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元宇宙”并非来自《雪崩》,应为文化科技融合战略引领-华东政法大学“经天学者”特聘教授臧志彭|「共同虚拟」远景TALK

东西文娱 2022-07-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共同虚拟 Author 共同虚拟


本文转载自共同虚拟

更多元宇宙概念or数字经济赛道案例、技术应用与访谈,请见共同虚拟官方账号

  更多远景TALK系列访谈,请见文末


日前,共同虚拟对话了华东政法大学“经天学者”特聘教授、数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公智库联合创办人、中国创意管理智库(联盟)副秘书长臧志彭。

在此前由臧志彭教授作为召集人、华东政法大学牵头主办的“从平台媒体到文化元宇宙——首届数字传媒与文化产业前沿论坛”上,臧志彭教授发布了《全球传媒100强元宇宙战略布局研究报告》。报告以全球传媒百强公司对于元宇宙的战略认知、产业链布局、合作布局、资源投入等作为切入点,展现了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元宇宙前沿实践。

臧志彭教授指出,元宇宙的本质,其实是人类摆脱现实、物理、自然、地球、宇宙束缚以及摆脱神冥束缚,而逐渐拥有人作为自由宇宙建构者意识的所有认知尝试的总和。2021年,是人类主动建构自由宇宙意识觉醒的年份,应称之为“元力觉醒”之年。

这个时期就像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古希腊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国内诞生了老子和孔子一样,如今西方有了“metaverse”,国内有了“元宇宙”。所以,“元宇宙”并不是很多人说的“翻译错误”(确实受了metaverse启发),而是中华文明在演化过程中主动选择了“元宇宙”。这就是为什么元宇宙一词甫一出现,便得到了华夏大地、九州寰宇的普遍共识。

在《全球传媒100强元宇宙战略布局研究报告》中,臧志彭教授提出了关于中国文化传媒产业元宇宙发展的战略性建议。其中尤其提出,要将元宇宙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战略引领。臧志彭教授提出,“自2016年开始,我们强调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该战略重点在于在文化与各种前沿数字科技两者融合基础上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目前,元宇宙正是整个数字科技前沿技术的聚合体,因此,我们建议可以将元宇宙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一种战略引领方式。”

臧志彭教授认为,元宇宙的未来发展必然会经历1.0虚拟物质世界建构期——2.0新型经济模式成型期——3.0全球治理新秩序形成期三大发展阶段。对于中国而言,凭借5G、交互硬件制造和人工智能的扎实基础,在元宇宙1.0版本会占有一定优势。然而在支撑元宇宙2.0版——新型经济模式成型的主导经济范式Web3产业发展方面,目前是大大落后于美国的,进而将会影响中国在未来全球治理新秩序博弈中的地位,因此,要科学辩证地认识web3,着手建构以人民群众创作者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的元宇宙新型经济范式。

华东政法大学“经天学者”特聘教授、数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公智库联合创办人、中国创意管理智库(联盟)副秘书长臧志彭


 臧志彭教授的核心观点:

●  中国的元宇宙并非来源于《雪崩》,在文明演化意义上也并非来源于西方的“Metaverse”,而是中华文明进入自由宇宙主动建构的新的文明阶段。建构中国数字时代自主理论和知识体系,从元宇宙开始。

●  人类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自人类诞生以来,有两条进路:一条是人类在现有的外在世界给定条件下的探索和创新,即所谓的“科学”进路,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尝试,逐步建立“真实宇宙认知”的过程,如万有引力定律、太空飞船等一切人类的科学成果;另外一条进路是人类脱离给定约束条件的自由宇宙的探索建构之路,也即“想象宇宙”的发展进路。这是我提出的认识元宇宙的新的分析框架。

●  2021年,我称之为“元力觉醒”之年,因为在2021年之前,主流社会仅仅是将自由宇宙的建构(如科幻文学、影视、游戏等)归类为文化娱乐产业范畴,也即商业共识范畴;而在2021年,人类对于自由宇宙的探索建构真正从商业共识升级为全球各国主流社会的普遍共识。

