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咱们唱歌吧 | 尼泊尔音乐笔记

2016-10-05 杜杉 海贝音乐

尼泊尔,一个喜马拉雅孕育的高原国家;一个在大山中载歌载舞的民族。

"咱们唱歌吧"在尼泊尔人中就像咱们的"吃了吗",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不仅用在亲朋好友间,就算是刚刚认识一会的人,一杯酒下肚,"咱们唱歌吧",不等你推辞,那边已经打起手鼓唱了起来。

他们不唱披头士,不唱比伯,张口就来的是他们的民歌。

在两个月的采风中,深深感受到音乐在这个民族中的重要性:他们高兴了要唱歌,难过了也要唱歌;他们结婚的时候要唱歌,送葬的时候还要唱歌;街边的年轻人蹦蹦跳跳的唱,庙前的老人盘腿而坐的唱。


节日


(牛节中载歌载舞的尼泊尔人)

八月中旬正值当地的牛节(Gai Jatra),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为神灵,因为它是唯一可以引渡亡灵进入极乐世界的动物。所以“牛节”既是给神牛过节,也是在祭奠过去一年中去世的亲友。牛节看起来有点清明的意思,但天性乐观豁达的尼泊尔人没有去哭哭啼啼的献花烧纸,却喜气洋洋的唱起歌来。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乐队,他们或是敲着多拉克鼓,或是吹着本国特有的沙赫奈依管,还有些较为富裕的社区会用萨克斯小号这样的西洋乐器。欢欢喜喜,有唱有跳,赞美神灵的歌声飘荡在整个加德满都的上空,从人们的脸上看到的没有哀伤,只有喜悦。


(吹奏沙赫奈依管的社区乐队)


(等待游行开始的社区西洋乐队)


(在牛节中跳“棍棒舞”的小舞者)


“纳凉晚会”

七八月的尼泊尔虽是雨季,但充足的雨水不仅没有浇灭夏季的赤火,反而让整个国家变得如笼屉般湿热。好在早晚温差较大,习习凉风在晚上8、9点钟准时送来,街上四处可见散步纳凉的百姓。在离加都不远的巴德岗,经常会看到晚间有好些人在庙前席地而坐,听着广场上的小乐队击鼓摇铃,乐师面前摆着一本看起来已有几百岁的古书,口中的旋律说不出是念是唱。尼泊尔语特有的音节在鼓点与密宗碰铃的伴奏下竟让人有出神之感,即便听不懂,但也不想离去。


本以为这只是社区居民的纳凉晚会,后来当地朋友告诉我,这些乐师不是普通的歌者,他们是“唱经人”;那本泛黄的古书自然也就不是普通的歌本,而是经书。经书用梵文写成,在当今能认识这部经书的除了僧侣也只有这些唱经人了。

在我们的环境中“唱经”离我们很远,除非去寺庙借宿,不然很难听到这种声音。然而在尼泊尔,唱经就在街边,在庙前,在广场中,且是一件每日必行之事。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唱经人每天都会来这里吟唱;也无论狂风还是暴雨,虔诚的信徒总会来聆听经文。

说到唱经,不得不提在蓝毗尼的一次偶遇。

蓝毗尼是尼泊尔南部的一个城镇,也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紧邻印度,八月的高温让地表可以烹制任何食物,在落地蓝毗尼的一瞬间竟让人产生了想回加都淋雨的冲动。高温带来的不仅仅是汗流浃背,还有躁动不安,虽身在佛教圣地,却很难找到内心的那份平和静谧。直到碰见了一名比丘尼。


远远听到有唱经的声音,开始还以为是附近的寺庙在做功课,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一名比丘尼带着一个小沙弥在唱经。他们在寺院区的路上边走边唱,看见举起的相机也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停下脚步和歌声。比丘尼的声音低沉而扎实,没有很大的起伏,平缓的旋律和节奏让原本浮躁的心瞬间安静了下来。

他们的声音不大不小,恰好够穿过那些花草树木和石垣泥壁,抵达你的心房。

这个声音不禁让人想到琼英卓玛,那位把经文唱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尼泊尔比丘尼。

这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声音。只要有人在,经书就不会丢失;只要有人在,经文就会被日复一日的唱下去。


日常

在山林中的那些日子,如果没有能歌善舞的尼泊尔朋友陪伴,很难想象会是怎样的一副场景。

虽值盛夏,但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上感觉日照要比平时短许多,又因为是限时供电,人们常常吃过晚饭就回屋休息了。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WIFI。可就算这样的条件也不妨碍尼泊尔朋友们唱歌跳舞。

山林中的每家茶舍都有多拉克鼓,这种乐器在尼泊尔似乎是居家旅行必备之品。在尼泊尔不是每个人都会用电脑,但却是每个人都会敲多拉克鼓。也许你是一名政府官员或企业高管,也许你是一位货车司机或小吃摊主,但当你坐在多拉克鼓前时,没有种姓和职业之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打起大家熟悉的鼓点,唱起那代代相传的民谣,好不热闹!


(白天是酒店老板+山林向导,晚上变身鼓手的尼泊尔朋友Raj Babu)

热情的尼泊尔朋友唱起民歌跳起舞,还特意把原来的尼语歌词用英语翻译过来。他们唱天唱地唱山林唱湖泊,他们赞美白云赞美微风赞美鸟儿赞美羊群。在尼泊尔人的音乐里万事万物都是圣洁美好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生活,又怎么会忧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73194hie&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从踏入尼泊尔国土的第一刻起,你就会感受到一种欢快的气氛,不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能量。走在路上偶尔与擦肩而过的路人对视,他们一定会微笑着跟你说一句:Namaste(你好)。都知道去年那场大地震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尼泊尔雪上加霜,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可就连这样的天灾都没能抹去尼泊尔人的笑容。除了虔诚的信仰外,是音乐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是音乐把前一刻的阴霾一扫而空,让人们把目光投向当下和未来。

在这里音乐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如柴米油盐一般的生活必需品。


图/文 | 杜杉



贝音乐官方QQ群:384158408官方微博:@海贝音乐
微信订阅号:海贝音乐微信服务号:海贝音乐服务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