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看懂这部国风科幻动画,我打开了《易经》!

wuhu小精灵 wuhu动画人空间 2022-12-28

wuhu专访


这是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时代,但人类唯独面临一个课题:系统的人格建设与道德边界。



某天,某研发组织实习生李未收到了实验室发来的消息,命其赶赴实验场地。



两位工程师带领她来到“枢机”重地,然而就在实验样本即将接入之际,变故陡生——



紧要关头,李未只得独自留守原地、等待援助,却不想作为中央服务器的“枢机”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话题——由人工智能接管人类。



一边是帮助枢机开启人工智能主导人类的时代,自己则可以过上万人之上的生活;一边是选择使用电磁脉冲笔阻止对方,却要面临从此变成植物人的结局。



她——会怎么样选择呢?


这是9月16日于B站上线的“胶囊计划”动画短片《界》交给其主角李未的抉择,也是抛给所有观众的问题。



一场围绕着人工智能道德边界的实验,将深邃的科幻哲思与炫酷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合其中。


设定上,你能看到:


基于易经64卦的计算机算法;



灵感来自于鲁班锁和活字印刷的枢机;



结合了中国神兽金吾鸟以及中式榫卯结构的无人机。



而动画制作上,精彩的CG表演以及更加富有张力的二维动画共同为故事服务,前者构造出了宏大的科幻场面,后者优秀的意识流表达则使情绪更加生动。



它的幕后究竟是一支怎样的团队?


带着满满的好奇和敬意,我们邀请到了《界》的幕后创作团队SolidStudio,让这些充满创作野心的年轻人们来给大家讲讲,属于他们的故事。




Q:欢迎大家做客wuhu专访!首先请先介绍一下团队成员吧!大家是在什么契机下聚在一起,成为了SolidStudio的一员呢?


Tsuan:大家好,我是Tsuan,是SolidStudio的主理人,Yuko、LeiAlucard、Zaoeyo是我们的联合创始人,Eddie K是我们工作室的导演,也是本片的导演。

其实在前一家公司的时候就有想过组建一个属于自己品牌的团队,当时其实已经认识了现在团队的每一位联合创始人。一次偶然,我们半开玩笑的聊天,我和大家聊了我的一些想法,之后我就先离职,大家说干就干。


现在回想起来还真的挺魔幻的,因为真的就是凭着每个人对我的信任,每一个人都很顺利地去执行了当时的每一个想法。当时跟Yuko一起想工作室的名字就想了一周左右,于是Solid的雏形就形成了。


Yuko: 因为爱。


Q:本期胶囊计划的主题是“极致情绪”,而团队则在片中探讨了人工智能的道德与决策边界,请问最初是如何确立了这个选题的呢?灵感来自于哪里?主创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向观众传达怎样的极致情绪?


Eddie K: 故事来源于我们的一个朋友吴sir的原创科幻小说的某一节选,他为改编后的动画脚本提供了原创故事的主旨,即“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与人性道德之间的关系”。


我们想通过科幻题材来传达“鸡皮疙瘩”“细思极恐”的极致情绪。在我接手这部片子之前,Yuko和吴sir也有过一些早期创作上的讨论,可以有请Yuko来分享下。



Yuko:在讨论《界》的剧本的时候,大家都对科幻题材非常感兴趣,像我自己就非常喜欢菲利普·迪克的一系列小说。


// wuhu小贴士

/// 

NOCITCE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接近我们普通年轻人生活的科幻题材,于是我想起两年前还在大厂朝九晚五时写过的一个想做成短片的剧本(因为工作太忙导致还没有做出来(狗头):


 “一个女孩庸庸碌碌地生活在城市底端的笼屋,每天朝九晚五地搭乘人挤人的地铁上下班(氛围有点像Fka Twigs为HomePod演绎的那支广告的开篇,非常压抑)。


有一天她路过地铁的扭蛋机,于是抽了个扭蛋,之后居然发现每天抽到的都是同一款扭蛋,因此她开始怀疑日复一日重复着机械般生活的自己,是否只是为了维护世界正常秩序里的一个算法甚至只是一行代码。


她看着地铁车窗中倒映出的自己,脑海里忽然闪过了一个被废弃掉的自己,于是突然感觉到灵魂和身体不同步。


她感到害怕,但却在不经意间又瞥见一个乘客手里的报纸,上面有一则”寻人启事“,而那上面的照片正是自己(寓意着她想找到答案,找到真实的自己),于是开始了证实自己是否是AI的旅程。”


