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可以更“乐观”些,来自财政的“加力”(国金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3-03-31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赵伟宏观探索”


报告要点

近期,2023年财政预算报告草案公布,有哪些亮点?本文系统梳理,可供参考。

一问:财政支出强度如何?广义财政支出继续加力,主由收入、财政“余粮”及赤字支撑

2023年财政收入预期修复与稳增长诉求较强下,广义财政预算支出强度提升,一般财政、政府性基金支出均有加力。2023年广义财政预算支出同比增长5.9%,较2022年的3.1%增长近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维持较高强度、同比5.6%,除了收入改善外,中央财政调入资金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结余等亦对支出有较强支撑;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6.7%,主要由新增专项债与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收入支撑。

收入改善与财政“余粮”对财政支出形成支撑,使得2023年赤字率仅小幅提升。2023年目标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达3.88万亿元;其中,赤字扩张缘于国债相较2022年增发5100亿元至3.15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承压下,地方新增一般债额度维持7200亿元不变,新增专项债额度较2022年提升1500亿元至3.8万亿元;债务额度分配更注重优化,向债务压力小、项目成熟且在建项目较多的东部地区进一步倾斜。

二问:财政重点支持领域?保障民生的同时,加大投资和科技产业等财政支持

保障民生的同时,稳投资、促产业发展为2023年财政支出的发力重点。相较于2022年的主要财政政策,当前财政支出政策将扩大内需置于首要位置,稳投资、推动产业发展为重要抓手。2023年一般财政预算支出中,社保就业支出维持较高强度、同比增长7.1%,高于总体一般财政支出增速5.6%;同时,基建类支出进一步加力、同比增长3.6%,较2022年提升近2个百分点;推动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支出增长6.2%,较2022年提升超1个百分点。

政府性基金支出加大对基建类项目支持,重点支持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及新基建等领域。2023年专项债投向领域拓宽,新增能源基础设施及新型基础设施,用作资本金领域新增新能源、煤炭储备、产业园区等领域;2023年1-2月地方新增专项债超七成投向基建类项目,重点支持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的市政产业园项目、及新基建领域的轨道交通项目,专项债用作资本金重点投向交通建设类项目,约八成专项债资本金投向铁路、收费公路、轨交等项目。

三问:政策的节奏与持续性?财政发力明显前置,“准财政”等续力保障持续

2023年财政发力明显前置,且加快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2023年春节后,首次国常会与各地“新春第一会”即聚焦年初经济工作,重点强调“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加速项目开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等。2023年1-2月,新增专项债发行8270亿元、发行进度达21.8%,伴随着专项债资金加速发行落地,稳增长相关的工程项目节后开工近九成,水泥、沥青等类高频指标亦映射基建落地加快。

作为预算内财政重要补充,政策性银行与央行协同,或进一步发挥“准财政”作用。参照2022年经验,2023年新增专项债或也在上半年发行完毕,下半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及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新增信贷等“准财政”资金或可延续、助力稳增长;此外,截至2022年底,各地专项债结存限额或仍可依法盘活,但具体使用空间可能受到剩余限额地区分布不均等影响。除财政支出政策外,税收抵减与财政贴息等政策灵活精准,亦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落地效果不及预期,疫情反复等。


报告正文

一问:财政收支预期如何?

2023年财政收入预期修复与稳增长诉求较强下,广义财政预算支出强度提升。相较2022年,2023年财政预算报告提出,当前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但“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面临挑战,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经济修复与大规模留抵退税接近尾声,为财政收入恢复奠定基础,2023年广义财政预算收入增速达4.9%,较2022年同比下降6.3%,明显修复;“加力提效”目标下,广义财政预算支出增速达5.9%,较2022年支出同比3.1%进一步增强。

一般财政、政府性基金收支预期均改善;调入资金、结转结余等 “余粮”仍对财政支出有较大支持。2023年一般财政收支预期明显修复,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7%,较20220.6%的实际增速增长近6个百分点,或主要缘于经济修复预期增强与退税空间减少;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维持较高强度、同比5.6%,除了收入改善外,中央财政调入资金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结余等亦对支出有较强支撑。低基数效应下,政府性基金收支预期边际改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4%,支出同比增长6.7%;收入预期依旧较低下,政府性基金支出加力主要由新增专项债与中央政府性基金结转收入支撑。

收入改善与财政“余粮”对财政支出形成支撑,使得2023年赤字率仅小幅提升。2023年目标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达3.88万亿元;其中,赤字扩张缘于国债相较2022年增发5100亿元至3.15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承压下,地方新增一般债额度维持7200亿元不变,新增专项债额度较2022年提升1500亿元至3.8万亿元;债务额度分配更注重优化,向债务压力小、项目成熟且在建项目较多的东部地区进一步倾斜。


二问:财政支持重点领域?

