验在随后的《审判》《胜利之日》乃至最新的《娘子谷大屠杀》得以延续。


《娘子谷大屠杀》中,洛兹尼察对于空间感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声音完成。同时,在表意作用与主题探讨之外,声音对于摄影机的运动、取景框的选择、单镜头的长度和剪辑点的选择(即传统意义上的场面调度)所构成的节奏匹配关系同样重要。声音不仅仅作用于听觉,更处于观众知觉体验的核心位置。影片前三分之二部分中,货车的引擎声、电车的刹车声、军队行进的脚步声、飞机在高空盘旋的轰鸣声,这些声音在左、右声道间不断流动,将影像永恒缺失的一角补全。这是洛兹尼察在他的艺术中最具创造性的部分:声音与镜头内人物和物体的运动以不同速度、多种方式造就的张力。


纳粹和苏军军官的轮番宣讲、最后四十分钟针对屠杀执行者们的控诉与审判,则让声音进入了另一速率。这些段落的文本信息量远高于其余部分,与高密度对话(由大屠杀幸存者的控诉与被审判者的讲述组成)声音速率相匹配的是镜头长度与剪辑点的选择。我们再去归纳1946年的行刑现场与1952年的娘子谷两个空间中出现的声音:驶入刑场的卡车,宣判行刑的声音,现场围观人群嘈杂纷乱的声音和管道排水声。声音渐弱,影像从黑白转至彩色,随即整个历史事件的讲述宣告结束。洛兹尼察完成了既独立存在而又相互关联的叙述层面建构。


《娘子谷大屠杀》剧照


历经二十多年的导演生涯,洛兹尼察的电影已经自成一套语言系统。观看《娘子谷大屠杀》如同翻阅被这一系统重新建构的历史档案(关于声音与图像的),包括其精确的明晰度,以审视者为核心的视角选择,沉浸式的视听设计。它有着一种压抑得令人无法喘息的秩序感,源于导演对抽离与沉浸的两种姿态的讨论。漂浮的记忆与此刻的对望是影片的另一主题——因为这一时刻既是电影的,亦是永恒的。


编辑:电 车


豆瓣 @Lution


-FIN-


深 焦 往 期 内 容

第六届深焦华语影评大赛初选结果出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