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武帝、忽必烈、朱元璋……统统拿它没办法

雪阳 红星新文化 2024-04-13


在成都博物馆新近举办的“满庭芳——金银器里的宋代生活”特展上,除了琳琅满目的宋代金银器皿和珠宝首饰之外,还展出了一种形制特别的白银钱币:银铤。


古代习惯将长且端直的东西称“挺”(视材质定偏旁,如木用“梃”),金银之名曰“铤”亦是因其整体形状长而挺直,具体形态则有直板、平头束腰和圆头束腰等。


成都博物馆展出的三枚银铤,形态各不相同


目前考古发现的银铤实物,最早为唐代中期,主要作为大额支付和储藏财富的手段使用,还不具备流通职能。到了宋代,白银的使用范围虽有所扩大,但仍非官方的法定货币。


中国最早的白银货币是什么模样?白银在中国作为货币的历史又有多长?我们对白银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但它却无比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古老国家的数百年国运。






关于“中国古代最早的白银货币起源”问题,学界至今都未能达成相对一致的共识。但1974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那一年,河南扶沟县古城村出土了18件战国时期的“大银板”;河北平山县中山国遗址出土了12枚精巧的小银贝。


银空首布(河南博物院藏)


不少学者认为,这18件带手柄的大银板,就是银质的空首布——空首布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之一,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外形像是青铜铸成的铲子。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银质的空首布是浇铸后未经修整的银板,和当时一同出土的大批金币一样,作为主人的一笔财富而储藏,不具备货币功能。


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小银贝,在发现时与金匕、金贝、金饰片、银带钩等一起放在墓主身上和棺椁上,因此其性质更可能是一种贵金属陪葬品。


中山王墓出土的银贝和金贝


总之可以确定的是:先秦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而同时期的黄金则已经开始发挥货币的部分职能,尤其是在盛产黄金的楚国,不但大量使用黄金,还铸造一种被称为“郢爯”(yǐng chēng)的金版。“郢爯”也被普遍视为我国最早的黄金铸币。


楚国“郢爯”金版


到了西汉时期,黄金更是大行其道,其应用范围之广、数额之大,都是后世历朝各代所无法相比的。翻看当时的文献记载,似乎到处都是金光闪闪:汉武帝的“金屋藏娇”,汉武帝用与真马等大的金马,去大宛国求取汗血宝马……


恰恰也正是这位挥金如土的汉武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推行中央政府铸造银币的皇帝。


他设计的这套银币,就是传说中的“白金三品”——用银锡合金铸成3种不同面额的银币,设计理念是“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第一种是最贵的圆形龙币,值铜钱3000枚;第二种是方形马币,值铜钱500枚;第三种为椭圆形龟币,值铜钱300枚。


“白金三品”(上为龙币,下左为马币、右为龟币)


汉武帝发行“白金三品”的目的很明确:收割权贵,补充军费。除了白金三品外,汉武帝还发行了一种面额更为巨大的钱币:白鹿皮币。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


这一货币理念可谓相当超前,但产生的效果却是“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纵然法令严格,“盗铸诸金钱罪皆死”,依然无济于事。无奈之下,这一举措历时仅五年便废止了。白鹿皮币更是昙花一现。


西汉特有的“麟趾金”


后来,王莽在进行币制改革时,也发行过两种银币:“朱提银”和“它银”,后人称“银货二品”。它们并非单独发行,而是作为一套极度复杂的“宝货制”二十八品的一部分,失败得更加彻底。


与之相比,王莽实行的黄金国有政策,倒是成果斐然:据《汉书·王莽传》记载,到王莽死的时候,宫中尚存六、七十万斤黄金(约为现在的三十多万斤),与当时罗马帝国的黄金储量大体相当。






唐代的货币制度是钱帛兼行,丝织品也是重要的支付手段,金银虽然频繁被使用,但还是称量货币,主流货币仍为铜钱。


称量货币就是重量货币,没有标准的形态和成色,流通时必须通过鉴定和称重,以定价额,与限定面额及成色的标准铸币和计数货币不同。


杨国忠进奉的银铤,铸造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


到了宋代,虽然常用银两,但因为不做流通使用,法律上不被视作货币,所以国家并不垄断其铸造权。比如这次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银铤,通过其上的刻字便可知是私人销铸,经专人验收后卖给官府,官府再拿去向朝廷上贡。


