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作伤筋动骨式的改革,广电MCN不可能成功|德外荐读

德外5号 2022-05-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广电独家 Author 邓雁京



广电系MCN可以看作传统媒体向“新闻+服务”转型的组织机构。没有配套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广电MCN有可能沦为“样板间”。


今年6月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MCN行业发展现状、挑战及趋势分析》报告显示:中国MCN产业自2017年出现爆发式增长,预计2020年MCN机构数量将达到28000家,且内容产业入局者越来越多,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中央级媒体、省市级媒体和县级媒体也不甘落后,出现了一批成功案例。


可以说,在传统广电媒体的生存发展普遍受到严峻挑战之时,跨界MCN成为传统媒体自我救赎的新赛道,至少为媒体的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的无锡广播电视集团(下称“无锡广电”),近年来一直在试水MCN运营。


2018年年底,无锡广电开展的“百室千端智慧联盟”融媒体项目,组建13个工作室,内容涉及短视频、维权、亲子、公益、活动电商、电竞、婚恋、教育、体育、音乐、形象设计等类型,入驻无锡广电客户端“智慧无锡”APP,以“智慧号”的形式展示内容,拓展运营。


今年8月,无锡广电“登攀创新峰”第一届直播带货PK赛举行,在一个月的比赛中,38个职业队和野生队参与其中,整个活动共直播260多场,外链各类商品480多种,通过红包雨用户引流13场,创收1500多万元,实现利润159万元。


通过这次全集团的大规模“实弹”练兵,无锡广电不但提升了士气,取得了实效,还认识到了传统媒体在进入“新赛道”后面临的诸多问题,尤其切切实实地认识到了地市级广电媒体,在MCN运营过程中有别于商业机构、中央和省级头部媒体的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在业界研究不多,本文疏理出3个亟待解决的难点进行探讨。



内容优势怎样为全媒体营销赋能


作为官方媒体的MCN角色,必须在总体上规划、培育下属团队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定位是什么,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这是第一个关系重大的战略问题。
我们应当看到,地方媒体的社会属性、功能、体制机制与商业MCN机构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试水直播带货不能完全模仿电商操作,过多追求“网红”人设,而对地方媒体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商业机构MCN机制灵活、市场嗅觉灵敏、各类人才齐备,他们还有专业的选品能力和品控能力,这些优势都使得MCN机构带动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它们的试错探索成为媒体向MCN转型的成功样板抑或前车之鉴。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其宣传属性会令一些地方媒体的转型显得“羞羞答答”,但同时传统广电媒体积累的公信力、媒体经验、粉丝基础、主持人以及营销团队,也为自己的跨界操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是公信力优势。
“电台、电视台都播了,这还能假?”这是老百姓对此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广电媒体作为党和政府喉舌几十年担当的最大“红利”。带货主播往往都是受众非常熟悉的主持人、记者、编辑,他们一方面广受受众的信任和青睐,另一方面具备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优势。
广电媒体集中了区域内最优秀的新闻人才,具有最便利的新闻和政务获取资源,长期以来沉淀了品牌认知。并且,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广电媒体建立了完备的媒体传播矩阵,立体传播、相互引流的格局已经形成。
地市广电媒体在MCN的运营中,以公信力来为自己背书已成为本能,但如何发挥内容优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内容与营销呈现出较大的脱节。
内容优势并不是泛泛而谈,与直播带货等全媒体营销相关的最大优势,是我们长期培育起来的专业频道、频率、栏目、工作室等。
它们的价值在于:一是已经是本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各类圈层;二是它们的编辑、主持人都是专家、议题设置者……即“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通常被定义为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湖南广电“张丹丹的育儿经”全媒体营销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个家庭教育类的账号依托于知名主持人张丹丹的职业身份,加上其母亲角色进行“人设”打造,目前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已经拥有近500万粉丝,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方式搭建了教育系列产品的商业化平台,实现了较好的商业变现。
无锡广电也并不缺乏这样的优势资源,经过多年打造,产生了“飞翔”音乐工作室、“I体育彭飞工作室”“评评理”“兰爸爸”工作室等,都是无锡地区优质垂类“圈子”。
目前这些“圈子”基本上仍然专注于传统的内容生产,或者局限于传统的广告、活动经营。如何消除这些工作室全媒体营销的障碍,充分挖掘这些KOL的潜能,正是广电人在MCN运营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地方媒体渠道本身的价值在降低,但内容价值凸显。若能以本地化内容优势为抓手,实现围绕直播生产内容的迁移转型,或将迎来融合运营发展新天地。
一是进一步强化现有品牌栏目、工作室的优质内容输出,牢牢占据区域头部地位,并且强化其专业性,围绕KOL标签持续进行内容的运维,积累粉丝。
目前地市级广电媒体的主持人影响力和美誉度有所下降,需用现代商业IP方法进行专业化培育和精心打磨,如此才能在每次带货的时候有稳定的用户流量池,而不是只靠朋友圈吆喝,单纯借助微信生态圈的私域流量。
无锡广电在首届“登攀创新峰大赛”过程中,位列前三位的战队分别来自广播房产营销以及广播、电视品牌栏目。他们深耕本土多年,凭借多年优质内容的输出,在各自领域拥有粉丝和客户资源,拥有“品牌力量”。可以把直播带货理解成“品牌力量”的一次露出和综合爆发,他们通过直播带货这种形式,完成了品牌力的传播、互动和销售。