扩内需与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2023年财政发力重点。2023年财政预算报告的主要财政政策显示,扩大内需、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等7方面为当前重点支持领域。相较于2022年的主要财政政策,当前财政支出政策将扩大内需置于首要位置,重点加大稳投资财政支持力度。财政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码,2023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同比增长44%,产业类发展专项资金增长49%。

保障民生的同时,一般财政加大对基建投资和科技产业等支持。2023年一般财政支出中,社保就业、卫生健康维持较高支出强度,同比分别增长7.1%、7.4%,高于总体一般财政支出增速5.6%。同时,城乡事务、农林水与交通运输等基建类支出进一步加力、同比增长3.6%,较2022年提升近2个百分点;推动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支出力度亦有增强、同比增长6.2%,较2022年提升超1个百分点。

政府性基金支出加大对基建类项目支持,重点支持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及新基建等领域。2023年专项债投向领域新增能源基础设施及新型基础设施,用作资本金领域新增新能源、煤炭储备、产业园区等领域;2023年1-2月,地方新增专项债重点支持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的市政产业园项目、及新基建领域的轨道交通项目,资金投向占比均较2022年明显增长超5个百分点;交通建设类项目为专项债用作资本金主要领域,约八成专项债资本金投向铁路、收费公路、轨交等项目。(详见《地方财政预算,透露的信息?》)


三问:政策的节奏与持续性?

2023年财政发力明显前置,“准财政”等续力保障持续性。2023年春节后,首次国常会与各地“新春第一会”即聚焦年初经济工作,重点强调“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加速项目开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等。2023年1-2月,新增专项债发行8270亿元、发行进度达21.8%,伴随着专项债资金加速发行落地,稳增长相关的基建类工程项目节后开工近九成,水泥、沥青等类高频指标亦映射基建落地加快。(详见《经济可以更“乐观”些,来自水泥的信号》

作为预算内财政重要补充,政策性银行与央行协同,或进一步发挥“准财政”作用。参照2022年经验,2023年新增专项债或也在上半年发行完毕,下半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及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新增信贷等“准财政”资金或可延续、助力财政稳增长。此外,截至2022年底,各地专项债结存限额或仍可依法盘活,但具体使用空间可能受到剩余限额地区分布不均等影响。

除财政支出政策外,税收抵减与财政贴息等政策灵活精准,亦值得关注。2022年,中小微企业购置设备所得税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购置设备税加计抵减等税收支持政策,精准助力企业设备改造更新;同时,四季度的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在中央财政贴息支持下,降低贷款主体实际成本至0.7%以下。2023年,财政、货币和产业等政策加强协调下,税收支持、财政贴息等政策或仍适时加力。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 2023年财政收入预期修复与稳增长诉求较强下,广义财政预算支出强度提升,一般财政、政府性基金支出均有加力。收入改善与财政“余粮”对财政支出形成支撑,使得2023年赤字率仅小幅提升,且主由中央加大赤字规模。

(2) 保障民生的同时,稳投资、促产业发展为2023年财政支出的发力重点。一般财政预算支出中,社保就业支出维持较高强度,基建、科技支出进一步加力;政府性基金支出加大对基建类项目支持,重点支持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及新基建等领域。

(3) 2023年财政发力明显前置,且加快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参照2022年经验,2023年新增专项债或也在上半年发行完毕,下半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及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新增信贷等“准财政”资金或可延续、助力稳增长。

四、风险提示:

1、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债务压制、项目质量等拖累政策落地,资金滞留金融体系等。

2、疫情反复等。国内疫情反复,对项目开工、线下活动等抑制加强等。


赵伟团队介绍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经济可以更“乐观”些,来自财政的“加力”对外发布时间:2023 年 3 月 8 日报告发布机构:国金证券研究所

参与人员信息:

赵   伟  SAC 编号:S1130521120002  邮箱:zhaow@gjzq.com.cn

杨   飞  SAC 编号:S1130521120001  邮箱:yang_fei@gjzq.com.cn

侯倩楠  SAC 邮箱:houqiannan@gjzq.com.cn




长按关注


新书推介

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资本市场运作等各个维度展开分析,尝试厘清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命题,以及转型过程中蕴藏的市场投资机遇。


法律声明

特别声明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版权归“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金证券”)所有,未经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对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制作任何形式的复制、转发、转载、引用、修改、仿制、刊发,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经过书面授权的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本报告的产生基于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但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反映撰写研究人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故本报告所载观点可能与其他类似研究报告的观点及市场实际情况不一致,国金证券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且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均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在不作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可能会随时调整,亦可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国金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本报告仅为参考之用,在任何地区均不应被视为买卖任何证券、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报告提及的任何证券或金融工具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可能不易变卖以及不适合所有投资者。本报告所提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益可能会受汇率影响而波动。过往的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表现。客户应当考虑到国金证券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而不应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证券研究报告是用于服务具备专业知识的投资者和投资顾问的专业产品,使用时必须经专业人士进行解读。国金证券建议获取报告人员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报告本身、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也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国金证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国金证券的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并可能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本报告并非意图发送、发布给在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下不允许向其发送、发布该研究报告的人员。国金证券并不因收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国金证券的客户。本报告对于收件人而言属高度机密,只有符合条件的收件人才能使用。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报告仅供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风险评级高于C3级(含C3级)的投资者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个别客户的特殊状况、目标或需要,不应被视为对特定客户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建议或策略。对于本报告中提及的任何证券或金融工具,本报告的收件人须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使用国金证券研究报告进行投资,遭受任何损失,国金证券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国金证券以外的任何机构或个人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或个人为此发送行为承担全部责任。本报告不构成国金证券向发送本报告机构或个人的收件人提供投资建议,国金证券不为此承担任何责任。此报告仅限于中国境内使用。国金证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