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与《群众》|从研究到喜欢,一位学者与《群众》的不解之缘

2017-12-27 张红春 群众杂志
[1937-2017]


为纪念创刊80周年,《群众》杂志开展“我与《群众》的故事”主题征文。许多读者读者和作者重拾记忆,回顾与《群众》杂志的点滴故事。本文即为征文稿件。



2010年9月,我有幸来到湘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我在校园里散步,碰到了唐正芒老师。他很关切地问我,博士论文选题方面有何打算。我说,还在茫茫大海之中。唐老师说,他有一个想法,不知道我是不是有兴趣,我急切地问他有什么好的建议。他说,以前自己在做《新华日报》研究时,发现了《群众》周刊,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试试。


2011年6月6日上午,那天是端午节,天下着大雨。我撑着伞去图书馆查资料,图书馆有《向导》《布尔塞维克》《新中华》《解放》《红杂志》《新华日报》《群众》等期刊杂志。突然想到了唐老师的建议,我首选《群众》看看。不看不知道,这一看居然成就了我与《群众》周刊的不解之缘。


民国时期,中国已经公开出版很多的期刊杂志,但是,这些期刊大都是看起来比较高大上,而《群众》就不同,刊如其名,是一个为百姓说话的刊物。此后我每天都到图书馆来翻阅《群众》,终于了解到《群众》周刊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和香港地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党的理论刊物。1937年10月筹办于南京,12月创刊于汉口;1938年10月25日从武汉撤退,继续出版于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迁往上海出版。后来由于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1947年1月30日,《群众》在香港继续出版,一直到1949年10月停刊,共14册。资料齐全,内容丰富,影印清晰。


当我初步翻阅完《群众》周刊后,感觉到这个刊物时间跨度不算太长,而关注的问题是与群众很接近。更主要的是当时研究这个刊物的人不多,感觉可以适合做博士论文,所以就萌生了以《群众》周刊来做博士论文的想法。但是,做博士论文不可能面面俱到,选择角度和切入点十分重要。经过和导师的再三商量,就把抗战时期政治动员的作为视角切入。因此,我更关注的是《群众》周刊如何了解群众,与社会底层相结合;如何走向基层和服务大众,发动群众。由于《群众》周刊确定了“群众”主体地位,为了及时与群众沟通交流,《群众》设有“群众信箱”“读者问答”“读者与编者”等栏目。这些栏目是《群众》周刊的特色栏目,也是连接群众的、反映群众需求的管道。通过她,中国共产党找到在国统区能够立足、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党贯彻群众路线活生生的体现。1944年《群众》周刊第9期刊登了《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一文,这篇文章认为“中国知识分子最需要和人民大众相结合,知识分子唯一的进步的道路也就是和人民大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思想上,要有彻底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在行动上,要真正为人民服务真正的了解他们怎样思想,他们怎样生活,他们身受的疾苦,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愿望。”《群众》周刊不仅是群众路线的倡导者,而且是群众路线的践行者,它从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贯彻党的群众主体价值观,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周刊在创办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特色,也得到党的高层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第一代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的文章经常刊载在《群众》周刊上。特别是周恩来对《群众》周刊指导尤切,为办好这个刊物殚精竭虑,他要求所有编辑成员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高理论水平,而且还要求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以便抓住读者的“思想疙瘩”,“有的放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同时要求报刊社的工作人员认真阅读每一份报刊,仔细校正每一个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周恩来这种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激励着《群众》周刊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我喜欢《群众》周刊,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它拥有高水平的办刊队伍。《群众》周刊群英荟萃,主编潘梓年、章汉夫,副主编许涤新、副主编戈宝权,分别是著名的哲学家、外交部长、经济学家、俄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他们不仅政治能力强,而且业务水平高。他们为《群众》周刊撰写、翻译了大量文章。比如,章汉夫不仅写社论、时评,还写国际述评和国际问题的专论。许涤新在《群众》上发表了127篇文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经济道路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戈宝权翻译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研究资料、《苏联史简明教程》,以及列宁、斯大林的大量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群众》周刊形成了良好的传统。今天很多读者喜欢和认同《群众》这个刊物,正是因为《群众》杂志一以贯之坚持了自己的优良传统,这是难能可贵的。


有了博士论文的基础,我真的喜欢上《群众》了,甚至有点离不开她了。博士毕业后,学校要求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群众》。于是,我在毕业论文的基础上,重新阅读了《群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再次来分析和研究《群众》,并以此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众》周刊研究。也许她是我的幸运星,我第一次申报居然成功了。这让我很意外,又很感激,是她又给了我机会。这次,我打算是以整个《群众》周刊为研究对象,从《群众》周刊的创刊到《群众》周刊与中国政治道路、经济道路的发展方向,以及思想文化的前进方向视角,全方位来研究《群众》。


阅读《群众》周刊,犹听尊者循循教诲,不敢懈怠,更不敢不敬。只是有点担心自己能力有限,做得不够完美,但我会竭尽全力去完成她,做好她。


作者:张红春(作者系赣南师范大学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共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社主办


理论读库  ★  决策锦囊  ★  干部学堂


    欢迎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