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范雨素和雷鬼

2017-05-05 杜杉 海贝音乐
范雨素最近很火。

本来这期是想写陈泓宇的。他的《额尔古纳》让人想哭,他的声音让我想起宋胖子。不知道离开草本植物后的宋冬野是否还好,为他可惜,但并不是因为他吸食了几颗小草。

范雨素的那篇长散文我是一周前在朋友圈看见的。原链接现在已经打不开了。我不是个跟风的人,网络现在流行什么歌,什么文,对此我是很无知的。只因那篇《我是范雨素》来自本家叔叔的分享,一位年近七十的先生,大半辈子奋斗在教育一线的老师,我想,这应该是好文。

公号里的文章,我通常只看个大概,而范雨素这篇,我是一字一句读的。看完觉得喜欢,就分享了。


我分享,因为我喜欢。

就像我吃了东街老张家的炸串,好吃,就分享给大家。

如果不是今天看了一篇评范雨素的文章,我都不记得她只有初中文化。作者说,范雨素是一次明晃晃的炒作。他还说,范雨素的水平并不高,不好不坏,够不到全国作协的水平。而喜欢范雨素的人,应该没有什么阅读习惯。

感觉这是要把东街老张家的炸串跟米其林三星来比。


我不确定这种比较是否有必要。

前些天和朋友连着两晚上去看了Mama Africa的演出。一个雷鬼乐组合,小众到用谷歌都搜不到他们的信息。主唱在台上赞美着人间友爱,直冲云霄的歌声呐喊着世界和平,用戏谑的口吻描述着他家阳台上的草本植物。

台下小伙伴们人挤人,用手里的啤酒浇灌着大地。我和朋友起初是在台前的,演出开始不到十五分钟已经被挤出十米开外。

看完演出觉得生活真美好,有那么多人跟自己一样爱着生活,唱着身边的小事,分享着他的故事。

我和朋友都是系统学习过古典音乐的。那姑娘可以闭着眼完整弹奏肖邦,我没她那么厉害,但聊到古典音乐或者“严肃”音乐(如果存在的话),我肯定是有发言权的。

我俩跟着Mama Africa的音乐嗨了两晚上,谁都没想着要把那位黑人小伙跟音协的水平做个比较。

范雨素的文章就像雷鬼,或者民谣,或者其他一切贴近日常的音乐形式。她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描写生活的点点滴滴,把日常中她觉得有意思的,值得说的,分享出来。就像宋胖子的《鸽子》和《董小姐》,张晏铭的《佳佳》和《如果》。没有高深的作曲技巧,纯朴可爱。

我不是学文学出身的,没有资格去评论范雨素的写作水平,也不想拿她去和任何人做比较。正如那篇评范的文章所写的,我就是那种“翻开《人民文学》的目录,那些作者一个都没听说过”的人。可是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跟我看不看《人民文学》、听不听交响乐没有太大关系。

如果一个人连点赞都要受到别人质疑,这是在审美绑架吗?

那篇评范的文章出现的很有意义,是一篇很实在的评论。作者是以写字为生的人,自然会从技巧层面来看范雨素的创作,得出的结论是:水平一般。就在大众几乎一边倒的为范雨素鼓掌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你们冷静一下。

这首先需要勇气。那篇帖子底下没少有人喷他,说他高傲,说他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还有人说作者想靠范雨素来炒作自己。

记得一个月前在艾玛·但丁(Emma Dante)见面会的最后,这位当代戏剧导演向台下慕名而来的剧评家们一阵“扫射”:

我看不到意大利戏剧评论的前景。总有一天这个行业会消失的,不过无所谓,没有剧评我们照样演戏。现在报刊杂志上能看到的剧评,一篇里照片占50%,文字除了夸大其词的赞美外,偶尔能看到一些批评,但是非常少。评论不能这么写,你们(剧评人)要告诉导演和演员,哪里好,哪里不好,不然他自己会被那些赞美的话吹捧到迷失方向。一个导演如果排了一部水平不高的戏,你们就要非常直白的告诉他,不然他永远不会进步,反而会一直堕落下去,排出更烂的戏来。

这番话放在各行各业都很受用。诚恳的评论真的很重要,读者的意见是一面能让作者看清自己水平的镜子,是一盏指引未来方向的明灯。


只有出现不同的声音,创作才能走的长远。

最后送上一段迟子建的文字作为结尾。

世界演绎了许许多多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故事,文学的内容也就像万花筒一样五彩缤纷,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作家们在最初拥抱它们、拥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但往往是在最终背弃它们,朝着耸立着无数冰山的‘圣地’走去,于是,我们看见那里不再有人间烟火,那里除了凛然的月光和星光之外,仿佛一切都已凝住不动。于是许多困惑在我们反身回顾的刹那间产生了。


文 | 杜杉

图 | 网络

音乐 | 网络


贝音乐官方QQ群:384158408微信订阅号:海贝音乐微信服务号:海贝音乐服务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