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笔会】刘振天|“以本为本”的三重含义

刘振天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8-28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需要建设一流本科,没有一流本科,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样的观点,越来越为人所熟知,也越来越形成共识,以至于成为双一流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自明性理论。从实践角度看,政府近年来密集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本科教育的重大举措,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本科教育的重要政策,召开了一系列本科教育工作的重要会议,发出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号召。高等学校也积极行动起来,按照相关政策和要求,招数频出,在重视和发展本科教育问题上立时造成了热烈强劲之势。然而,笔者注意到,人们对一流本科,特别是对“以本为本”还缺乏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认知上,这很有可能影响本科教育发展乃至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长远之计。

以本为本,字面上说的是本科教育是基础、是根本,这固然不错,但在我看来,这里的“本”,可能不止于此,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以本为本,指的是本科教育的最基础地位,进一步说,即强调本科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这是以本为本的本义。现代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它由纵向上的各种层次、横向上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形态组成,如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非正规高等教育、网络高等教育等。这些不同的高等教育形态,是社会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机器大工业发展对高等教育要求的产物,是高等教育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改变自身的结果。但不论怎么改变,这些新的形态都是从原有的高等教育组织机体中衍生出来的。那原生机体,即是最早的、尚未分化的教育雏形,在那里进行的是单一教育,“标准”是统一的,课程是统一的,模式也是统一的。西方中世纪大学,某种意义上就是最早的本科教育。随着时代变化,以之为基础,向下逐渐延伸出中学教育(近代学制体系,并非先有中等教育再有高等教育),向上延展出专门学院和研究生院,向外衍生出其他专科教育和非正规高等教育,向内分化出各种新的学科和专业。就我国而言,今天,在全部的数千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以及数千万大学生群体中,本科高校数量和本科生在学学生数均占一半左右。本科教育做得好不好,基础扎实不扎实,影响专科教育质量,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整个高等教育质量,进而直接影响国家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本科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塑养成的关键期,本科教育将对其一生成长、发展和成才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本科不牢,地动山摇,绝非危言耸听。那种只重视和强调研究生教育,或者仅仅注重局部重点或亮点项目而忽视本科教育及本科生利益的短视行为,必须加以克服。

其二,以本为本,指的是本科教学的最基本职能,进一步说,即强调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教学是中心。现代大学同时具有人才培养和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文化传承、产业孵化等多种职能,特别是那些巨型大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产业孵化所占的比重非常大,科研的广度、深度和重要程度前所未有,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和社会服务所获得的资源也往往成为大学重要的资金来源。正因为如此,大学越来越重视科研和社会服务,以至于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重研究生教育轻本科教育、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发展倾向,在评价导向激励机制上出现了严重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教师教学投入积极性大大降低,教书育人遭到严重弱化,教育教学质量出现危机,学风教风令人堪忧。从大学职能发展历史及逻辑来看,人才培养和教学是最早出现且长期作为唯一的职能性活动,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只是后来才出现并取得独立地位。由于后两者均是在教学职能基础上派生和衍化出来的,因此,研究和服务职能一开始本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人才培养。例如,19世纪初柏林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就是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而存在并彰显着价值。20世纪初期美国大学兴起的为社区服务,也是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部分。所以,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出现的顺序,也是其地位和重要性的顺序。这一点不能颠倒,也不能错位。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不是一种平等和并列关系,教学职能是根本职能或上位职能,研究和服务是派生职能或下位职能。研究和服务必须服从和反哺教学活动,以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称得上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能力是核心,高等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培养能力这一核心来运转。偏离或者抛弃教学与人才培养,学校便不再是学校,校长不再是校长,教师不再是教师。19世纪英国著名人文主义学者纽曼针对当时研究职能日盛之情形,就不无忧虑地批评道:如果一所大学的目标是开展研究,为什么还要招收学生?由此看来,以本为本,建设一流本科,就是要坚持教学为本,坚持教学中心,以此为轴,统筹协调学校各项职能和各项工作。

其三,以本为本,指的是本科教育的最基本特质,进一步说,即强调本科教育的普通性、基础性、学术性和人文性。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基础性与应用性、成才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既是高等教育根本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高等教育实践课题。这涉及高等教育的性质、目的与价值取向。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看,近代以前的大学,一直是自由教育、普通教育和学术性教育的天下。大学主要进行自由七艺教育,哲学家、教育家们均推崇自由教育和博雅教育,反对职业训练。我国古代也是如此,六艺、五经、四书,是那个时期最基本的、最普通的、最一般和最核心的知识体系,教育目的是培养“内圣外王”治理四方的仁人君子,而非视野和思想狭隘、掌握某一职业和技能的小人。近代以后,在科技革命及大工业发展影响和挑战下,传统大学教育不断作出调整,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普通教育逐渐收缩地盘,降低标准,甚至改变形态淡出市场,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显著增强。在当代,高等教育完全多样化了,在庞大的高等教育组织系统中,专业性和技术性大学已占主流、居于主导,应用型和职业型大学的规模与力量在不断壮大,以至于在那些被视为传统的自由教育得到最理想保存的精英大学,内部也纷纷开设了诸如商业、会计、酒店管理等实用性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实用人才。高等教育越来越复杂,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对高等教育也越来越困惑,似乎无所适从、手足无措。何谓大学之大?什么是高等教育之高?大在哪里,高在何处?只要我们认真深入考察,实际不难发现,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内核还在那里,大学的根本精神也还在那里,这就是大学的普通性、学术性和人文性。不论高等教育如何变化,不管它是何种定位、何种类型、何种形式,只要是高等教育,就一定少不了上述最基本的特质,正是这种最基本的特质和规定性,才是决定了大学是大学的根本命脉。因此,精英性大学也好,技术型、应用型、职业型大学也罢,不论定位、目标、模式等差异多么显著,只要是高等教育,就不能不遵循最基本的规定性,这也是建设一流本科、以本为本的核心要义所在。


本文出自笔会“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重建”,全文约31000字,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4期。本公众号将陆续刊出该组笔会全文。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笔   会文 章 一 览   

(点击蓝字可进入阅读)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胡建华

一流本科教育的四重内涵…王洪才 

本科教育模式的共性要素思考…马陆亭 

“以本为本”的三重含义…刘振天 

从学生课程学习经历看本科教学质量…陆根书

一流本科教育应高度重视学业考核制度建设…郑若玲 

推进教育评价变革,振兴一流本科教育…余小波 

一流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一流本科…余秀兰 

当本科遇见“一流”…董云川 

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师生关系…黄启兵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