●  全球传媒百强对于元宇宙的布局已形成四大共识:一是战略共识:向外界明确宣称元宇宙战略,或已进行包括VR设备、NFT等元宇宙范围内的业务布局;二是业务共识:全球传媒百强普遍布局NFT,其次为游戏、影视、虚拟人和音乐元宇宙项目,整体呈现出消费体验层面的共同特征;三是技术共识:区块链、XR、人工智能、云计算和数字支付技术成为全球传媒百强的共同技术布局重点;四是实施方式共识:普遍采取了合作模式,与产业链上下游和元宇宙技术公司等共同建构元宇宙。

●  国内外传媒产业在元宇宙业务布局端存在一定的差异:海外文化传媒企业盛行NFT业务,国内传媒公司热衷虚拟人;在技术侧,海外排名最高为区块链技术布局,国内人工智能排位第一;在价值链环节上,海外传媒集团侧重于原创内容和创作开发空间的提供,国内则更偏向于分发传输端的布局。


 EW  从研究的角度,您怎么理解元宇宙这个概念?

A:我针对这个概念有一个贯穿古今的思考。从最开始的源头来看,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有两条建构进路。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进路。这是在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人类的发展,是受条件约束的;二是想象宇宙的建构过程,人类在思考科学问题的同时还在仰望星空,这是不被现实所束缚的自由宇宙进路。

元宇宙是建立在第二条进路上的高级阶段。简单来说,元宇宙的本质其实是人类摆脱现实束缚、摆脱物理束缚、摆脱自然束缚、摆脱地球束缚、摆脱宇宙束缚以及摆脱神冥束缚,而逐渐拥有人作为自由宇宙建构者意识的所有认知尝试的总和。

人类自主构建自由宇宙的意识觉醒的这个过程,我称之为“元力觉醒”。

2021年可以称为“元力觉醒”元年。因为在2021年之前,主流社会仅仅是将自由宇宙的建构(如科幻文学、影视、游戏等)归类为文化娱乐产业范畴,也就是商业共识范畴;而在2021年,人类对于自由宇宙的探索建构真正从商业共识升级为全球各国主流社会的普遍共识。

2021以后,元宇宙的发展将分为1.0/2.0/3.0三个阶段,或者说初级、中级、高级阶段。我将1.0阶段定义为虚拟物质世界建构期,包括很多人提到的将现实搬到元宇宙当中,还包括各种自由宇宙的新想象图景的建构。

2.0阶段是经济系统的建构。当一切经济主体和经济要素都有了之后,势必会产生经济关系的联动,元宇宙中会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也就是元宇宙新型经济模式的成型阶段。

这就如同2011年小米手机全网热销,“秒杀”一词从此诞生,互联网思维开始火爆全网。其实95年左右我们就开始引入了互联网时代(每家公司都在做网站),但人们仅仅是将互联网作为线下经济模式的附庸,直到2011年,国内的社会各界才真正发现互联网自有一套经济运行规律,才真正认识到互联网并不是现实的附属品,而是一个新经济世界。

同样到了元宇宙2.0阶段,人们也会进入到类似于当时互联网思维突然觉醒的元宇宙经济新思维阶段。当前元宇宙1.0阶段肯定还是完全由平台主导,基本是“大公司的游戏”,因为要砸大量的资金,才有可能建立,包括要吸引足够多的人来一起建设。但到了2.0阶段,人们会觉醒,会发现整个元宇宙时代实际上是有自己特有的运行规律、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模式。

当然2.0到来并不代表1.0结束,二者是并行发展的,虚拟物质层的建构是要持续进行的。同时对照2016年,整个互联网生态的价值已经超过了现实社会,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来看,在未来元宇宙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规律也会改造现实当中的经济规律。元宇宙新经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一定会经历由小的革新到颠覆性冲击这样一个过程。

2.0阶段的核心经济模式就是web3的以创作者经济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关系和发展模式。我认为全球经济会变成一个多中心的模式,而不是当前1.0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以垄断平台为中心的模式。

当大量的经济主体进入元宇宙后,必然会有博弈和冲突,会有新的治理秩序,我将这个阶段称之为元宇宙3.0阶段,即全球新治理秩序的形成期。概括来说,1.0阶段是虚拟器物元宇宙阶段,2.0是元宇宙特有的经济规律构建成型期,3.0阶段是元宇宙所代表的新的全球治理格局的成型阶段,也将代表着元宇宙的真正成熟。

元宇宙3.0之后必将诞生更新的超越元宇宙文明的更高阶文明形态,这种演化不会停止,所谓的终局并不存在,也不符合历史规律。


 EW  为什么2021年为历史性的节点?

