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家港市委书记讲述绿色发展之路,用心书写的答卷!

2017-12-28 朱立凡 群众杂志

近日,《群众》杂志刊发张家港市委书记朱立凡署名文章,题为《用心书写绿色发展的“张家港答卷”》,以下为全文:

近年来,张家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与聚焦转型、创新驱动和文明引领作为统筹区域健康协调发展的“四大路径”,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心书写好绿色发展的“张家港答卷”。


增进“绿色共识”,凝聚“党政、企业、社会”的广泛力量。

张家港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仅靠市委、市政府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还不够,必须层层传导压力,尤其要在市场主体、广大市民中增进“绿色共识”,汇聚起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动生态责任落实落地,张家港在全国县(市、区)中第一个出台《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以环境治理、资源节约、生态效益、群众评价为重点,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和离任审计,将“生态成绩单”纳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加大节能减排等生态指标在区镇年度千分制考核中的权重,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倒逼镇(区)在发展决策中增加“绿色考量”。


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张家港创新建立企业“绿色发展领跑者”制度,在重点行业制定接轨国际的绿色发展评价标准,科学评估企业的绿色发展水平,激励企业争当节能减排的行业标杆。在润英联(中国)、东渡集团等10余家“绿色发展领跑企业”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加入“绿色发展领跑者”阵营,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军团”已经成为了张家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动全社会关注绿色发展,张家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创新设立环境保护市民委员会,持续培育壮大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实现生态环保由单一“行政管理”向“全民参与”拓展延伸。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美丽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推广“少开一天车”“光盘行动”等环保公益行动,引导市民从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优化“绿色选择”。目前,市域基本实现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全覆盖,LNG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近55%。


激活“绿色引擎”,推动“循环、低碳、集约”的结构转变。

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关键是改变依赖资源消耗、规模扩张、高能高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此,张家港以敢破敢立、壮士断腕的决心,重塑产业架构、能源结构和空间布局。


作为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张家港已初步构建起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格局。张家港保税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世界500强、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循环经济效益占比达20%。目前,张家港正全面推进静脉科技产业园建设,建成后将系统解决城市固体废物处理问题,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带动环保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壮大。


提高项目准入的“生态门槛”,坚决不让今天发展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生态的“绊脚石”。坚持“科技型、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优先,坚持“排污总量、环境容量”双重控制,先后否决或劝阻各类工业污染项目600多个,其中包括投资上百亿元的超大型项目。此外,通过技改、工艺流程再造和产品提档升级,大大减少污染物排放。永钢集团与宝钢合作,推进普钢转特钢,有效削减了40%的排放量。当前,张家港正在编制全市“低碳控制方案”,探索构建“碳积分”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与全国碳市场的有效对接。


划定总面积204平方公里的7大类17个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1%。以推动“多规合一”和“三优三保”为主抓手,严守耕地利用、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创新设立“张家港厂房信息网”,大力实施村级工业用地整合优化。持续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现代社区集中,全力打造具有苏南特色、贯彻节地节水节材理念的各类载体和集中居住区。目前,全市农田规模经营比重达95%、企业进区入园率达95%、农民集中居住率达70%以上,实现了集约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实施“绿色攻坚”,突出“大气、水体、土壤”的重点治理。

气、水、土的质量,直观体现一个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承载着群众最现实的生活期盼。张家港以“263”专项行动、环境保护“百日行动”为抓手,铁腕治理环境突出问题,让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城乡更美丽。


连续多轮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天然气供应扩面、热电行业归并整合、燃煤锅炉集中整治,创新实施“分布式能源、屋顶太阳能、合同能源管理”等绿色能源方案,城区建成全国县级市第一个“清洁能源使用区”。积极开展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和VOC深度治理,完成钢铁、电力行业的脱硫除尘脱硝治理。


对全市9000多条河道全部实行“河长制”管护措施,推行“一河一策”,实施流域化治水、源头治水、联动治水。完成106条农村黑臭河道集中治理和126条重污染河道综合整治,成为全省第一批消除城区黑臭河道的县市。投资21亿元建成东、中、西部三大独立水循环体系。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针对土壤污染更加隐蔽、更难修复的特点,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行动,运用空间位置遥感核实等方法,对近10年来关停的200多家化工、涉重金属企业的遗留地块,1000多家在产企业的用地土壤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开展了农用地土壤详查工作,完成了采样点位布设。在“摸清家底、看清症结、厘清路数”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张家港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张家港市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规划》,科学有序推进土壤防污治污工作。


共享“绿色福利”,谋求“业态、生态、心态”的综合效益。

通过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探索与实践,张家港不断深化绿色发展内涵,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了综合的、显著的成效,有力促进了“业态、生态、心态”的相得益彰与融合并进。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累计置换土地2.4万亩,其中70%以上用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目前,全市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近60%,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为主体的“两新一高”千亿元级产业基地正呼之欲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19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近3000亿元,位居苏州各县市第一。同时,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种植面积达90%以上。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形成了“两山三水五湖”的生态格局:“香山、凤凰山”东西呼应;“一干河、三干河、朝东圩港”三大水系绿带纵横贯通;“暨阳湖、沙洲湖、凤凰湖、香山湖、黄泗浦湖”星罗棋布。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8.9%,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全市生态林地面积2.1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19.54%,群众对园林绿化的满意率列全省各县市第一。现在,“抬头见蓝天、低头见绿水的日子越来越多了”是港城百姓的普遍反映。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了重大判断,对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深度渴望,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港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港城,继续在新时代谱写好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摘编自《群众》2017年第23期

作者:朱立凡(中共张家港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霍宏光


更多内容请关注“群众杂志”微信公众号:qunzh_1937




中共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社主办


理论读库  ★  决策锦囊  ★  干部学堂


    欢迎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