这是我最初有关于“当AI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灵魂”的一个小故事,起源于我很喜欢的rapper熊仔一首《梦中梦》的歌词:“当这loop重复,灵魂和肉体逐渐不同步,不同的布景上演同个剧情不同幕....造神毁神,标准流程,掌声嘘声,一转身鸦雀无声。” 


另外我很喜欢的伊朗艺术家Sevdaliza在歌曲《Human》里面,用最普通的几句歌词,表达和强调“I AM HUMAN(我是人类)”,也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这些都给了我对剧本和画面的想象和创作灵感。


后来我们请吴老师运用他非常专业的才华,把我这个烂尾剧本丰满和延续为“AI有了灵魂之后,道德边界感会对AI有怎样的审判” 这样一个《界》的故事。


Q:团队为标题《界》设计了一个特别的logo,不过我们还发现片中金吾一号广告、实验楼大屏幕等处都出现了《界》logo的上半部分。请问团队可以分享一下“界”这个标题以及该符号元素背后的含义么?

片中部分logo展示片段截图


Eddie K:其实《界》的logo设计是有双重概念在里面的。金吾一号广告上的logo其实是实验室的logo,而影片中实验室的设定是一个极具中心化的机构,可以说是凌驾于政府之上的一个集团组织,城市中几乎所有的科技都来源于这个实验室。

实验室logo


所以其实这个实验室logo除了出现在机器人广告、金吾广告上,也出现在实验室楼体、枢机最后的屏幕、列车车身等地方,有点类似科技垄断出品的意思。它在这个城市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幕后制作资料展示


而关于这个logo的图形设计上,来源于几个概念,一个是想在图形上能有一点点科技感加生物感的感觉(暗示实验室造仿生人),所以采用了极简的方式去构思,类似一个左右错开(变体)的细胞。


细胞参考图片


第二是因为我们这部影片想要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哲学的观念在其中,所以左右错开的轮廓,也是有一点类似太极图阴阳相交的感觉。


太极阴阳图


第三是想关联一点跟 “胶囊计划“有关的元素,所以logo也有点胶囊的形状。正好胶囊也有一点点科技感,于是这个实验室的logo就随着这几个概念点形成了。


胶囊计划logo


在短片《界》标题logo的设计上,我们也结合了一下上述实验室的logo,让它具有双重性,层次上更加的点题。这里大家也许注意到了片尾logo动画中,实验室logo先行展示后变成了《界》的完整logo,在结尾同时带出了标题和主题。


片尾logo动画片段


另外其实我们对logo的设计也暗示了女主的命运首先她是实验室的产物(实验室logo),然后在她突破道德边界(logo中间出现一条直线代表界线)之后,便成为了一个“人”(界logo下半身出现,整个logo有点像一个人形)。实验室+界这个双重logo就是这样诞生的。


Q:短片全长9分16秒,但对于这样高质量的作品来说,工作量也是非常大。请问《界》是团队的第一部作品么?一共制作了多久?每个阶段大概耗时多长时间?


Eddie K:如果说是这种题材类型和体量的话确实是工作室的第一部,制作上前后经历了差不多14个月。


前期阶段大概用了小半年,因为预估片子体量会很大所以这一年一直在跟时间赛跑。去年8月份的时候一边在忙别的项目一边在捋顺前期的概念和脚本,然后大概在春节前的两个月里把动态分镜完善出来了,之后就是在赶概念原画和资产模型,过年期间也没有闲着。


3月份开始同步进行了layout、动画以及动作捕捉,中途也因为疫情管控耽误了些时间,差不多5月份开始陆续进入到了镜头美术的单帧设定阶段,大概7月开始渲染合成,一直到9月中旬,我们才把整条片子赶完。


其实感觉从头到尾都在追赶进度,但也因为整个团队对这部片有所期待,想要把这个作品做好,所以小伙伴们也一直毫不松懈的熬夜赶进度,最后才能顺利把片子做完。


Q:短片开头设计得很巧妙,由“界”至“人”的文字渐隐效果恰好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我们发现团队在片中多次使用文字作为推进剧情的重要元素,这种形式非常有趣,可以讲一讲设计灵感么?


