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零基础学习短视频内容制作、全媒体流程再造及营销变现

德外5号 德外5号 2022-05-22


编者按:


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替代与被替代、颠覆与被颠覆的零和游戏。相反,媒体融合一定是新老媒体之间一个互相需要、相向而行的会师。传统主流媒体不要纠结于做平台还是做CP(注:Content Provider),这两者没有高下之分,也并不矛盾;而作为商业平台的互联网公司,也要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态位,放弃赢家通吃的执念。


5G时代近在眼前,追赶短视频的风口,现在还不晚。那么,怎样才能跟上节奏?流量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大量的数据告诉我们,用户将更多时间花在移动终端,我国网民人均安装56款APP,其中,短视频类App超过在线视频类App,成为网民使用时长第二的App类型。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CTR媒体融合研究院乐见类似短视频这种平台,与传统媒体的深入沟通合作,也愿意为彼此搭桥牵线,促成、推动更多的合作方式。


接下来,新京报“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带大家了解一下,“我们视频”在打造短视频内容过程中,背后的故事……



我们视频”自2016年9月上线至今近三年,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一个标杆。“我们视频”成立之初是如何定位的,又是如何布局的?


彭远文:新京报决定转型做短视频新闻其实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判断,就是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看视频的人越来越多。对于媒体而言,受众往哪个方向跑,我们就要朝哪个方向转型。包括决定做移动端的短视频也是如此,因为大家看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至于为什么做新闻,我觉得就更简单一些,因为新京报最擅长的就是新闻,我们实际上是把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来做一个视频化的处理。


第一个关键词是新闻。我们的内容始终都是围绕新闻来做的,因为这是新京报最擅长的部分。所以我们定位在新闻视频,而且最开始是定位在一个非常窄的新闻领域,主要是做社会新闻和突发新闻。因为做新闻首先需要媒体资质,换句话说在整个市场上都是稀缺的,因为现在真正去做社会新闻、突发新闻的媒体越来越少了。但两三年之后,我们开始把范围慢慢拓展。


第二个关键词是视频。我们非常确定我们做的内容就是视频。我们团队的视频化到了什么程度?图文报道是没有稿费的,这是最开始就定下来的规矩,只有生产了视频才有稿费。这么做的原因是要把文字记者的退路切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这是我们与其他媒体同行不太一样的地方,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强调做全能记者、复合型人才,我们只强调一点,就是做视频。在我看来所谓的全能记者并不现实,一件事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把它做好。


我们非常尊重视频本身的专业门槛。我之前和许多人举过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过去纸媒时代做文字记者的时候,你会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人,给他笔记本和录音笔,让他去做新闻吗?不会。为什么?因为文字记者是有门槛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认为只要拿个手机或者DV就可以做视频新闻?这是很荒唐的想法。文字需要门槛,实际上视频的门槛更高,所以说更要尊重这些东西。


第三个关键词是移动。现在我们可能每天接收信息的80%,都是来自于手机,所以说我们的内容一定是通过移动端来传播,并且针对移动端的特点来进行制作,这也是“我们视频”团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我们一开始就是和腾讯合作,我们的版权也是腾讯独家购买,所以说我们最开始的内容就是在移动端进行分发。


做移动端的视频要注意什么,比如说我们的视频为什么都会有大字幕?道理很简单,因为移动端的屏幕大小非常有限,如果字幕特别小就看不见了,所以字幕必须够大才能够看清楚。另外还要求文字精炼,因为屏幕空间有限,文字过于冗长,也很难放下。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加字幕,这就涉及到观看场景了。移动端是最不友好的一个观看场景,你可能是走路的时候看,可能是在地铁上面看,那么你可能不会外放声音,出于安全考虑也不会佩戴耳机,这意味着声音是听不清楚的,基于以上几种情景的考虑,最后决定我们全程都要上字幕。至于视频为什么这么短,因为用户一般都是利用碎片时间来观看的。


第四个关键词是专业。这或许可以解释“我们视频”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是一群人,而“我”是一个人,这也是我们和UGC、自媒体的区别。现在某家新闻媒体成为首发媒体的可能性非常小了,互联网时代,任何事情发生后,大众很快就知道了。
我们和UGC、自媒体的内容的区别在哪里?我们的专业性就体现在我们生产的新闻有一整套的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新闻理解为工厂的一条流水线,我们用了一整套的规范来保证生产出来的是一个合格产品。


从这个程度上来说,UGC和自媒体对我们并没有构成特别大的冲击,我们之间也不是竞争关系,更像信息市场里的相互补充关系。如果不是这么多的普通网民爆料,我们不可能那么迅速地获取到信息。


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强调团队作战,而不是独狼战术,今时今日我觉得靠一个人的能力能做的事是比较有限的,它需要前后方的配合,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 


第五个关键词是人文。我们强调要把人的价值放在最高位置,尊重生命,作为媒体来讲,这点特别重要。


直到今天,这五个关键词仍然没有变。


如今,“我们视频”等短视频产量约占新京报采编总量的三分之一,并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扩大,“我们视频”是如何联动报社其他部门,进入融合生产流程的?
彭远文:我觉得融合主要体现在选题和资源的共享上。新京报内部会有选题沟通机制,每天的选题都是共享的,比如“我们视频”在外面获得的采访资源、采访对象等,也会跟报社所有部门共享视频。另外我们的视频还会有一个文字化的过程,我们团队现在有一个专门的文字记者,针对我们每天的视频报道做文字化的处理,最后视频和文字一起打包分发出去。所以“我们视频”和报社其他部门的联动体现为信息共享。


随着各类短视频、移动直播平台的兴起降低了视频生产的准入门槛,这也意味着第一时间拿到核心素材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视频”是如何面对这一问题的?


