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一遇的抄底机会

万连山 格隆汇APP 2023-10-13

作者 | 万连山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最近,美元指数杀疯了,已经连续3个月不间断上涨。

美国仍处在加息周期,美元强可以理解,但如此强,还是超出了经济学家的预期。

美元体系过去几年都在大放水,不断印刷绿色钞票,美元应该贬值才对。

但万万没有想到,美元没有崩掉,它的死对头,反而迎来暴跌。

昨晚,黄金一度跌破1830美元,从高位跌幅达到12%。

白银更惨,不到一周时间,就从25美元,跌到了21美元,几乎崩盘。

目前,美联储预计还要继续加息,成为推动美元强势最大的动力。

但这是人为压制的结果。

如今市场恐慌情绪上升,避险资产必然会愈发受到追捧,长期看很难说还会继续下跌。

尤其是白银。


01

黄金起,白银落


曾经,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白银长期都是最受欢迎的硬通货。

作为货币,它的好处实在太多:

柔软,便于铸造和分割;易保存,耐腐蚀;比金少、比铜多,既能充当日常购物的小货币,也能适用于大额交易。

问题出在一个人身上,就是提出万有引力的那位,艾萨克·牛顿。

1696年,英国皇家铸币局总监牛顿,主持货币重铸工作。他试图像万有引力那样,用一个公式维护白银的特殊货币地位。

因为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失误,结果却是相反。

从而导致,英伦三岛的黄金被长期高估,一船又一船往家里运;白银则被长期低估,疯狂外流。

既然如此,英国只能放弃银本位,拥抱金本位。

伦敦塔中的皇家铸币厂

一开始,并没有人意识到,英国弃银向金,有什么不妥。

直到1816年,英国出台《金本位法案》的同时,利用蒸汽动力的博尔顿铸造机,也被引入到皇家铸币厂中。

机器的伟力,改变了所有人的认知。

427.53磅的金币,被迅速铸造出来,送往英帝国全境,直接取代了白银在小额贸易中的地位。

更关键的是,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后,英国以前无古人的效率,从全球疯狂进口原料,做成工业品出口到各国。

海量的物质和金钱流动,金本位的英镑,很快就成为“国际货币”。

恰好在这个时间点,美洲、澳洲先后发现大银矿,市场上流通的白银暴增,越发不值钱。

所有银本位的国家,都吃了闷亏。

比如中国。

全球银矿分布

一般估计,中国明代以前,共生产了约4亿两白银。

明代正值大航海时代,东南沿海贸易繁荣,约有3.5亿两白银流入中国。加上国内生产的,总量约8亿两。

清代,欧洲诸国先后改用金本位,大清作为唯一的“银本位大国”,继续吸收白银。

据估算,15-19世纪,全球85%的白银都流入到中国。

中国的白银保有量,最高纪录达到12亿两,约4.5万吨。

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富裕的大明突然变穷,为什么大清一直那么穷。

白银就是我们的货币。

按今天的眼光来看,在一个农业社会,货币突然多了一半,可不就是大放水,造成通胀高企。

关键是,这是被动放水,流入的白银都在豪门大户手里,不论是朝廷还是平民,购买力都越来越低。

所以你看,为什么,明后期和有清一朝,农民起义不断;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女真,朝廷都没有钱去平定。

好吧,扯远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专门写一篇这个。

清初白银流入路线

近现代白银的价格,被人为贬低太多了。

比如,10月6日的国内银价,是5.775元/克,我们算6元。

一两银子50克,才300元的购买力。

而唐朝时,一个新罗婢的价格大约是7.5两白银(7500文),也就是2250元。

你觉得说得通吗?

真实情况,要按硬通货折算,我们的硬通货就是粮食。以当时的米价,1两白银相当于6000元的购买力。

7.5两,差不多4.5万元,这才说得过去。

到了清光绪年间,折算米价,一两白银已经跌到750元左右的购买力。这个时期,一个成年丫鬟需要50两银子。

50两,相当于3.75万。

唐代新罗婢

也就是说,白银的真实价值,到近代缩水了差不多8倍。

而且,它还将继续缩水,直到完全变成另一种东西。


02

工业品?投机品?

以白银贬值为代价,金本位一直运转良好。

但很快,它就转不动了。

1929年10月29日,美股崩盘,大萧条迅速席卷全球。

当时,就有人认为,全球黄金的总量太少、产量太低,无法跟上飞速增长的市场经济。

用它锚定货币,等于是自我限制了货币的供应量。一旦出现金融危机,政府只能眼睁睁看着萧条蔓延。

全世界只有一个大国例外,“银本位”的中国。

美国经济学家想到一个法子:人为炒高白银价格,激活4.8亿中国人的消费潜力,给滞销商品打开销路,从而安然度过危机。

1933年5月,《托马斯修正案》出台,授权白宫以超出市场的价格收购白银。

国际银价受到刺激,开始飙涨。

7月22日,中、美、印、西、墨签署伦敦白银协定,民国政府为了得到美国援助,承诺不出售白银。

换句话说,只能用白银买商品。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1933年,伦敦银价才18.2便士/盎司,到1935年,就涨到33.8便士/盎司。