二是重点规划、培育数个基础条件好的栏目、工作室,以头部主播为核心组建带货工作室,向直播带货转型,建立类似“张丹丹的育儿经”这样的品牌,通过集团扶持,使其往品类特色化、体量规模化、模式产业化方向发展。
本次直播带货PK大赛位列第三名的“评评理”工作室是首批13个“百室前端、智慧联盟”工作室之一,无锡广电拿出专项资金,从内容宣推、技术支撑以及团队考核奖励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孵化和培育。目前该工作室已经形成了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平台(APP、栏目微信、抖音)融媒体传播闭环,为实现变现提供了基础。
三是创新发展。
传统主流媒体MCN运行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商业MCN,没有现成模板可用,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内容+服务”的新玩法。
上海媒体的《2020“五五购物节”全球大直播》是一次政府、媒体、电商、品牌企业紧密融合的全新尝试。东方卫视以演播室直播扫码带货为出发点,不仅有当下政策的解读宣导,还通过极具综艺质感的导购现场,为老百姓带来海量优惠和折扣,提升了消费乐趣和体验。同时,此次直播还依托大数据,首次揭秘了上海“魔都消费数据”,用“夜间热力图”解析上海“夜经济”,用3D城市数据模型展现上海的超强消费力。

直播当晚,现场主持人雷小雪与记者实时连线,观众跟随记者走进上海的陆家嘴商圈、黄浦南京路商圈、徐家汇商圈、长宁区虹桥商圈、杨浦五角场商圈、月星环球港等五大商圈,了解几大商圈的优惠力度和惠民措施。试想,哪一家商业MCN能做成这样?
同样,无锡广电全程助力“品味无锡惠享四季”无锡休闲购物节,提供了从新闻宣传、新媒体产品制作、网络直播以及线下活动执行一揽子解决方案。通过多轮摇号以及抽奖活动,派发245万张消费券,累计为市民带来5700万元购物优惠,撬动线下百货、餐饮、文旅消费5.54亿元。


总之,我们一定要利用广电核心优势资源,即在公信力的基础上发挥专业性,弯道超车快速形成产业链,毕竟我们入局已远远落后商业机构和头部媒体。


如何把商业头部平台与

自有区域平台的优势相结合


地市广电媒体集团的MCN要做好连接品牌、KOL与平台之间纽带的角色,必须协调好头部商业平台与自建平台的关系。
我们的团队在直播带货时候,经常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是全力入驻淘宝、抖音等大平台,还是利用现在自有平台?大平台有流量但成本高昂,往往是吃力半天只能赚个吆喝;自有平台自主可控,但用户活跃度差,外加功能不适应。这是地市广电媒体转型的痛点。
以淘宝、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头部平台拥有知名度高、日活量大、黏性强、年轻态、技术一流、机制完善等优势,牢牢把持着各类流量入口。广电媒体MCN起步晚,跟这些大平台的对接顺理成章,在各个头部平台间的布局是快速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捷径。
头部平台为了补上内容生态,也在与传统媒体尤其是广电媒体相向而行。
快手平台将扶持重点放在优质广电主持人资源的挖掘上。今年春节以来,快手为认证的广电主持人账号单条短视频扶持最高播放量达20万次,每天可达3条。另外,快手平台还根据账号的质量、垂类、商业变现进行评估,根据结果再推出新的扶持政策。抖音平台也专门成立了针对媒体MCN机构的扶持政策和广电主持人账号的孵化计划,进一步加大对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平台的扶持。
然而,地市媒体MCN的人才、产品、影响力等资源毕竟有限,跟中央和省级大媒体不是一个量级,而且完全依附于大平台对长期发展并无益处。作为地市媒体,较强的区域特性又使我们必须建设自主可控的自有平台,深耕本地市场。
钱江都市频道“钱江视频”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们组建独立运营团队,打通上游产品挖掘与设计、中游宣传与推广、社区运营与下游配送及客户服务各环节,为“社区合伙人”项目的几何级裂变发展创造了条件。

