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车祸现场,一个比一个闪瞎眼!

老妹儿 十点电影 2021-03-07
文 | 十点电影原创
既然电影节没有缺席2020,
那么丑丑的电影节海报也不会。
近几年,北京电影节的海报就特别火。
火到什么程度?
老妹儿甚至怀疑,能大过电影节本身。
原因没别的……
丑!出!天!际!
7月28日,第十届北京电影节宣布于8月22日正式开幕。
电影节的官宣海报也一起放出。

当代网友立刻开始了“联想大赛”:

如果你还记得去年的海报,那或许还能勉强评价一句:
有进步。

老妹儿小声说句大实话:
这进步快,那纯粹是因为起点低。

由于舆论的反响实在太大,北京电影节主办方也立刻表示:
这并不是主海报,只是一张先导海报。
舆论也有声音回复:不是丑,只是前卫了点,具有设计感。
在舆论争来争去之后,吃瓜群众忍不住发自内心地问一句:
就一张海报而已。
至于吗?

老妹儿的答案是:
至于。
别小看一张海报。
在电影上映之前,海报经常是最早抵达观众,也最容易给观众留下印象的那个。
一张好的海报,立在影院的大厅里,就能让人为之停下,甚至买票。
甚至有人说,一张好海报,就能赚回2000万票房。

但北京电影节的海报,要它承担起2000万票房,那可真是太难为它了。
毕竟,官方早就明码标价:
以往的征集奖金:一等奖奖金三万。
同时,还必须包含天坛或风车的元素。
当然,这种“甲方钦定”的海报,哪个乙方都跑不了。
广大群众一提起海报,脑海里浮现的第一画面绝对是:
几个大头。
明星脸,观众熟。

在真金白银的票房压力下,再俗也赚钱,谁做谁手软。
而在本世纪初,
这样的群像海报,大多数时候,也直接决定了一部戏的番位。
反倒是某些影视的创新款海报,更容易引起争议。
不知道吃瓜群众还记不记得《青簪行》这张海报?

粉丝拿着显微镜,“竖右横左”“海报C位”。
小论文层出不穷,撕到头秃。

制作方估计悔之晚矣:推什么陈,出什么新,不如老老实实搞大头。
但近几年,票房的飞涨,让审美这条船,也跟着水涨船高。
宣传周期跟着拉长,片方也看明白了别老把大头往上P的道理。
前期片还没影,先来一波概念海报。

大多简明概要,先给观众品个味儿。
有点水花了,再来一波先导海报。

这就比前一版本复杂多了,该露的头也露了,该有的脚也有了。
人物定的差不多了,来个角色海报凑个九宫格吧。

电影上了,票房海报也得赶紧冲冲冲了。
有的,票房不佳,也就做个一两张预备着。

但要是赶上了《哪吒》这种片……

海报师:你看咱们之前谈的价格,还有机会吗?
早些年前,中国做海报的,总是抬不起来头。
没其他原因,背了个“抄袭”的名头。

抄得太过头,迪士尼跨过太平洋,也要来打官司。

但最近几年,票房火了。
商业片牛了,文艺片劲头也足了。
那海报的花样自然也就跟着多了。
更多的,和影片内容直接衔接。

看色调,就是小清新的文艺风格。

看色彩的迷幻,就和片名搭上了。
有的片子,在第一张海报出现之时,就开始展现自我的风格。

同样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搞出个性搞出风格才是重点。
甚至,连好莱坞大片也要凑上个热闹。
看看这两年的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榜。
不做一版中国风海报,感觉诚意都没到。
有的本来就有中国元素的,最好处理。

比如《功夫熊猫》系列,打从第二部就加入了不少中国风色彩。
到了第三部,更是浓浓的中国风。
也有“人不是中国人,但我心还是中国心”的。

为啥?
这当然是因为好莱坞大片看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有了钱,有了底气。
自然就能看到资本的重视和倾斜。
连带着海报设计师也打出了名号。
上世纪的香港有“香港电影海报教父”阮大勇。
李小龙、周星驰、成龙都被他画进了海报。

可以说,海外对李小龙的印象,很多都起源于他的海报。
而国内如今海报大师,当属黄海。

黄海有名的作品很多。
但给老妹儿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这几张海报。
放大细节,充分展现国宝特色。
近两年更引来国际大片与他合作。

在英国电影杂志《Little White Lies》评选的2018年最好看的20张电影海报中,《小偷家族》中国版海报排名第一。
话说回来,还得回到话题的源头——电影节。
电影节向来都是影迷的殿堂。
那逼格肯定得最最最最最高的。
不只国内爱品评海报,国外也爱这套。
许多电影节历史悠久,许多拿了国际三大电影节的影片,也因此青史留名。
因此致敬(自己的)经典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元素。
像戛纳,2019年的主视觉海报,就是致敬3月29日逝世的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这张海报是瓦尔达于1955年拍摄的处女作长片《短角情事》的一张幕后工作照,

划重点;该片的首映就在1955年的戛纳。
威尼斯玩得也巧:
连续4年致敬经典。更把前一年的海报主角,都放在下一年海报的背景里。

不仅巧,还省事。
当然,北京电影节被吐槽最多的,就是反复出现的地标性建筑物:
天坛。
这事海外也干过。
一般都出现在第一届。

是不是和国内海南岛电影节的海报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届平遥电影节,也使用了自己的地标。
最后不得不说,电影节的海报,当然是重中之重。
但更多的是为电影节的审美格调、内容丰富,定下了基调。
当电影节有足够丰厚的历史,能够有底气展示自己的电影文化时,
才真正脱离了现实中的地域性,
在电影历史上找到自己真正的地标。
而对于国内的许多电影节来说,
这样的路还很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