Eddie K:其实吴sir的脚本本身属于比较纯粹的硬科幻题材,我们几个主创在讨论这个故事的时候,当时大家都兴致勃勃、热血沸腾,我记得是Tsuan说了句:“我们要做属于中国的科幻!”,于是我接下来的构思就顺着Tsuan这句话去延展和规划。我想既然要做“属于中国的科幻”那就更彻底些,全片纯粹中国文化!(这算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了哈哈)但没关系,这对我来说是创作上给自己的一个挑战。


全片只用中文语言,剔除了日常常见的阿拉伯数字和英文。所以,以此为基础,我将世界观假定在一个架空的、科技发达的古代,视觉上可能现代感未来感偏多,但文化上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


提到片中一些用砖块垒起来的文字,其实灵感来源于活字印刷版。


活字印刷版参考图片


而这些砖块在拼成文字之前的变形过程,灵感则来源于鲁班锁。为此我还专门买了一套五十几个的鲁班锁套装,和小伙伴们一起研究。我们的特效师晖哥为了要做砖块变形组合的效果,也经常把玩这些鲁班锁玩具。



另外,我们主创讨论时其实有达成一个共识,就是AI系统不应该有人类的声音,它的表达方式应该更特别,所以这个像活字版一样的变形文字砖块就诞生了。它既可以体现ai系统的表达,又可以具像化AI系统对女主的压迫感。



至于片中过场的黑屏字幕,是想尝试致敬默片的方式来讲故事(这又是挖的第二个坑哈哈哈)。另一方面也考虑到整体篇幅和制作量,以及团队的承受能力,所以决定用快节奏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关键对白用字幕的方式来表现,其他全靠表演,可以让影片的呈现节奏更快一些,同时也可以挑战下默片这种既复古又新鲜的形式感。



Yuko:《界》大部分篇章都在用情绪的演绎、声优上的留白,和以文字亮暗提取重要信息来推进、传达剧情。这样做除了希望让观众能像AI一样有代入感地读取信息,更多是为了让观众对角色情绪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比如说 “你无权为人类做选择!”这句话,可以平静寡淡地说出来,也可以极其愤怒地嘶喊出来,这样每个观众的体验会不一样。“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大家在观影时发挥无限想象,对影片感受越深,越能体会到“极致情绪”。



Q:很多观众评价说女主角的建模很漂亮。李未并不是现在大众审美下的标准美女,但看上去十分青春可爱,非常真实。另外除了发色、脸颊和手指上的图案,作为人工智能的女主和人类在外貌上并没有做出区分,而且不仅可以在外自由活动,还获得了“实习生”这样一个职务。结合主题中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界限,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角色设计的思路和理念么?


Eddie K: 我觉得这个故事里的女主虽然最后被揭露是机器人,但她应该是全篇最具人性、最像人的一个角色,这样的高反差才能体现主题。而且李未是一个女性角色,应该有一些女孩子有趣的一面,所以当时就把女主的设计交给我们的美术指导Yuko,因为我觉得女生来设计女生很多方面会更加到位一些。并且Yuko平时也有很多的想法,对设计角色很感兴趣,所以团队就把这一重任委托给她了。



关于女主的设计我只提出了“外柔内刚,活泼的实习女大学生”这几点要求,其它方面就任由Yuko去发挥了。此外我们也达成共识,不希望我们设计出来的角色是千篇一律的,也不应该是常见CG片里那种完美的网红脸。果然经过一稿一稿的优化,Yuko设计出来的女主不仅达到了我所希望的灵动,外形上还特别的有个性,非常的“活生生”,我觉得非常棒。


而关于女主造型上一些中国风的植入,因为传统元素稍微用不好就很容易老土。我们也在原画稿上试了十多个版本,想办法融入中国风元素之余不破坏Yuko原有设计的那种“潮”的感觉。



关于女主的设计我觉得Yuko会有很多想法,可以交给她来分享一下。


Yuko:对于李未,我收集了很多参考资料,但如果想走捷径模仿,其实并不会让角色更特别,但我希望女主角在视觉上是一个非常有辨识度的角色。在创作之前我把剧情要点列了出来,她在剧情开始时是个软妹,但是随着情绪的变化,她也有”好奇“”惊慌“”恐惧”“沮丧”和“愤怒”的各种表现。


整个片子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人格体现,并没有像很多商业动画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特殊偏向的人设标签,所以她的外貌要软萌却不是完全如白纸般单纯,要机灵却不能略有城府的成熟,这是我创作这个角色的一大难题。



当开始设计角色,世界观和剧情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给她写了一些标签,比如“涉世未深,半甜,个性灵气,倔强,忠诚,英勇,具有同情心,有原则和底线”等实实在在的人类美德和性格体现。


在我这里,漂亮不是优先标准,优先的标准是她极端地像一个真实的“人”。所以女主并非一个主流审美的美女,她可能眼距有点宽,也不是双眼皮,鼻子有点塌,下巴有点后缩,但就是因为各种不完美和小缺陷,她才更像一个“人”。


另外关于发色我还有点小心思,漂过的蓝色自来卷,顶部为什么是橘色?



