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瑞信事件会引发银行破产的“多米诺效应”吗?(国金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3-06-16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赵伟宏观探索”


报告要点

继硅谷银行(SVB)之后,瑞信银行(CS)也步其后尘,走向终结。前者是美国第十六大银行,后者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两者相继破产,是否存在某种关联,还是各有其特殊性?市场关注的是:“谁是下一个”?

热点思考:瑞信事件会引发银行破产的“多米诺效应”吗?

瑞信破产的本质原因是战略转型的失败,表现为经营业绩的下滑和声誉受损。2022年,瑞信营收规模大幅下滑18%,净亏损73亿瑞郎。分业务来看,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税前净利润分别为-40.3亿瑞郎、1.0亿瑞郎、9.9亿瑞郎和0.3亿瑞郎。其中,投行业务是亏损的主要来源。

瑞信和硅谷银行破产都属于个体经营风险,是两个独立事件,但共性是:全球加息背景下的高融资成本和恐慌情绪的传染加剧了流动性冲击。瑞信和硅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差异较大。与瑞信不同的是,硅谷银行破产的原因是激进的资产策略和特殊的负债结构,其中,后者才是根本原因:未被保险的存款占比高达92%,这加剧了储户的挤兑。

近期金融风险事件暂未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硅谷银行和瑞信银行破产的原因在美国和欧洲都不具有代表性,现有处置方案使其外溢效应有限。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相较2008年之前明显抬升,财务数据依然稳健。市场恐慌情绪正在企稳。后续重点关注中小银行负债端压力和资产端的“企业-商业地产-中小银行”风险链条。

本周报告精选

精选一:美国地产风险有多大?在哪里?

地产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地产下行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美联储的12次加息周期都对应着地产景气的回落,其中8次经济都出现了“硬着陆”。2022年3月加息以来,美国地产销售、建设、房价等均显著下滑,短期内或仍有下行压力。但与2008年不同的是,本次脆弱环节主要集中在商业地产领域,而非住宅地产。

住宅地产供需紧平衡,居民债务违约风险较低。需求端随着抵押贷款利率和房价-收入比的上升,居民住房负担能力已下降。供给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住宅地产投资开支长期不足,导致住宅库存下降,空置率低,市场呈现供需紧平衡的格局。债务视角看,美国居民长期去杠杆,宏观杠杆率及家庭负债率均好于金融危机之前。

商业地产供给相对过剩,关注企业按揭贷款风险对中小银行的传导。美国商业地产以办公、商场、酒店等为主,企业是商业地产的主要需求方。需求端,美国企业现金流、收入预期持续下降,杠杆率偏高,现场办公需求远未恢复,持续压制商业地产的新增需求。供给端,疫情以来美国商业地产供给增速偏高,空置率上升。从债务视角来看,小型银行对商业地产的风险敞口更大,现金储备也明显回落。需关注商业地产违约风险对中小银行的冲击。

精选二:硅谷银行破产,“危机”再现的前兆?
疫情爆发后,美联储快速扩表,硅谷银行采取较为激进的资产端策略,约70%新增资产均投向以美债为主的AFS和以MBS为主的HTM。货币政策的大反转使该类资产出现大幅的浮亏,其中,AFS亏约25亿,HTM亏约150亿。随着融资环境的收紧,硅谷银行客户企业纷纷提取存款。准备金不足的硅谷银行被迫出售美债兑现浮亏,引发市场恐慌。

系统性风险相对可控,美联储加快紧缩的风险下降,但转向可能性较低。硅谷银行体量不大、同业业务少,溢出效应有限。当下,美国银行业爆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或有风险存在的中小银行规模占比低、高存款保险覆盖下传染性有限。硅谷银行破产风波倒逼美联储“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高。通胀粘性下,前期过度下修的加息预期或有反复。

下一步,美联储需要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或加剧短端利率定价的波动,进一步抬升期限利差倒挂幅度。提示关注流动性紧缩的累积效应下,部分金融市场弱质环节风险或将加速暴露,以及MBS资产重估风险、非银金融机构资产错配风险、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高收益债违约风险等。
风险提示:俄乌冲突再起波澜;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


报告正文

继硅谷银行(SVB)之后,瑞信银行(CS)也步其后尘,走向终结。前者是美国第十六大银行,后者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两者相继破产,是否存在某种关联,还是各有其特殊性?市场关注的是:“谁是下一个”?

一、瑞信事件会引发银行破产的“多米诺效应”吗?