欧美市场,不仅解决了商品滞销问题,还白得了几亿两价值翻倍的白银。

中国人眼睁睁看着白银以1.8亿两/年的速度外流,只换来一堆别人滞销的商品。

经济持续恶化,民国政府被迫放弃银本位制度,进行法币改革。

自此之后,世界上最后一个银本位国家消失了。

白银,也自此失去货币属性。

作为一种金属,银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都是绝佳。

1942年4月,美国陆军部开启曼哈顿计划,将超过1.2万吨白银充当电磁离心机的线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怖磁力。

最终,造出了原子弹。

但也仅此而已。战争结束后,白银在大宗商品贸易中,愈发显得透明,价格一落千丈。

直到70年代,亨特家族盯上白银。

他们认为,白银的长期价值被严重低估,大量银矿关闭导致供需之间形成了巨大缺口。

市面上流通的白银期货数量,变得非常有限。

这就意味着,它是一个理想的炒作对象。

1973-1979年,亨特兄弟共吃下2亿盎司白银,掌握了整个市场。在他们的刻意操纵下,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一次白银牛市开启了。

1973年底,纽交所的白银期货价格是2.9美元/盎司;到1979年底,达到19美元/盎司。

但他们仍不知足,继续贷款,继续疯狂买进。硬是在1980年初,把银价推高到50美元/盎司的历史最高水平。

全世界都跟着一起癫狂。白银走私案席卷各国,所有人疯狂搜刮银器,熔成银条送往美国。

而仅在美国,民间积攒了几个世纪的银制品,就超过25亿盎司。如此庞大的数量开始流通,直接击穿了整个市场。

1980年1月21日,纽交所宣布白银期货进入紧急状态;次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宣布清算方案。银价应声下跌,形成单边踩踏。

更糟糕的是,交易委员会将白银合约保证金一下子提高了6倍。之前借钱给亨特兄弟的经纪商,要求他们强行平仓。

这一举动,加速了白银崩盘。

而此时,亨特家族手中依然握有6300万盎司白银,如此巨大的资产一旦抛售,将摧毁市场,各大银行被一起下水。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银行业,政府不得不出面兜底,向亨特兄弟发放11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以避免市场的崩溃。

作为代价,亨特家族出让油田和炼油厂的股权,并抵押了石油公司。

亨特兄弟原本能借这个机会东山再起,然而祸不单行。

1981年起,国际油价连续五年下跌,1986年更是跌破了10美元/桶的大关,享特兄弟还是没能逃过破产的噩运。

亨特兄弟白银操纵案,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投机事件之一。

疯狂破灭后,白银价格长期保持在较为平稳的区间,只有当国际形势动荡时,才跟随着黄金行情,成为避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之一。

似乎,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曲折后,它已经沉寂。

真的如此吗?


03

迷雾中的真相

继亨特兄弟后,白银迎来了更高明的操控者。

2008年,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成为最大的做空卖家。

由于能随着价格上涨无限量出售COMEX白银期货的空头合约,持续操作几年后,摩根大通赚得盆满钵满。

但由于银价长期过低,白银实物开始短缺。到2011年4月,白银历史上第二次突破50美元/盎司。

眼看着其他空头坠入深渊,摩根大通开始疯狂囤积实物白银。

如下图,根据过往白银价格,贵金属研究机构推算,其总库存成本大约为23美元/盎司。

也就是说,摩根抄底了这么多年白银,到现在还是亏钱的。

当然这么多年下来,摩根大通在白银空头上赚的钱,应该远远大于多头上浮亏的钱。

这也是它比亨特兄弟高明的地方。

因为拥有巨大的实物库存,所以当摩根大通想要操纵银价下跌时,少有机构能阻挡;当价格足够低后,摩根大通又能进一步充实库存,加大了下次做空的砝码。

这是一个滚雪球式的优势累积手法。

这么多年下来,摩根大通吸引了一大批小弟,跟随它周期性做空白银,源源不断获利。

但日推月移,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白银比你想象中还要稀缺!

目前光伏行业的白银需求占比达到20%,电力行业占比16%,汽车行业已达14%。仅仅这三个细分领域,就消耗了白银50%的供应量。

而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全世界银矿产资源储量为53万吨,将在未来8年内消耗殆尽。即便加上地下探明储量,也只够开采14年时间,最乐观的估计也不会超过20年。

同时,据世界白银协会统计,不同于开采黄金的低消耗,开采的白银约有一半已被消耗、销毁,全球当前可开采白银仅剩余约28亿盎司。

这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目前全球黄金存量可能有15万吨,白银却只有3万吨。

相比之下,1940年的黄金存量约3万吨,而当时白银存量则是30万吨。

直接逆转了。

按理来说,白银已经比以前更稀有。但它的价格涨幅,依然跑不过黄金。

这自然是摩根大通人为压制的结果。

这是真正的完美犯罪。

存量白银越来越少,只有持续做空,才能在较低的位置继续搜刮现货白银。

那么,已经拥有了历史上最大囤积数量的实物白银,且处于收获历史上难得的利润位置,是否就意味着,摩根大通将放弃压制白银价格,获利套现?

不,什么都不用做。

它只需继续重复过去十年做的事。每次银价上升时压制,以低廉的价格买入,给其庞大的实物资产加码。

直到再也压制不住的时候。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模仿它。没有带风险的杠杆化方案,也没有复杂的交易公式,只需用越来越不值钱的货币,买下实物银,坐下来等待。

这个等待时间,也许不会很漫长。(全文完)


题图自网络,侵删
▍往期回顾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