彭远文:这对做新闻的人来讲,有利有弊。从弊的角度来讲,我们失去了对于新闻内容的垄断权;从好的方面来看,我们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比起以前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
自媒体的内容,或者是UGC的内容,它可能是通过一些社交平台来传播的,但很多内容并没有经过核实求证,机构媒体不敢转,但我们的内容他们就敢转,这不仅是新闻资质的问题,而是说对新闻进行核实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需要在符合新闻规范的操作方式里面做到最快就可以了。 


“我们视频”的“快”,体现在又准又快,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有些自媒体可能更快,但是不准。另外,我们的视频是有增量的,可能还包括新闻的一些其他元素,比如说更全面、更加好的叙事手法等等。到今天我也不觉得自媒体或者UGC的内容对我们是一个挑战或者威胁,更多的是把他们作为友军来看待。

媒体融合大势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纸媒传统采编人员转型到新媒体视频采编工作,最需要转变的是什么?


彭远文:我们这里和现在很多媒体转型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现在都在讲全员转型、全能记者,这看起来特别美好,实际上有很多想当然的成分。从传统采编岗位转到做视频,最需要转变的不外乎就是学习技术和转变思维,但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我们团队现在有150多个人,从文字岗位转过来的占比不到5%。


从新闻操作的角度来讲,文字和视频是相通的,我们知道什么新闻是重要的,我们知道采访应该问什么问题等等,但是从表达方式来讲,这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语言。这两套语言之间是一条鸿沟,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我们视频”花在人才招聘和培养上的成本非常高,“我们视频”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彭远文:对于我们来说,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用人的角度来讲,视频和新闻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付出了非常高的培训成本。有很多人觉得会用摄像机就相当于会拍视频了,这是很荒唐的事情。就像做文字处理的时候,你教会他怎么用Word,他就会写稿子吗?还差得远。同时,新闻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一个行业,需要大量的经验和重复性训练。在这些基础上,还要热爱新闻,如果他不热爱新闻,这行他是没法干的,太辛苦了,他不能够从中得到成就感与满足感,其实是干不下去的。


另外一个就是要勤奋、好学,不懂没关系,但一定要勤学,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团队90%都是90后,只有两三年工作经验,来了之后手把手教出来的。这个社会对90后有很多看法,但在我们这里的90后,都既踏实又勤奋,还特别能吃苦。


编者按:

来源:新闻与写作

内容有删节。


众所周知,广电行业的媒体融合之路,潜藏着无限可能,但同样也遇到不少挑战,比如:


在各广播电视台的新媒体部门“只烧钱不见钱”,融合发展的造血功能亟待增强。


面对自媒体、社交媒体、网络直播、问答社区等新兴传播平台的冲击,主流媒体的竞争能力在减弱。


传统媒体并没有出现一个进入互联网一线阵营的媒体,芒果TV尽管日活达到了千万级水平,但距离视频网站第一阵营还有不小的差距。


......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正如彭远文所说,从传统采编人员转型到新媒体视频采编工作,即所谓全员转型、全能记者,看起来特别美好,不外乎就是学习技术和转变思维,但其实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从表达方式来讲,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套语言。


8月23-24日,CTR媒体融合研究院联手快手科技推出短视频实战训练营,从内容制作到营销变现,带你玩转短视频 ——就让我们从短视频这个切口入手,去迅速拥抱全媒体吧。


首期融媒体实战训练营将精华内容浓缩在这2天、10节课里,从短视频发展趋势到内容制作技巧,从培育账号IP到孵化网红KOL,从打造爆款内容到商业变现路径,由浅入深,带你走上短视频进阶快速通道。

本次培训不仅有课程讲座,还有实战练习,“大咖讲座+平台实操+大厂观摩”多重组合,既重思维模式的培养,又重视实操落地,以全面培养广电系统主力军在短视频领域全链条业务能力。本次培训采用小班授课,名额有限,拉到文章尾部,可抢先报名哦。


课程设置: 



课程费用:2980元/人(包含2天住宿及餐费、资料费、参观交通费等,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市场上的同类课程,能够一次汇聚这么多实战型的重量级讲师,可以算是福利了。我们希望尽可能地给大家营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报到时间:8月22日报到入住,期待与您相见。


报名方式:

李   旻:010-82015388-8111;13511017076(微信同号)张晴羽:010-82015388-8114;18701374237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报名直通车,玩转短视频的终极秘诀,不容错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