一问:瑞信事件的缘起、经过?硅谷银行破产是“催化剂”,财务造假是“临门一脚”

瑞信破产的核心是战略转型的失败。在投行业务接连暴雷后,瑞信声誉大幅受损,导致其经营持续亏损、客户资产快速流出。2022年瑞信营收规模大幅下滑18%,净亏损73亿瑞郎。分业务来看,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税前净利润分别为-40.3亿瑞郎、1.0亿瑞郎、9.9亿瑞郎和0.3亿瑞郎;投行业务是其亏损的主要来源。2021年3月,瑞信投行接连遭遇Archegos爆仓、Greensill破产等事件冲击;2022年的客户信息暴露丑闻及暴露出的洗钱等违法活动更是“重创”其声誉。声誉受损导致投行业务规模快速萎缩,财管等资金也大幅流出。

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加剧了市场对瑞信风险的担忧,暴露在“聚光灯”下的财务造假则直接引爆了市场的恐慌。2023年1月,瑞士信贷发行50亿美元新债,同时获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注资41亿美元重组;市场对其担忧小幅缓解,瑞信股价窄幅震荡,而其信用违约互换价差则一度由2022年底的442.4bp走低至2023年3月8日的231.5bp。3月9日,硅谷银行破产事件让市场再度聚焦银行业风险,瑞信CDS在3个交易日内大幅上行162bp。与此同时,3月14日瑞信表示21、22年财报程序存在重大缺陷,3月15日沙特国家银行称“不会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直接引爆市场恐慌情绪,瑞信股价大幅走低、CDS飙升。

3月19日,在瑞士央行和FINMA的主导下,UBS以30亿瑞士法郎的价格收购瑞信全部股份;收购方案公布后,市场恐慌情绪边际缓解。瑞士信贷为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为避免其破产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瑞士监管方果断出手,主导了UBS对瑞信的收购。收购方案中,UBS出价30亿瑞郎收购全部瑞信股份,158亿瑞郎的瑞信AT1债券被全部减计。方案出台后,欧洲银行股指数阶段性企稳,欧洲斯托克600银行价格指数在随后2个交易日内大幅反弹5.11%;但债权资产先于股权资产“清零”引发市场担忧,AT1债券价格暴跌。

二问:瑞信与硅谷银行的异同?独立事件,加息周期下高融资成本和恐慌情绪均有助推

从背后原因来看,瑞信问题的本质经营失败和声誉受损,硅谷银行则是市场流动性持续收紧下流动性问题的暴露;二者并无内在联系。瑞信的问题由来已久,2020年以来,瑞信的股价即持续跑输欧洲银行板块;其问题的内核在于接连丑闻冲击下瑞信声誉遭遇了不可逆的损伤,流动性环境的收紧仅仅有所催化。而硅谷银行的问题则完全由当下流动性环境持续收紧所致。2022年Q1以来,硅谷银行客户资金不断流出,总存款大幅减少250亿美元,而其现金在大幅减少102亿美元后仅剩138亿美元,被迫抛售美债兑现浮亏。

从解决方案看,监管结构的处理方式也差异较大;对于系统性重要银行瑞信,瑞士监管方主导了重组方案使其被并购,而对于非系统性重要银行,美国监管方则任由其破产。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瑞信的总资产规模高达5764亿美元,远高于硅谷银行的2118亿美元;同时,瑞信大量52%的负债均为同业存单、债券等,向同业的溢出风险更是远高于负债端以存款为主的硅谷银行。问题暴露后,瑞士央行与FINMA快速主导了瑞信的重组;相较3月17日收盘,瑞信股权投资者、AT1投资者分别承受了44亿瑞郎和158亿瑞郎的损失。而对风险溢出效应较低的硅谷银行,美国监管方则并未任其破产、未直接救济。

虽然两起事件相对独立,但均显露了恐慌情绪与高利率环境下银行体系部分环节的脆弱性。截至2022年底,瑞信、硅谷银行一级普通股资本充足率分别高达14.1%和12.1%,均相对健康,但风险则突如其来。一方面,市场信心的缺失往往会加速风险的暴露。在2022年10月三季报暴雷后,瑞信的银行存款大幅流失,单4季度即减少1244亿美元;硅谷银行在3月8日的资产出售与再融资公告同样引发了市场的挤兑。另一方面,负债端融资成本的不断抬升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高利率环境也使得商业银行在面临风险时脆弱性更高。