A:这是由历史的必然与历史的偶然共同促成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内部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研讨主题,就是为什么2021年不仅仅被称作元宇宙元年,其实在这之前,2021年是被叫作NFT元年。NFT与元宇宙在同一年爆发其实并不是巧合。

核心点在于,之前人类也在构建各种虚拟世界自由宇宙,如“第二人生”、漫威宇宙、DC宇宙等等,都未破圈,主流社会基本认为这就是个游戏、科幻小说或者电影,总体上就是文化娱乐产业的一种新玩法而已。

而NFT的诞生,解决了一大核心问题,那就是“虚拟世界人的身份唯一性”这一重大课题。

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有存在价值,就是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人类在虚拟世界中构建的人却是一模一样复制出来的,这就导致了虚拟人类世界的身份可替代、意义可替代的根本性难题,进而导致主流社会对自由宇宙建构的不认可。

只有NFT出现之后,整个元宇宙才解决了“人的唯一性”问题,而这其实是整个世界能够得以建立的底层核心逻辑。当每个人有独立的NFT之后,才会有自己的资产所有权。在此基础上,方能出现分配、交换和消费,整个虚拟世界才得以建构和运转。

所以主要原因是技术真正完备、真正准备成熟是在2021年,2020年NFT的走热,包括无聊猿的破圈,才让很多人意识到虚拟世界当中人和人、物品和物品,都是可以不一样的,有各自的存在意义。

从NFT的破圈,到整个社会共识的刷新,认知水平提高,这属于历史的必然。历史的偶然在于Roblox以元宇宙第一股的身份上市,当天股价市值大增;Facebook改名Meta更是让全球关注元宇宙。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了。

总的来说,最核心的转变在于,底层逻辑上,社会对于元宇宙的认知在2021年真正从商业共识转变为了全球社会共识。

最典型的案例是韩国政府2021年11月宣布要在元宇宙里面办公,将整个行政服务生态搬到元宇宙当中,要实施元宇宙五年发展规划。从2021年开始,全球形成了社会共识。所以我把2021年称为人类的“元力觉醒”之年,人类对自由宇宙的建构不再仅仅是商业或文娱概念,而是变成了整个全社会,整个人类重新定义自身生存方式的新起点。


 EW  近期您作为总召集人,发起首届数字传媒与文化产业前沿论坛,本次主题为《从“平台媒体到文化元宇宙”》,您如何定义文化元宇宙?

A:我将这个概念分为三层认知,根源在于“文化”这个词本身太复杂了,有三个层次。当前整个社会对于文化元宇宙的认知主要还是停留在1.0层次,即文化产业或文娱产业维度的元宇宙,包括科幻文学、游戏、影视、社交媒体等。具体案例不仅有Facebook的更名,包括字节跳动收购Pico,爱奇艺布局VR,小红书做虚拟时尚等。

几乎整个2021年下半年,平台和媒体都在大量地谈论自身的元宇宙战略及布局,2022年更为普遍。我们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第二个层次涉及到文化更为宽泛的定义。文化实际上也代表了人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精神世界,包括信仰、价值观等概念的整合。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元宇宙,代表了人类整个精神世界。

文化元宇宙的第三个层面,其实就涉及到“大文化”概念。所谓“大文化”,在包括了器物层的基础上,也包括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等。所以这个层次的文化,是包含了文明的内涵。第三层次下的文化元宇宙,实际上就等同于元宇宙。因为人类整个世界的构成都包含在了文化之中,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


 EW  从您的主题设置来看,当前平台媒体对于元宇宙的布局已经成为必然方向?

A:这与我们之前提到的“元力觉醒”过程是类似的。在“元力觉醒”之前,大家都只是分条线在做,例如VR、区块链、云计算等,就像Facebook早在2014年就收购了Oculus,开始布局VR。在元宇宙到来之前,平台可能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可以整合起来叫作“元宇宙”,当元宇宙这个概念到来之后,就知道之前各个条线的战略布局可以整体纳入到元宇宙这个统一的大战略框架当中。

平台媒体最初可能只是以条线的方式开启,整体战略是分散的,但当元宇宙到来后,有了一个整合的战略框架。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传媒就是技术进化的结果。保罗·莱文森讲过,旧媒介是新媒介的内容。就像原来人类将文字作为媒介,当电影诞生后,文字构成的剧本成为了电影的内容。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创造出来的所有文字作品、影视内容、游戏等都成为了互联网媒介的内容。