因为我们真实的人漂过的头发是没法完全褪成黑色的,这时候再去染各种潮流颜色,它一定是一个咖啡偏橘的颜色。而且如果全头都是同一个色,会更像一个洋娃娃或假发的感觉,所以这个小细节也是为了凸显“李未是全片最像真人的“人””。另外这里也致敬了我小时候很喜欢的动漫《银魂》里的一句“自来卷的家伙都是好人!”(笑)。


妆感上,我为她设计了带有一点点国风宗教色彩的妆容,别致但可以日常,保持妆容干净。



关于服装,我的想法是带有未来感的活泼运动风格,但要更加轻量化以及有一定国风元素,所以在未来感特殊材质和些许机能风外套的搭配下,里面运动背心还加入了刺绣。整体上有我很喜欢的Vivienne Tam古着的感觉,而且对比度高的颜色也赋予她更活泼的生命力。



关于实验废品版的李未,我自己很喜欢生物感和未来科技感的结合,例如我设计了胶囊内的一些我愿称之为“数字养蛊”的不明生物。



在实验废品版李未的机体设计上,有机生物表皮包裹着科技感的胶体肌肉,里面又透视着机械结构和血管导线,这样的结合我感觉更有视觉层次。它不像《机械姬》身体里面的完全机械结构,也不是《西部世界》里仿生人那样的纯肌肉结构,更不会像“Ameca”那种十分光滑、流线型结构、未来感十足的机器人。


我愿意保留人体本身肌肉结构的美和机械的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故事的世界观并不是一个离我们未来非常遥远,像《西部世界》那种已经人工智能非常成熟的世界观,而是符合一个正在人工智能领域探索的世界观。


智僮二代内在机体结构设计


创作过程中,我在和有机皮肤结合的这一点上遇到了难题,因为从皮肤过度到机械是不能体现出强烈割裂感的,那样会使画面非常出戏。在此我做了一些小技巧:在皮肤的边缘有一层半透明的网状金属介质,加上边缘的拉丝感,让皮肤和机械的过度更为自然。我要感谢我的同事July和晖哥,我是在他们的特效帮助下才完整了这一细节体现。



Q:另外观众们讨论最多的还有片中浓厚的国风元素。从女主角李未的名字到卦象的设计,再到其中符咒、八卦等元素的应用,科幻与易学的碰撞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十分烧脑,让人有反复观看的欲望。请问这种构思的灵感来自哪里呢?团队可以在这里解读一下各个细节背后的隐喻么?


Eddie K:在上面一个问题中提到我们想把片子做成纯粹的中国科幻。而我理解中的这个世界观相当于科技发达的古代,那么一些传统元素的出现会更加的多和深入。


如何能在短短几分钟的片子里打造出独特的科幻世界呢?我的做法就是在每一个可见的画面里构建出一个丰富的“象征网络”,希望观众能从视觉上看到每一处中国风的设计背后都是有隐喻和象征的。


因为我们很难在几分钟内交代清楚这个世界观有多丰富,那就只能通过承载着这些象征和隐喻的视觉内容在观众自己的脑海里构建这个世界观。其中关于中文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点。


截图中可以看出团队在字体设计方面也是下了心思的


本着对原作者的尊重,我去征求吴sir的建议,能否在故事框架中融入中国风的改编,很巧的是,吴sir在他原本的故事里或多或少也想融入一些中国风的元素。比如女主的原名“未未”,也是采用了天干地支历法其中一个“未”字。顺着这个设定,我和吴sir经过几次讨论,在原有的故事框架上融入传统哲学观念,以及一些传统文化元素。


其中贯穿始终的易卦是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元素。一开始团队有在思考,要怎么去运用传统元素才能让元素和故事有紧密的关联,而不会是流于表面形式感呢?我忽然就想到了被誉为“万经之首”的《易经》。