三问:会否引发银行破产的“多米诺效应”?系统性风险或相对可控,中小银行值得关注

欧洲系统性重要银行经营状况尚可,瑞信问题是个例、并不普遍。瑞信的溢出风险相对可控,直接损失主要由基金承担;AT1问题有其特殊性,情绪修复后传染或将结束。1)2022年,仅瑞信ROE出现大幅下滑,其他欧洲系统性重要银行的ROE仍相对健康;存款流失下,瑞信流动性覆盖率由192%骤降至144%,而其他银行均相对稳健;2)相对2022年末,瑞信事件的直接受损者主要有安联保险及先锋、黑石等资产公司,其他机构对瑞信的风险敞口相对有限;3)AT1事件有其特殊性:i)其触发机制为永久减计;ii)其为系统性重要银行,FINMA主导重组时无需债权人同意;iii)瑞士监管方案中未标明清偿顺序。

当下欧美银行底层资产则相对健康、资本充足率有显著提升、金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目前系统性风险或相对可控。1)历史回溯来看,银行倒闭潮多为底层资产的风险暴露。如1933年的倒闭潮,问题资产多为用于加杠杆投资股市的居民贷款;1980年代的储贷危机中,问题资产多为能源企业贷款;2008年金融危机中问题资产多为次级贷款;而当下欧美银行底层资产仍相对健康;2)2008年以来,随着对金融机构监管的趋严、《巴塞尔协议三》的推进,欧美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明显抬升3)风险事件发生后,从彭博金融市场条件指数、金融研究办公室金融压力指数等指标来看,金融环境仍相对比较宽松。

但是,金融风险的传染往往是非线性的,恐慌情绪或将加速部分脆弱环节的风险暴露,中小银行或“首当其冲”。当下,货币市场的隔夜逆回购利率高达4.8%,对居民存款吸引力显著增强。部分中小型银行已经开始出现存款快速下降的情况;罗素3000成分股的236家银行中,已有25家中小型银行存款较去年同比下滑超过10%,其中4家已超过20%。资产端,小型银行现金及等价物的资产占比仅为6.1%,存款下滑一旦失速,较低的现金及超额准备金,或使这类银行被迫出售AFS与HTM兑现浮亏。当下,从FHLB债券发行量、美联储贴现窗口、BTFP使用量来看,已有不少中小银行在承受高融资成本下“苟延残喘”。

二、风险提示

1. 俄乌冲突再起波澜2023年1月,美德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俄罗斯称,视此举为直接卷入战争。

2. 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近半年来,海外总需求的韧性持续超市场预期。中国重启或继续推升全球大宗商品总需求。

3. 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与2%通胀目标相适应的工资增速为劳动生产率增速+2%,在全球性劳动短缺的情况下,美欧2023年仍面临超额工资通胀压力。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瑞信事件会引发银行破产的“多米诺效应”吗?

对外发布时间:2023 年 3 月 26 日报告发布机构:国金证券研究所参与人员信息:赵   伟  SAC 编号:S1130521120002  邮箱:zhaow@gjzq.com.cn陈达飞  SAC 编号:S1130522120002  邮箱:chendafei@gjzq.com.cn李欣越  邮箱:lixinyue@gjzq.com.cn


长按关注


新书推介

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资本市场运作等各个维度展开分析,尝试厘清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命题,以及转型过程中蕴藏的市场投资机遇。


法律声明

特别声明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版权归“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金证券”)所有,未经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对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制作任何形式的复制、转发、转载、引用、修改、仿制、刊发,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经过书面授权的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本报告的产生基于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但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反映撰写研究人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故本报告所载观点可能与其他类似研究报告的观点及市场实际情况不一致,国金证券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且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均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在不作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可能会随时调整,亦可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国金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本报告仅为参考之用,在任何地区均不应被视为买卖任何证券、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报告提及的任何证券或金融工具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可能不易变卖以及不适合所有投资者。本报告所提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益可能会受汇率影响而波动。过往的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表现。客户应当考虑到国金证券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而不应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证券研究报告是用于服务具备专业知识的投资者和投资顾问的专业产品,使用时必须经专业人士进行解读。国金证券建议获取报告人员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报告本身、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也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国金证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国金证券的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并可能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本报告并非意图发送、发布给在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下不允许向其发送、发布该研究报告的人员。国金证券并不因收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国金证券的客户。本报告对于收件人而言属高度机密,只有符合条件的收件人才能使用。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报告仅供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风险评级高于C3级(含C3级)的投资者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个别客户的特殊状况、目标或需要,不应被视为对特定客户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建议或策略。对于本报告中提及的任何证券或金融工具,本报告的收件人须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使用国金证券研究报告进行投资,遭受任何损失,国金证券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国金证券以外的任何机构或个人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或个人为此发送行为承担全部责任。本报告不构成国金证券向发送本报告机构或个人的收件人提供投资建议,国金证券不为此承担任何责任。此报告仅限于中国境内使用。国金证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