如果传媒公司不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就只能“被吃掉”。


 EW  当前传媒百强布局元宇宙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A:可以总结为几个共识,首先是战略共识,这一点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大量的公司明确提出自身的元宇宙战略,另一种是没有明确提出元宇宙战略这一说法,但在进行VR设备的开发,或者在做NFT相关的内容。我们都将其纳入到战略共识层面。

第二是业务共识。我们做了相关层面的频次统计,全球传媒百强当中NFT布局排名首位。其次是游戏、影视、虚拟人、音乐。整体体现出以消费体验为主的特点。

第三是技术共识。在我们的统计当中,最多的是对应NFT的区块链技术,其次是XR、人工智能、云计算和数字支付技术。

第四是实施方式的共识。当前大家都在采取合作的方式,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特点,也符合我们对于元宇宙现阶段的认知,因为这个概念过于庞大,一家公司无法覆盖,所以普遍采用相互合作的模式。


 EW  百强是如何筛选的,国内外传媒公司对于元宇宙的布局有何差异?

A:公司整体按照营业收入来排名,全球百强当中,中国大概占六七家。我们也在计划做中国传媒50强的元宇宙布局研究。

对比之下,有以下几点差异:首先是对于NFT的布局,很多媒体都提出了自身的NFT计划,或者已经有所布局。

实际上,大家对于该领域的抢占并不只是为了争夺流量,这其中涉及到对于整个传媒产业商业模式的颠覆。NFT的诞生代表着整个传媒产业有了自己新的商业模式构建的可能。

中国国内做的是数字藏品,这是由政策环境等因素所造成的差异,且整体数量并没有国外媒体那么多。同时,相较于海外盛行NFT,国内更多的是做虚拟人。因为国内在虚拟主播领域有很多的经验积累,从公司布局到整个市场的接受程度等,都是有基础的。这与我们目前的统计结果也相吻合。

而技术角度,美国传媒产业布局排名最高的是区块链技术,中国最多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其次是XR相关技术,区块链排名第四。对比下来的话,海外的技术布局更偏向底层。

在内容方面,海外集中在原创内容版权和创作开发维度。而国内更多的是偏向分发传输端。就像字节跳动不生产内容,只是内容的“搬运工”。其实就是通过分发手段,基于算法将内容推荐给用户。但实际上真正的传媒产业是内容产业,核心是内容生产,这一块跟国外相比,我们还处于劣势,需要后续加强对人民群众创意能量的激发和收益保障。


 EW  海外传媒公司对于“元宇宙”的布局,对于国内有哪些启示?

A:当前已经到了全球传媒产业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阶段。现阶段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实际上由四大要素决定,即军事、科技、金融和媒体(也就是文化传媒)。

长期以来,全球传媒产业的价值链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建构的。

在元宇宙到来之际,整个新闻的生产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如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所言,此前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有了VR之后,新闻就变成了“正在发生的现实体验过程”。因此,在元宇宙时代,整个内容生产行业将面临价值网络的重新构建,大家基本来到同一起跑线,这是一个重构期。

而在元宇宙新型生产关系和新型经济模式的建构上,受当前政策影响,创作者经济尚无法真正落地。我认为,在政策端可以考虑类似于80年代的“试点模式”,即“沙盒监管”模式,通过试点的方式来不断试错不断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以人民群众创作者为中心的元宇宙新型经济范式。



 EW  基于国内传媒公司当前的布局现状,您有哪些建议?

A:第一就是之前提到的,对于元宇宙在战略层面上的认知还不够,要提高认识高度。元宇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虚拟世界的概念,是整个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甚至是人类未来新的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秩序的重构性转变机遇,中国是必须高度重视和前瞻布局的。

第二,传媒产业要做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连接器、思想转换器。在全球新闻生产模式颠覆性变革前期,中国的文化传媒企业要抢先布局,争取确立传媒产业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主导地位。

第三,在内容层面我们是有潜在爆发的基础的,毕竟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也有创意阶层的大规模崛起。但我们缺少可以让创意更好发挥出来的机制,这是后面要着力建构的,也是中国构筑元宇宙时代文化自信的核心基础。

总之,元宇宙是人类自由宇宙探索进入到的新的文明形态,而在这一新的文明形态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在其中星河璀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