虽然银锭是从元代开始得名“元宝”,但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及其后人却更加不愿让白银成为货币——他们大力推行的是纸钞,为此甚至禁止民众使用铜钱。


元代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种由桑树皮做成的柔韧纸钞,给马可·波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盖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


元代开创的纯纸币流通制度,在当时的世界遥遥领先——要知道,作为英镑前身的英格兰银行券,直到17世纪才登场——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元代中后期时局混乱,钞票的滥发和贬值很快就导致了纸币的崩溃。


到了明代,朱元璋也试图强力推行“大明宝钞”,不仅严禁民间使用白银,也努力防止民间伪造——为此,每张钞票上都标注了告发伪造者有赏。但你猜怎么着?告发的赏赐是白银。


大明通行宝钞(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而历史发展往往不以帝王意志为转移,在钱的问题上更是如此。再出一百条严酷的禁令,也不能解决大明宝钞的信用问题,老百姓要生活,还是得用银钱。


到了明英宗的时候,对白银的禁令便已大大放松。1567年,隆庆帝即位后,终于宣布“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至此,白银正式获得应有地位,实现了完全的货币化。


与此同时,海禁也放开了。来自欧洲、美洲和日本的商人们,带来了整船整船的白银,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据统计,从1567年至1644年这段时间里从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是3亿3千万两。


印有“元宝”字样的元代银锭


巨额的白银流入,润滑着、滋养着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不仅催生出《金瓶梅》里富得流油的西门大官人,也让风尘女子杜十娘的百宝箱里也能装满瑶簪宝珥、玉箫金管、夜明珠、猫儿眼……


然而,成也白银,败也白银。中国的白银矿藏并不丰厚,甚至远不及邻国日本,因此高度依赖外来白银。而随着明代晚期白银流入量的锐减,银钱比价不断攀升,赋税负担变得愈加沉重,再叠加“明清小冰期”造成的粮食减产,构成了明朝历史的大转折。



经济学者徐瑾在她的著作《白银帝国》里提到:明末李自成的部队从西北起兵,也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并非偶然,“因为那是一块远离白银浸润而又饱受饥荒的土地。”






进入清代,白银的地位已不可撼动,并且朝廷对白银的使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国家仅统一铸造铜钱。五花八门的银钱制式在全国各省内部流通着,种类繁多,流通方式也十分复杂。


主要的几种,除了50两的银元宝之外,还有重约10两的小元宝,以及馒头形的小银锞和散碎银两等。到康熙年间重开海禁后,外国的各式银元也进来了,清代中国的白银货币形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铸造于乾隆年间的八宝小银锭


清政府也尝试过发行自铸银元,但始终都没能挤掉外来的白银货币。这些银元里有来自西班牙的“双柱”、来自法国的“埃居”、来自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地的“杜卡通”、来自北欧的“塔勒”、来自荷兰(尼德兰)的“马剑”、来自日本的“龙洋”等。其中,墨西哥铸造的“鹰洋”因成色好、品质稳定而最受欢迎。


墨西哥铸造的“鹰洋”


数据和名类总是枯燥,不如小说里的故事令人难忘。我们之所以对“银两”的印象如此深刻,大约也和明清小说里俯仰皆是银钱的描写脱不了干系。


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更是处处都辉映着银钱的影子。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则成为书中世界里巨大贫富差距的“参照物”——太太小姐们吃着螃蟹喝着酒,赏花吟诗。刘姥姥听到螃蟹的大小斤两,便立刻开始算账:“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刘姥姥第一次到荣国府时,凤姐施舍过她二十两银子,令她千恩万谢。在《红楼梦》的结尾,当凤姐去世,家道中落,巧姐儿也险些被卖掉的时候,也是刘姥姥挺身而出,悄悄救走了巧姐。


作为荣国府里最能搞钱的女人,在迈入太虚幻境的那一刻,凤姐或许也如梦方醒:白银流淌,不过是大梦一场。



撰文 雪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