我对《易经》的理解是古人通过智慧观察宇宙天地的规律,而总结出来一套卦象的排序,并以此来反应天地万物现象的哲学体系。而非常有意思的点在于某种角度上,易经64卦的推算跟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算法很相似。


易经64卦与二进制算法参考示意图


那么我就以这个点去想象这个世界的科技是基于《易经》的算法发展起来的,所以一开始就想好在一些视觉元素上,包括计算机代码的出现,都会运用易经卦象作为主要元素。


另外女主在几次情境下脑海里也会闪现一些旧的记忆残留,同时伴有特定的卦象。那是因为她是机器人,这些特定的卦象相当于她脑子里闪现的代码,可以对应她当时的情绪或者境遇。


片中出现的卦象


同时我也想通过这个元素能为故事植入一点点传统哲学的思想,比如说枢机里整个服务器系统启动的时候,墙面的屏幕会开始闪现一些卦象,这些卦象会按照大概的层次逐渐增多。


一开始会是简单的“阴阳”两爻,然后会有“四象”的出现,再到我们常见的“八卦”,其实易经就是这么演变出现的,这直接能对应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当观众看到这些卦象元素之后,其实倒不一定要真的去搞懂它,但我希望能有一部分观众能因此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其实影片中很多地方都会暗示这些传统哲学,我希望这部科幻片能从视觉到内容上都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


所以我在我所能用的这些文化元素上,都能尽可能地去考究。而且非常巧的是,我们的制片小梦,她本身就是学习道家文化的正派弟子。在很多我想用到的卦象元素或者道家之类的元素上,我都会去请教她,让她帮我考究一下有没有问题,她有时候解答不了的也会去请教她的师兄朋友。


制片小梦的一些日常书籍


其实也不只是易经元素,无论是从场景、道具、文字名称上,团队都尽力融入各种各样传统元素。在原故事里一些设定上,我们通过翻阅资料,跟吴sir反复讨论,转换成国风化的名称,比如“AI机器人”转换成“智僮”,“服务器中心”转换成“枢机”。


片中出现的“枢机”


又例如影片中的无人机,在设定上它是用于监控、安保作用的实验室产物,我们给它命名为“金吾”,因为传说中金吾是负责巡逻的神兽,在表面上也给它设计了金吾鸟的浮雕,整体的可变形结构灵感来源于榫卯结构。


“金吾”设定图

金吾鸟参考图


还有一个地方也是比较带有寓意的设计,就是女主手中的电磁脉冲笔,在我头疼这只脉冲笔应该长什么样子的时候,是LeiAlucard给我提供了这个灵感,最后我们把这支脉冲笔设计的有点像古代女性的发饰——簪子。


看过片子的观众都知道,女主最后用这支笔牺牲了自己,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牺牲相当于她成为了一个“人”。而簪子在古代有种说法是跟少女的成人礼有关,融入了簪子的元素可以说是暗示了女主“成人”这一层含义。


脉冲笔设计图


片子还有很多地方都运用各种各样带有暗示和寓意的传统元素,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留些空间给观众去发现和想象。


Q:有一个片段在评论区和弹幕中饱受好评,那就是电梯下行部分的视觉语言。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这里的设计思路么?


Eddie K:其实开始就在想,电梯这场戏是一场情绪上的交代。首先空间场景狭窄,镜头多以小景别为主,人物走位也几乎没有什么调度,表演上也不会有什么大动作,情绪上并不会很强烈。但是我们需要有层次的叠加,想要把这场戏做的不那么无聊是需要花些功夫的。



这个场景是LeiAlucard设定的,为了在节奏上表面平缓、内里又有层次,我在他的设定上增加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把电梯中间部分做一些镂空,让电梯井的红灯可以在电梯下行时通过镂空时不时地照进去。这个设计是想在整场比较平静的戏里通过灯光加入一点节奏,红色灯也是在暗示女主即将面临的危机在一步步的来临。



然后这整场戏的美术和动画渲染也是LeiAlucard负责,他在原有的镜头动画设计上加了很多优化和更细的节奏,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了很多分,超出了我的预期。


LeiAlucard:这一场其实我会觉得在动作幅度不大的情况下,眼睛是最适合表现“慌张”这一情感的部分。听到的声音、变化的楼层和其他研究员的离开,主角都只能用眼睛去观察所有的环境变化,所以增加了很多眼睛部分的表演来烘托的紧张情绪。


Q:非常难得能在原创动画短片里看到《界》这样富有质感的制作水准,请问团队在制作过程中曾遇到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难点是什么呢?后来是如何克服挑战的?


