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升民:全员电商如淘金,一场游戏一场梦|德外荐读

德外5号 2023-11-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媒介杂志 Author 黄升民



诸如“种草”“带货”还有“直播”,一直是当下热点。关于与此密切相关的“全员电商”话题,对于一贯秉持冷思考的行业研究者来说,该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呢?


“全员电商”第一个触点就是“全员”,“全员”即为“人人”。兼有生产者、交易者和消费者诸多特性的“人人”进入营销场域,自成主角或装扮网红,凭借与生俱来的“人人社交”和源源不断的“全员创意”,在“电商”的闭环中火力全开。


第二个触点就是“电商”,虽说是后缀,但却是形成闭环的关键。“电”原先代表技术手段,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现在则是基于数据的平台化操作,贯穿商业始末。“商”的核心是交易。


理解电商,既要注意到万马奔腾的热闹场面,同时也需要辨析其千年不变的商业精髓。“全员电商”所昭示的变化背后,有三点值得注意:商品标识、关联和信任内核。这三者相互配合、作用,从种草到带货,一气呵成。


全民狂欢之余,不难发现,享受高光的、赚到大笔收益的永远是那些作为超级头部的极少数者。就好比是在淘金,一场游戏一场梦。


生死循环,万物如是。



触点一:“全员”


“全员电商”中的第一个触点就是“全员”,“电商”其实是后缀。


“全员”即为“人人”。“全员电商”令我想起八十年代的“人人经商”。这里有一个前提,环境急剧变化当中旧有的框架无所适从,于是“全员”进场,“人人”作业。


在过往的营销体系,生产、传播、消费的不同角色具有鲜明边界,但是进入3.0,这些边界统统消弭,兼有生产者、交易者和消费者诸多特性的“人人”进入营销场域,自成主角或装扮网红,凭借与生俱来的“人人社交”和源源不断的“全员创意”,在“电商”的闭环中火力全开。


触点二:“电商”


第二个触点就是“电商”,虽说是后缀,但却是形成闭环的关键。


“电”原先代表技术手段,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现在则是基于数据的平台化操作,贯穿商业始末。“商”的核心是交易。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到,人类文明源于社会分工,而“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正是文明分工的启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可能受制于物理空间的间隔,信息传递的阻碍。当这些间隔和阻碍被去除之后, “人与人”的“商业交易”作用价值再次释放,且规模范围更加宽广,从明星到草根、从企业老总到地方官员、从档口老板到店员导购,形成了浩浩荡荡、摧枯拉朽的“全民商战”。



理解电商,个体也罢全员也罢,注意到万马奔腾的热闹场面,同时需要辨析其千年不变的商业精髓。我认为,“全员电商”所昭示的变化背后,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商品标识。


标识是达成商业交易的首要核心。千千万万的商品,如何形成辨识度,被人所熟知并记忆,靠的是清晰明确的标识,而附着在商品之外的所有即是为标识服务的。


标识用现代流行语概括,就是品牌。销售者将商品对应细化为可以让消费者识别判断的信号元素:直观的标识如折扣促销、沿街叫卖;隐性的标识如开箱视频、主播推荐、社群分享等。如此标识后的商品得以被人记忆,增加了用户消费的价值感知。


二在乎于关联。


商业都没有单方的,就好比买手与卖手,彼此关联,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一次性的买完即走,很是脆弱;也可以是反复持久的买了又买,也是商业最心之向往的状态。


为追求这种反复持久的关系,商业不仅涉及了基于血缘的宗亲关系,还扩展了基于区域地缘的文化认同关系,并且基于互联网渗透到基于爱好兴趣的粉丝关系等。


电商行业的各种尝试,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从直播到社群,其内在逻辑仍在于构建买卖双方的可持续关系。关系越是紧密,越可反复;反之则短暂生变。“全员电商”更是将这种关系重新还原到最为原始,却也是最容易达到亲密状态的人与人的关系。


三是信任内核。


任何商业交易中商品被记忆,买卖双方达成关系,都需要一个根本前提——信任,信任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那么信任的背后又是什么?比如,熟人熟面孔是人际社交带来的信任;兴趣同好之间是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带来的信任;宗教政治是基于文化带来的组织信任。“全员电商”表面上是商业零售重新聚焦在个体这一元素,事实上是商业文明对于信任的回归。


这种信任外在于商品标识,从文字图画,过渡到音频,再让位于视频,声光电的组合让商品可以做到最佳的展示包装;也渗透在关系建构中,为什么网红达人直播卖货有那么多人围观?为什么社群主可以在群里卖货?


网红或明星在直播间有意无意间竭尽全力地展示自己,变成你身边的熟面孔,拉近了关系距离;社交达人通过线上社群中社交交往和精神互动,群主跟你的关系更加亲密,两者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信任的氛围,从种草到带货,一气呵成,即使最终成交额会因人而异、因物而异、因网而异。


于是乎,在大数据、融媒体等技术加持下,新的电商形态如排山倒海般涌来,无人不谈直播,无人不识网红,无人不入社群,电商成为一种潮流,无人阻挡的潮流。



此时,我们还需要正视一个更加深层的问题。其实我们看到的记住的所谓标识、关系、信任,都是基于个体人设的线上世界,一个由无数的“线上人格”带来的虚拟空间。在尽可能对线下交易的仿真模拟中,我们虽感觉琳琅满目、无比丰富,但却会陷入一直被传播学者诟病的“茧房”之中难以自拔。


与此同时,现实世界的各色人员陆续进场,全民狂欢之余,享受高光的、赚到大笔收益的永远是那些作为超级头部的极少数者。


不论是寄希望于内容创作卖货的达人主播,还是坐拥社交网络的新微商群主,他们的未来故事可能和几十年前的个体户、万元户一样丰富多彩,有的会成长为中型甚至大型企业,被并购或上市,而大多数则会死去,默默地或者惨烈地。就好比是在淘金,一场游戏一场梦。


生死循环,万物如是。


编者按:

来源:媒介杂志;

作者:黄升民,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广告博物馆馆长、智能大屏营销研究院院长、《媒介》杂志总编辑,CTR媒体融合研究院专家

内容有删节。


延伸阅读


有收获就点个“在看”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