布局头部商业平台与发展自有平台不可偏废,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可从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是鼓励扶持甚至组织有条件的栏目、工作室入驻淘宝、京东、快手、抖音、今日头条、腾讯视频、拼多多等重点第三方平台,输出有前途的主播。
比如河北广电MCN机构已经成功入驻快手、抖音、今日头条、腾讯视频、拼多多等重点第三方平台,尤其是在快手和抖音平台的签约账号总数已经达到210个,数量规模居全国媒体MCN机构之首。
二是大力改造完善自有平台。
媒体现有各类新媒体平台一直都是以宣传为主进行规划建设的,在电商功能方面几乎为零,对用户购买引流方式有限且繁琐,远不如商业平台那么方便快捷。因此,对自有平台花大力气进行改进完善甚至重新打造电商平台,是广电媒体跨界发展的先决条件。
目前,无锡广电正基于微信生态圈打造“慧逛”电商直播产品,在保有媒体直播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的场景统一。
三是集团MCN建立协调机制,对选品的平台适配性问题进行总体指导、把控。
什么样的商品适合全网销售,什么样的商品适合自有平台在地销售,没有针对性的瞎打肯定事倍功半。同时,利用在地优势,统筹打造社区配送、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线上和线下联动运营,更能凸显地市媒体的优势。这也是一个“双循环”——跨界破圈,把本地优势产品推向全网;深耕本地,把市民吸引到自有平台。


转型中的深层次矛盾如何解决



地市广电媒体MCN运营与社会MCN机构相比,商业化是最大的短板。
我们暴露出来策划、进货、文宣、财务、法律、售后等一系列的不适应,如果不作伤筋动骨式的改革,还是以过时的媒体运作方式来处理,MCN不可能成功。这是广电媒体做MCN的最大难点。
传统媒体必须转向“新闻+服务”,媒体组织形态应随之调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供应链的集中开发。
电商平台最重要的是日常运营,质优价廉是带货变现的关键,那么问题来了:货源在哪里?找谁上货?如何上货?必须组建专门团队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一改目前大多数媒体直播带货中存在的团队各自找上家、下家的做法,从日常选货、直播带货安排、分销运营的服务链,根据不同带货工作室的特点,将各类产品适配到最佳的工作室。
二是一体化的策划宣推。
对于地市广电媒体来说,宣传渠道、海报设计、视频制作、露出方式等等都不是问题,关键是顶层的IP打造,主播的人设策划等。相较而言,社会“网红”在带货直播之余,不断在借助短视频、社群、微博强化人设和专业属性,是一个持续、全方位投入的过程,大有“设计”的用意。这跟媒体传统的所谓自身宣传根本不是一回事。
地市广电媒体目前存在“网红”不红、KOL标签模糊、专业性弱化等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三是统一的大客服。
要想长久做好本地化的自有平台,必须建立统一的客服体系,从集团MCN层面来讲,这也是最高效、最经济的做法。
四是“新闻+服务”需要整体解决方案。
前面说过,广电媒体现有各类新媒体平台都是以宣传为主进行规划建设的,“新闻”模块做得比较完善,而现在以直播带货为主要特征的“服务”模块成了“痛点”。这里面牵涉到身份认证、支付结算、互动分享甚至美颜功能等等,还牵涉到第三方的衔接,比如服务器、推拉流、短信服务等,搭建改造自有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五是法务、财务等后勤保障。
随着创意IP打造、KOL成熟、栏目工作室的推广,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也随之提上议事日程。平台销售的入账、开票、退货退款、交税甚至统一的扫码支付方式,这些都需要简明的财务流程。
以上只是媒体MCN实际运作中的部分问题,总之,广电MCN作为传统媒体向“新闻+服务”转型的组织机构,需要资金、时间、人力和物力等方面较大的试错成本,更需要在管理、机制、流程、产品、空间进行变革。没有配套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广电MCN有可能沦为“样板间”,成为广电营销产品中花里胡哨的那一个。
这个改革在业界被称为“光荣的一跃”,也是“惊险的一跃”,而我们必须跃出这一步。


编者按:

来源:广电独家;

作者:邓雁京,无锡广播电视台总编办公室主任

内容有删节。


延伸阅读


有收获就点个“在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