Yuko:谢谢大家能给《界》有这么高的评价,像Eddie所说的,我们一直和时间赛跑,这就是我们的一大难点。前期准备资产和故事线耗费了很多时间,以至于美术真正执行的时间大概只有2个多月,在这么短时间内消化每一个镜头的美术、打光、细节和渲染动画做到完善真的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工作量。


过程中,甚至很多镜头反复重渲,仅仅因为一些观众不细看或运动模糊就会无法注意到的bug,再或是灯光有所偏离逻辑,我们小伙伴都会重新修复和渲染,来回好多次优化细节才做到整体质量的一点点提高,甚至是优化到了交片前一刻。因为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我们不想留任何遗憾,在这里对所有制作人员致敬。


Q:团队在片中插入了手绘的美术元素和作画,提升了情绪表达的张力。但两种不同动画风格的结合也有风险,那就是整体美术风格上的不和谐。请问当时是如何敲定了这部分创作手法,又是怎样去处理的呢?


Eddie K:我们在前期也一直在讨论如何让影片有些风格化的部分,想要增加一些意识流一点的内容。从脚本上看我觉得在女主从绝境到重新振作的转变之间需要有一个内心的刻画,所以正好合适在这个位置设计一场专门表达女主内心混乱挣扎的意识流片段,而手绘风正好也适合更自由的表现这种意象化的内容。



因为画风上需要尝试和摸索,所以当时就决定自己一个人完成这段30秒的手绘动画,大概花了两个月时间。期间我自己一边跟进其他内容一边把这场手绘撸完,也感谢ILLUSION团队帮我做好这场戏大概的动画LAYOUT,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在摸索画风和转场。


至于与全篇三维上的风格衔接,我觉得本身问题不大,因为二维手绘的转场可以更随心所欲一些,而且自己曾经也做过一些“三维+手绘动画”和“实拍+手绘动画”的片子,积累了些经验,所以也相对得心应手些。


主要的问题还是色调上的统一,因为手绘这场戏是先于其他场完成的,所以色调上也是提前定好的,等到全片基本成形后确实看到这场戏的色调与全篇三维部分不太衔接。这个问题最后也是交给Yuko,因为她对色彩很敏锐,所以她也很快用后期调色的方式解决掉了。


Yuko:谢谢Eddie给这场戏加分不少的手绘篇幅。在和三维融合的时候我更在意色彩上的衔接,前一场是压迫感非常强烈和惊慌的剧情、大面积的红色,于是在手绘部分转场后也加入了鲜红高光,撞色让情绪更浓更强烈也体现了画面中阴森的画面元素和女主内心挣扎的思绪。



Q:如今片子已经面世,回顾这段时间的成果,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主创们最满意的分别是哪些剧情或者制作细节?又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是能够继续提升的?


Eddie K:剧情上我自己满意的片段应该是列车上女主与小女孩的互动,以及高潮阶段女主对小女孩的回溯,很欣慰在片子播出的头两天就有人解读出来这段内容想要表达的情节。我觉得讲故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讲人、讲情感,而我认为这段戏的重点就在这里,有人看懂了我就觉得这个设计算及格了。



其实在片子播出之前,我们都很担心没有观众能看懂我们在片子里很多用心的设计,但当看到有人看懂并讲出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时,当时我们都各自放下心中的石头一般。

其实坦白说这个故事我觉得需要1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可能节奏上会更好些,而现在考虑到周期和制作量。所以采用大概7分钟快节奏的方式讲完,这部分是留有遗憾的。


当然觉得还能有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有很多个镜头我自己和小伙伴们都觉得很有问题很不满意的。团队的每个人对创作都有所追求,都有不满足的地方。但我觉得这部片子能顺利完成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完成一个很大的挑战了,我对团队的小伙伴致以敬意!


Yuko:《界》里面我自己最喜欢的是手绘篇幅和尸山废墟,相信都是能非常调动观众情绪的部分,大家多少都在这些篇幅达到了“极致情绪”。



在制作揭晓女主是量产AI的镜头时,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景别能更让人毛骨悚然,那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在做一部恐怖片。说到遗憾其实我有更多意识流镜头和生化场景的各种奇怪但应该会很好玩、很出彩的想法,但导演建议不要再加美术镜头了,动画渲染小伙伴们已经没日没夜地忙不完了(笑)。所以我决定在有空的时候会把李未内在意识的镜头进行更多刻画,大概是再创作一个番外吧。


另外最后的Cast彩蛋是在交片前两周我临时做的一个决定,决定加一个让李未梦回一开始恐怖列车的场景,暗喻着她一直在列车轮回,其实每一个李未测试品都是从列车醒来,实验室结束。不过也同时暗喻着李未虽然是个量产AI,却一直留恋着人类的美好,变成实验废品后一直在列车里徘徊。



这段的肢体表达参考了我个人日常爱好——舞踏和pole art,李未到最后虽然是实验废品但在我心里却像艺术品一样陈列着。因为是临时加的场景美术,以至于辛苦Tsuan在临交片前熬了几个通宵做的动画渲染(给伙伴挖坑我很在行ww),但我觉得加入这一场便是更加有始有终的《界》,剧情表达更圆满了。全篇有很多不满意、还能更好的地方,但我相信最好的作品一定是下一个作品,所以请期待我们。


Q:《界》的世界观很有趣,而且观看的时候还能发现一些尚未展开说明的细节,比如智潼系列和金吾系列的诞生、庞大地下建筑及幕后势力的来头等。目前有将故事扩展为剧集或者长篇的计划么?在这里可以分享一下团队未来的创作规划么?


Tsuan:其实我们的原著作者吴sir是有写了故事扩展的很多连续片段,当然我们会去更好的改编和细化,但是具体是否做剧集或者长篇的计划包括很多不同的扩展,暂时还需要保密。因为很多时候创作不只需要激情,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觉得这方面可以留给大家一个悬念和期待吧。


团队未来的创作规划其实比较明确,希望可以进入到更多不同领域的创作,不局限于动态设计,去挑战更多新的视觉、新的玩法和新的表现方式,成为新世纪人类高质量工作室是我们永恒不变的目标。


WUHU


通过主创们的解答,我们了解到了《界》的精彩幕后。但除此之外还有非常令人感叹的一点,就是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们对于作品和生活的热爱。


他们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舞蹈,还有人热爱道家文化或是经常阅读科幻小说。表面上看似各自在不同轨道上运转的大家,因为对创作的热爱集结在一起,相互碰撞的灵感火花被浇筑在作品中,才得以让每个细节都能打动人心。并且在巨大工作量的前提下,使整体效果仍然超过了导演的预期。


比起有限的时间和各类硬件技术的应用,我们永远相信一个作品的上限是由热爱决定的。也相信在这份可贵的热爱加持下,SolidStudio的大家一定能闯过未来的种种考验,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再次感谢各位创作人的精彩分享!


想欣赏更多作品

获取后续动态一手情报

可以关注微博@SolidStudio

B站@SolidStudio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啦!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wuhu动画人空间

₍ ᐢ.⌄.ᐢ ₎ ꜆˖.♡


——END——


想了解更多动画学习资料与有趣内容?添加wuhu小精灵5号企业微信(17778021721) 发送“学习群”即可在不久后被邀请进群。


你一定还感兴趣:
靠做动画给爸爸买法拉利?!专访梦工厂、Netflix动画大神!他还是百万人气动画教学博主!

光头强直播2小时破2000万观众,狐璃璃40天从0到百万粉,快手虚拟直播有何魔力?
23岁凭借独特风格入职Netflix!她是从编程跨行杀出的女“魔头”,也是甜美可爱的追梦女孩!
刺猿斩虎,身轻如燕,好一位聂隐娘!人称「A神」的她将词曲入画描绘出五彩斑斓的同色系!

为什么漫改剧这么多而观众却常常不买账?好的漫改应该怎么改?


动画可以冷门,但不能邪门!
刚上线就预定今年最强动画?!《赛博朋克:边缘行者》 主创访谈和幕后设计公开!


《原神》要出动画了!联手《鬼灭之刃》制作方ufotable!米哈游的动画梦开始了!


想了解更多后续的介绍要锁定wuhu哦,微博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wuhu动画人空间,对了!如果你想看更多动画作品,去b站搜索wuhu动画人空间看看?新加入的小伙伴们请注意!往期精彩内容在平台里的wuhu主页上,可别错过哦!欢迎小伙伴们的投稿!
如果你喜欢,请分享给更多人看到:)欢迎留言和wuhu三侠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